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陕西作家贠文贤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大梁村》自2024年9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教授、文学爱好者及广大读者,通过发表评论,网上发言,点赞交流等方式,给予该小说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阅读过程中,我被《大梁村》的故事所感染,为作者笔耕不辍的精神所感动,为书中精彩的对话和描写而赞叹。同时,也看到了《大梁村》与《白鹿原》的关联和《白鹿原》对《大梁村》的影响;看到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些不同。比较分析,回顾思考,便有了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一、《白鹿原》对《大梁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一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地域背景与《大梁村》相同,都是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的白鹿原。陈忠实与贠文贤是乡党,都是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白鹿原人,讲着同样的方言。陈忠实1942年出生,贠文贤1949年出生,《白鹿原》早于《大梁村》31年出版。</p><p class="ql-block">阅读《大梁村》,能明显感觉到《白鹿原》对作者贠文贤和他的作品《大梁村》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贠文贤一定认真阅读过《白鹿原》,甚至不至一遍地阅读。《白鹿原》这部小说,包括后来拍摄的同名电影,一定也曾深深感染了贠文贤,成为《大梁村》写作动机产生的因素之一。虽然作者在《大梁村》的“后记〞中没有提到《白鹿原》这部作品,他这样写道:“我一直想把故乡的一些事写下来,耳边的欢声笑语催促我走到电脑前,敲下了‘大梁村’三个字。”但当笔者以《一位白鹿原人续写白鹿原故事》为题写了书评后,贠文贤很推祟这个标题,曾回复笔者:“学习致敬《白鹿原》”。</p><p class="ql-block">写家乡故事,从文学作品种类的选择上看,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诸多种,作者选择了小说而没选择其他,且最后形成一部长篇小说,我想这应该也是受到了《白鹿原》潜移默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二、《大梁村》的内容与《白鹿原》内容的联系和对《白鹿原》的借鉴</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时段的衔接。《白鹿原》写了自清朝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约50年关中平原白鹿原上的沧桑巨变;而《大梁村》接续前者的历史时段,写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农村人民公社时期,至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白鹿原上大梁村约50年的历史变迁。所以,说《大梁村》是续写白鹿原故事一点也没错。</p><p class="ql-block">(二)写作内容方面的联系。《白鹿原》与《大鿄村》的地域背景重合,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中人的性格特征、人物的语言方面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两部作品中在写作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陕西方言,甚至是白鹿原方言,让我这个在陕西生活了60年,已对陕西话熟悉程度超过了家乡话的外乡人,充分地感觉到,用陕西方言来阅读《大梁村》更流畅,更有真切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贠文贤在《大梁村》中提到了《白鹿原》这部作品,曾使用《白鹿原》中最主要人物白嘉轩的行为,作为描写《大梁村》中人物于恭让心理活动的材料:“白嘉轩搞鸦片谁人不知,但也没事,在我身上怎么就成了事?”《白鹿原》中写到了旱灾年馑和瘟疫;《大梁村》同样写到了严重的干旱和瘟疫。《白鹿原》使用的县名叫滋水;《大梁村》使用的县名也叫滋水。《白鹿原》和《大梁村》都写到了白鹿书院,都写到了西安(西京)城,写到了在“三意社”听秦腔看戏,写到了滋水河背河(通水性者以背人过河为营生)的故事。《白鹿原》写了鹿三因杀了小娥,被小娥附身;《大梁村》写了荆三婶的嫂子被荆三婶附身。两部作品都写到了解放前卖壮丁,47军参加中条山战役之事。《白鹿原》和《大梁村》都写了天大旱村民求雨的情景。在描写灾情严重,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时,都使用了媳妇听到公婆要吃她的谈话,吓得跑回娘家。没想到娘家爸妈也商量要吃她,只好自杀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一方面是因为两部作品地域背景的相同,两位作者处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和同一时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梁村》作者贠文贤对《白鹿原》的学习和借鉴。当然在具体写作中,同是旱灾,同是听戏,同是背河……两部作品的叙述描写因处在不同的情境中,写作上也大不相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p> 《大梁村》作者贠文贤。 <p class="ql-block">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p><p class="ql-block">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文艺理论的概念,二者处在文艺作品真实的两个层次,在这里有必要做些解释:</p><p class="ql-block">生活真实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它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和广义的生活真实。狭义的生活真实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生活事实,即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原始、粗犷的。广义的生活真实既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也包括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事实的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因为生活总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主流与非主流、本质与非本质、真象与假象之分,只有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生活事实才是真正的生活真实。</p><p class="ql-block">生活真实也表现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它强调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感知,是相对于艺术真实而言的。</p><p class="ql-block">艺术真实是指经过作家、艺术家提炼加工的,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在本质和规律的逼真的艺术形象。它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真实选择、加工、改造的结果,并融汇了他们的主观体验。它是作家、艺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变形而创造出来的,带有形式性质的存在。艺术真实也是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是生活真实和作家、艺术家的主观审美认识相统一的产物。