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关古道

王尊

<p class="ql-block">清流关古道是中国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境内,地处滁州城西约12公里处,是连接江淮地区与江南的重要关隘。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和交通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清流关因临近清流河(今滁河支流)而得名,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北接淮河流域,南通长江流域,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历史上,清流关古道是南京(古称建康、金陵)通往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素有“金陵锁钥”之称。</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 **三国时期** </p><p class="ql-block"> 清流关最初为东吴所建,用于防御北方曹魏的军事进攻。其关隘功能初具雏形,成为江淮地区的重要军事屏障。</p><p class="ql-block">2. **唐宋时期** </p><p class="ql-block"> - 唐代时,清流关古道作为南北商旅往来的主要通道,逐渐发展繁荣。文人墨客如韦应物、李绅等曾途经此地并留下诗作。 </p><p class="ql-block"> - 南唐时期(五代十国),清流关成为南唐政权抵御后周军队的重要防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与南唐军队在此爆发激战,史称“清流关之战”,最终后周名将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率军攻破关隘,为北宋统一南方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3. **明清时期** </p><p class="ql-block"> - 明代初期,朱元璋曾利用清流关古道调兵遣将,巩固南京政权。 </p><p class="ql-block"> - 明清两代,古道作为驿道继续承担交通功能,但随着近代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其重要性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4. **近现代** </p><p class="ql-block"> 清流关古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现存的石板路、关隘遗址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文化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三、建筑与遗迹特色</p><p class="ql-block">- **石板古道**:现存约2公里长的青石板路,保存较为完整,石板上留有古代车辙痕迹,见证了千年交通史的沧桑。 </p><p class="ql-block">- **关隘遗址**:原有城墙、关楼等防御设施,现存部分残垣断壁,仍可窥见昔日雄关风貌。 </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古道周边留存有宋、明、清时期的石刻题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清流关古道不仅是军事要塞和交通枢纽,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p><p class="ql-block">- **文人足迹**:宋代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曾多次游历清流关,其《丰乐亭记》中提及此地;清代诗人王士禛亦在此留下诗篇。 </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当地流传着赵匡胤“三打清流关”等故事,增添了古道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五、保护与现状</p><p class="ql-block">目前,清流关古道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滁州市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部分路段恢复旧貌,并开发为徒步旅游线路。游客可沿古道漫步,感受“车辚辚,马萧萧”的历史回响,同时欣赏周边山林溪流的自然景观。然而,古道的部分遗迹仍面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风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清流关古道见证了三国烽火、唐宋繁华、明清变迁,是中国古代交通史和军事史的缩影。如今,它褪去硝烟,以沧桑之姿静卧山间,成为后人追溯历史、感悟文化的独特载体。若有机会亲临,不妨踏上古道青石,聆听千年岁月留下的回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