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专题——临摹潘天寿大写意《江天新霁》图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  “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大师班花鸟专题,临摹学习潘天寿的大写意笔法,构图章法,临摹他的作品《江天新霁》。</p> <p class="ql-block"><b>名家原作</b></p> <p class="ql-block"><b>本人临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尝试画大尺度作品,我用的是长135cm,宽35cm的成品卷轴,对零基础起步的我,很具挑战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老师点评</b></p><p class="ql-block"> 收到您的作品了,您这幅作品画的非常不错👍👍,尤其是岩石上的这两只鱼鹰画的很生动,一只回首端立,一只展翅欲飞,造型把控的很好,整体很不错哦👏👏, 鱼鹰的造型和透视准确,山石和花草的层次分明,细节到位,整体浓淡结合恰到好处,在构图上右边以江天和生机勃勃的花草以平衡画面,背景开阔,对比强烈,可以看得出来咱们有很认真的研究这副画面的构图👍,用笔方面也很果断,画中岩石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收放自如,到了花草部分又一丝不苟刻画的很精致,用墨浓淡有致,非常好呀,咱们继续保持,争取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b>  名家介绍 </b></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被誉为“传统派最后一位大师”。</p><p class="ql-block">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画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过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p><p class="ql-block"> 1923年,潘天寿由褚闻韵引见,与吴昌硕相识,此后经常到吴昌硕家请教,潘天寿意识到学画不能仅凭天赋挥毫 ,他收敛了早年较为粗糙的画风,从吴昌硕画法入 手,深入研究其笔墨、构图、意境等各方面,为确立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1944年至1947年,潘天寿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教育学生,“学画,宁可稚气、野气、霸气,不可俗气、火气、小气,前者是练习时间长短问题,厚着是志趣修养的问题、走哪条路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他的画在构图上突破传统,经常在画面中央矗立一块巨石,把鹰或鸟安排在巨石一角的位置,画面黑白相间,浑厚大气,“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营造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在色彩上吸取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红花墨叶大写意色彩,又保留了传统素雅的色彩风格。用墨上,大量的浓墨、淡墨、留白相互对比,营造气韵。他还善于“指墨”,作品以手指晕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p><p class="ql-block"> “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的画不仅趣奇、意奇、格奇、笔奇,用墨、用色、用印以及书法、落款,也都非常奇特,常以款当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