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在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也是拱宸桥地区运河两岸之间唯一的一座古石拱桥。它在历史上是漕运船只和商民往来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拱宸桥(Gongchen bridge),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内连接拱墅区两岸的过河通道,位于京杭大运河水道之上,是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两岸唯一的古石拱桥,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p> <p class="ql-block">拱宸桥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1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捐重筑;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浙江巡抚李卫加厚加宽;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富绅丁丙翻新重修2</p> <p class="ql-block">拱宸桥东起丽水路,横跨京杭大运河水道,西迄桥弄街;桥身全长98米,桥身中部宽9米,高16米;桥面为人行桥,禁止通行机动车1</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四年(1631年),举人祝华封认为建桥有必要,募资动工建造拱宸桥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八年(1651年),拱宸桥坍塌,长期无人问津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湖墅当地民众向杭府及省当局呈请修复拱宸桥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拱宸桥修复,但因质量问题不久出现裂缝,渐渐坍塌3</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拱宸桥地区沦为日本租界,桥面中间铺筑2米多宽的水泥桥面1</p> <p class="ql-block">2005年,拱宸桥进行大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3</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06年,拱宸桥更换护桥石、增加暖色灯光照明等3</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杭州市政府启动拱宸桥防撞墩的重建修复工程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6年,杭州首次对拱宸桥进行了“水下体检”,采用三维扫描和声波CT等无损检测技术检查桥梁水下基础6</p><p class="ql-block">;4月,拱宸桥防撞墩修复完工,四只趴蝮重现1</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9年,杭州市政府对拱宸桥进行了水下基础加固工程1</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