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庄 村 名 新 释

茜子感悟生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出版的《永年县地名志》中说:吴庄位于永合会北偏东2.3公里处,地势稍平。由元寿国公、中书右丞吴鼎墓和赵国公、吏部尚书吴元珪(吴鼎长子)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族在此居住,所以称吴庄,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近年发现的墓志不难看出,吴庄村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到唐代。唐大中四年(850年)《唐李伯囧墓志》记载:李伯囧,临洺县令,葬(临洺)县西南六里易阳乡大夫村苟山东隅。唐大中八年(854年)《唐梁谊及妻王氏招魂墓志铭》中记曰:梁谊终于邯郸城私第.......奉柩于洺州临洺县西八里阳城乡大夫村平原旧茔。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李荣墓志铭》中载有:(墓主)谢世于临洺县易阳乡大夫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三方墓志中都出现“大夫村”,这大夫村究竟是什么地方?《唐梁谊及妻王氏招魂墓志铭》中说:“奉柩于洺州临洺县西八里阳城乡大夫村平原旧茔。”其地理位置,正与今吴庄位于临洺关西八里相合。《唐李荣墓志铭》记曰:“(墓主)谢世于临洺县易阳乡大夫村......卜窆于居第之东,去城(临洺城)五里狗山之东岗原。”李荣的居住地是大夫村,坟茔在居第之东,去县城(当然是指临洺县城)五里狗山之东岗原。吴庄的东边不足三里即是狗(娄)山或狗山村(娄山村),距临洺县城五里,说的非常明确,由此可知唐代临洺县易阳乡(或阳城乡)大夫村就是元代以后的永年县吴庄村。</p> <p class="ql-block">临洺县大家已经知道的不少了,就是由汉易阳县至隋改为临洺县。易阳县的县城就在临洺西北十多里的五阳城(东、西、南、北阳城和戴庄),城墙基址犹存。由易阳县改为临洺县,宋熙宁六年改临洺县为镇入永年县。唐时临洺为县城,县城以西的广大农村可能就划为县以下的易阳乡或阳城乡管辖。阳城是由易阳城丢掉了“易”字而名。宋《太平寰宇记》曰:“今之洺水古亦称漳水,又名南易水,水北为阳,故有易阳城的地名”。</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吴庄在唐代称大夫村呢?吴庄西连丘陵,北靠聪山,东南是一展平川,是一处易居易农的好去处。外地人在广平郡或临洺作官退休后,往往选择来此定居。唐代的昭义军(驻今峰峰区临水)的军官,解甲后,也多来临洺附近定居。因他们都是官宦出身,士大夫阶层,所以周围村庄都习惯称该村为大夫村(村民亦称大户村)。据已出土的《唐李荣墓志铭》载:“(李荣)先祖随官邢州,君近祖属安史紊乱,子孙萍流......卜居俯邑,与武功苏氏结婚,朝游卿嗣,一门子孙昌盛,五十年间仁人羡矣。......(唐)大中十一年三月二日,谢世于临洺县易阳乡大夫村。”李荣本人虽非高官,但是官宦之后,当然也属于大夫阶层。</p> <p class="ql-block">有人提出,为什么现在吴庄没有姓吴的,而全部是姓王的?是否吴姓都改为王姓了?</p><p class="ql-block">事实上,也不完全如此。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吴庄王氏祠堂孝思碑》记载:“若吾王氏本籍山西汾州府孝义县小跌桥村,世袭自始祖讳彦通奉命东迁,建居于广武郡(因广平郡在隋唐时曾称武安郡,所以后人也有把广平郡说成是广武郡的)西,里名吴庄。厥地南临滏水,北溯洺滨,聪山拱其后,紫峰居其左,洵哉一胜概也。”这足以说明,吴庄王氏是由明初“燕王扫北”之后,奉诏从山西迁民来的,而不是由吴姓改为王姓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吴庄没有姓吴的呢?历史上的残酷斗争,令人难以想象。我县的村庄和居民在明朝以前及以后大不一样,经过明朝推翻元帝国对汉人的残酷统治,又经历了四年的明初朱元璋逝后,燕王与建文帝朱允文的争权斗争,号称“靖难”战争,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燕王扫北”。我们北方是尸横遍野,十室九空。能保留下来的村庄和居民为数不多。大都是从山西迁来的居民,何况吴庄村的吴姓家族受元朝高官吴鼎、吴元珪的牵连,为避祸,早迁往他乡,或者隐名改姓也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关于吴茔冢(即吴鼎、吴元珪、吴元瑜父子墓地),明崇祯十四年《永年县志》记载:“中书右丞吴鼎墓在城(广平府城)西五十里石碑社(明代召庄、娄山、吴庄属石碑社辖)。</p><p class="ql-block">吴忠简公元珪墓在临洺镇。孝廉和凤撰墓田记曰:元集贤直学士吴公元瑜,系出永年,累世忠荩,固已入祀于乡贤,其墓在临洺镇之坤隅(即西南方向)。树木郁然,碑铭森立,人犹及见之。沿袭既久,树木渐为人所折伐,土地渐为人所浸没,莫或正之。明府蒋公(嘉靖间广平知府将彬)考讯其事,量其浸没之多寡,一一追复之。其地东西阔九十七步,南北如之,画其大界,培以樁石,犹恐岁久弊作,乃复立石以记之。”清光绪三年《永年县志》记载,乾隆十二年广平府通判毕宗高撰记的吴氏墓地更为详细。</p><p class="ql-block">据查,元中书右丞寿国公吴鼎、元吏部尚书赵国公吴元珪和集贤直学士吴元瑜父子三人,号称吴门三杰,其墓地就在临洺关南偏西二里,东召庄村东,御路西侧。新中国建国初期,墓地四角的界石还清晰可辩。附近村庄的群众都传言是吴三桂的墓。吴元珪与吴三桂,音相近,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其实,看过《永年县志》了解永年历史的人都知道,吴元珪是元初临洺吴庄人;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辽东人,引清兵入关,镇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被清政府封为云南王。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整治“三藩之乱”时被镇压。吴元珪与吴三桂前后相差三百多年,其一生业绩也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九年(1829年)《施庄单镜崇祀碑》中有载:明丙辰科进士,河南卢士县正堂,施庄单镜在游览泉亭寺(在中召庄村南)时,观吴茔冢有感,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何代凄凉冢,年深故土平。</p><p class="ql-block">浮云迷断碣,返照落荒丛。</p><p class="ql-block">鹤吊今无影,乌啼夜有声。</p><p class="ql-block">豪华成幻境,野草岁时生。</p><p class="ql-block">现今,吴庄村新建的村口牌坊上的对联,写的很好:吴门三杰泽被仁里,王氏一脉辈出英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撰稿:侯文高 永年地名办公室退休人员</p><p class="ql-block">整理:安月玲 二O二二年元月</p><p class="ql-block">‍插图。新颖广告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