<p class="ql-block">旧文——有关“5%”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22-1-20 0:5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5%”的故事——开头语》</p><p class="ql-block">2017-11-12 22:12:3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5%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代史上,有许多令人由衷敬重的长者,曾属于那被划为“5%”的人。如今上了年纪的人都明白,那“5%”,指的是在特殊年代里不被欢迎的“另类”——那些被贴上标签、打上印章、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人。</p><p class="ql-block">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三十年间,社会上最常被提及的政治词汇是“革命”“专政”“阶级斗争”。</p><p class="ql-block">谁对谁革命,谁对谁专政,谁斗争谁——笼统地说,是95%的“我们”对向5%的“他们”,也就是广大人民对向那“一小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回望那三十年,仿佛立于云端,穿越岁月烟尘,俯瞰那些被压在尘土之下的“5%”。他们中许多是人中精英,心怀风骨与学识。他们正是文化传统最精致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的延续,靠文字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曾有人说过,民国时期识字者不过5%。也就是说,这5%的读书人,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根深于民间,历经劫难而未曾中断。这份延续,不仅来自典籍的力量,更源于世代民众的敬仰。</p><p class="ql-block">在农村,即便是被命运束缚、缠足终身、不识一字的老奶奶们,也始终信奉一个古老的传统:敬重书本,敬重读书人。</p><p class="ql-block">读书人被视为知识与道德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因此,那95%的“我们”,并非全都站在被打倒的5%的对立面。在“我们”中也有一些人默默坚守古老的信念,在狂热的浪潮中维护人性与良知。</p><p class="ql-block">他们,是那95%中的另一种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社会进入了莺歌燕舞的年代。那段野蛮摧残的亲历者与目击者,如今大多选择了遗忘,或是回避。</p><p class="ql-block">而仍愿意正视往事、记录真相的人,恐怕也不过5%。他们一根筋般执着,为历史补写那些被删去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从未停止。那肆虐三十年的“斗争文化”,至今仍未彻底消散;而被摧残的文化精致,仍待修复,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这些执着的“5%”,以微弱之笔、清醒之心,为民族的健康与未来揭迷雾、言真相——只为防止旧病复发。</p><p class="ql-block">尽管他们的力量,在当今社会中仍只是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M试着加入他们,用一支并不锋利的笔,写下那些被遗忘的、属于老一代的——那5%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12日,于美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