</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强烈、更动人、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意义。</p><p class="ql-block">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大梁村》和《白鹿原》都包含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都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上升到了艺术真实这一层次,但两部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读《大梁村》,其人物、事件、环境如在眼前,真实性扑面而来,艺术地再现了大鿄村这个陕西关中农村的生活图景和两代人的奋斗历程、精神追求。《白鹿原》同样描绘了关中农村斑斓多彩的生活图景,两代人跌宕起伏的生活历程,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艺术形象,让人感受到了更多的加工创造,从而也更典型,给人更强烈的冲击而令人难忘。也就是说,在《大梁村》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活真实;而在《白鹿原》中更多地感受到了艺术真实。</p><p class="ql-block">《大梁村》无疑是一部充滿强烈现实主义的作品,从作品的每一章,每一段中都能感觉到“真实〞二字,其中的地名、山名,人物描写、事件讲述、环境描写都难以与虚构发生联系。其中主要人物都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作者对大梁村及周边环境的描绘,让他的乡党一看就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村挂上了钩。再如作品的第十二章:“‘长征’路上〞:作者写了出发,艰难步行的过程,遇到的难忘的事……读之让我对作者就是在那个时间,与七位伙伴,从他的家乡步行至江城武汉,其间经过了那些地方,经历了那些事,并乘车返回的壮举没有丝毫的疑问,看这一章就象在看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报告文学。</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与作者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大梁村》中人物原型之一的郗祟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这本书里百分之八十都是真人真事,是一部纪实的,记录真实生活经历的作品。有读者在谈阅读《大梁村》的感受时说道:“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大梁村。”</p><p class="ql-block">鲁迅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是鲁迅对运用典型化方法的一个形象比喻,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鲁迅提到的这种创作手法,也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完全依赖于单一的真实人物,而是通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的角色,例如《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这种典型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通过概括和提炼生活中的各种特征,创造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形象。</p><p class="ql-block">由此想到《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朱先生、黑娃、小娥……他们既是有独特个性的一个个鲜活的人,也是一类人的代表,能反映一定社会共同本质特征或揭示某种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的人物形象。再如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无疑是曹雪芹在生活中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而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艺术真实需要更多的加工和创造,《大梁村》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其实已经离开了生活真实而达到了艺术真实。就人物而言,支部书记席广田既是作品中的特定人物,同时也是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那一代人的代表。书中最主要人物于刚乾的求学、追求、爱情、奋斗及成就,也正是那一代农村优秀青年的真实写照,同样具有代表性而成为典型人物。</p><p class="ql-block">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和环境,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来表现其心理和性格特征。《大梁村》在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上细致入微,灵动鲜活,有时也借他人之口烘托人物性格特征。当我们阅读过几章,对书中主要人物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读后面的内容时,就会感觉到这段话就是这个人物该说的,而不是其他人物的语言;这种行为就是这个人物该有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人物的行为。有时作品甚至不使用人物语言而只使用行为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例如第五章“批评帮助”中有一段行为描写:会些拳脚功夫又是生产队长的聂老大欺辱过村里的一位妇女,这位妇女的丈夫老实本分,不敢打也打不过聂老大,但在聂老大于众人面前被拉上台批评,妇女脱鞋打聂老大时,这个老实人突然上台一拳打在聂老大的鼻翼上,一句话不说,下台走了两步,又猛回头再上台,一拳打在聂老大的嘴角上。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性格特征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 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墨宝。 <p class="ql-block">《大梁村》的作者贠文贤曾任陕西省总工会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著有多部多篇理论著作和文章,退休以后发奋写作,想把他们这代人的奋斗史、心灵轨迹、人生追求记录下来,并以此来探寻人性、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他生在大梁村,长在大梁村,熟悉那里的人,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故乡一片深情。他有丰厚的生活积累,饱满的感情积累,在酝酿和写作的过程中,克服了因长期从事理论工作而形成的习惯性逻辑思维模式,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梁村》这部真实、细致、鲜活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贠文贤是以《大梁村》这部长篇小说,突然出现在陕西作家队伍中的人,他一定阅读过不少文学作品,但没有对文学理论,现代小说的创作、流派等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的优势就在于熟悉那段历史,对那段历史中的人物十分了解,与他们心灵相通,了解他们的思考轨迹、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陕西工人报原总编辑郝振宇先生曾说:“《大梁村》是发奋之作。”确实如此,贠文贤的发奋取得了理想的成果,他让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了广大读者的视野并广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贠文贤为读者签名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