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红楼梦【14】不测风云事、雪芹速返京。

周徳行

<p class="ql-block">  上篇讲到曹霑雪芹“苏州谋业”之行无功而返、为何会谋业未成?先要讲述“江南三织造”的背景,才能了解苏州织造李煦家族的内情。</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红梦悠悠岁月长,曹霑谋业路茫茫。</p><p class="ql-block"> 苏州织造李煦事,内情背景细思量。</p> <p class="ql-block"> 苏州以前叫吴州,自隋文帝杨坚取“姑苏山”之名后便改称苏州。</p> <p class="ql-block">  三大织造署是康熙帝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  苏州织造府最初设立于顺治三年,为迎接康熙皇帝南巡,织造署进行大规模改建成,尤其是西花园成为康熙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  苏州织造李煦(1655年—1729年),字旭东,号竹村(是李士桢长子),即“红楼梦”书中的林如海。</p> <p class="ql-block">【正文】:自我从“寒山寺”回到孙府上。天色已很晚、洗尘就寝。第二天晨起后,整理着衣衫,从厢房穿过天井便来到客厅,正准备向孙文成长辈请安,讲述昨天所经历之事。主要是想打听苏州织造之现状,有助我谋业之选。</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风云涌,苏州织造李煦功。</p><p class="ql-block"> 朝政之争难脱身,雍正元年遭清算。</p><p class="ql-block"> 抄家未见万贯银,全家险遭入狱灾。</p><p class="ql-block"> 两袖清风流放去,数载病死他乡中。 </p><p class="ql-block"> 孙文成长辈似乎知道我会来厅请安,亦是他老人家大厅喝早茶的习惯,早已坐堂啜茶等候。</p> <p class="ql-block"> 我跨进厅槛,双手举眉、弯腰俯首作揖、朗声礼恭给舅姥爷请安!他便让我入座用茶(按辈分,也算是舅亲二爷爷,他是我爷爷曹寅的表弟。九十高寿的他看上去才七十多岁)。他慈祥稳态,别看平时沉默寡言,待我却很是健谈,认真地端详着我这位孙辈后,便打开了陈年闭谈的话匣子……</p> <p class="ql-block">【注:江南“三大织造”的三位大人是由康熙皇帝钦定、以曹寅为主的江宁织造、李煦的苏州织造、孙文成的杭州织造。其中曹寅的姐姐嫁给了李煦;李煦的妹妹嫁给了曹寅;而孙文成又是曹寅的表弟(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孙文成的姑妈)。其中唯孙文成是最低调、最严慎、最成功的一位清官。】</p> <p class="ql-block">  孙舅姥爷给我讲了很多我所不知的陈年旧事。原先他于广州海关任职,后经爷爷曹寅力荐,摇身一变成为杭州织造署的织造大人。</p> <p class="ql-block">【注:孙文成在《红楼梦》笔下,是引篇中的甄士隐。】</p> <p class="ql-block">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 道出千年古人辙,心将对言静者论。</p> <p class="ql-block">  舅姥爷孙文成说完长叹一口气,官场的世态行事就是如此的如履薄冰啊!也罢,能退职归老已是万幸了。吾儿出生后便不再冠以孙姓、直接取了个满文名“普福”,也让我孙文成的名字消隐世间,孙姓到我为止。随后更改名字为“孙严绳”(就让世人认为我是无锡的严绳孙吧)。虽是有违孙氏祖训之传承,但能过上几年太平生活,亦为上策。</p><p class="ql-block"> 【注:普福比雪芹大八岁,曾任内务府郎中,乾隆三十年外放苏州织造,至乾隆三十三年被斩处死。】</p> <p class="ql-block">  孙舅姥爷子接着又讲起我爷爷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往事。霑儿呀、你可知道你的出生血地不在江宁府,而是在苏州。你是马氏的“遗腹子”(马氏爷爷当年是苏州织造的马偏额、父亲是桑格)当年你爷爷先逝,接着你父亲曹颙病重后,家景混乱不堪,你母亲便回苏州娘家生下了你。说着便转身进书房内拿出我爷爷的画像和手迹、以及李煦舅老爷的一些资料,继续讲述着我曹寅家和李煦家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我曹家人好文善诗。爷爷、父亲、叔父均是文章多诗意。</p> <p class="ql-block"> 【注:曹寅游阳羡溪山所题诗词是写给姐夫李煦的。】</p> <p class="ql-block">  通过和孙舅姥爷的聊谈,知道了关于舅老爷李煦家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之事!</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三位“织造”爷爷中,其中李煦家大业大,且行事最为张扬显赫。康熙年间将他花容月貌的舅家表妹王氏纳入后宫后,初封密嫔,后晋顺懿密妃。如此一来,李煦便与康熙便结下了“郞舅之缘”(康熙皇帝成了李煦表妹的夫君)。鉴于此层渊源,康熙大帝钦点李煦,赋予其苏州织造之重任。至继位后的雍正皇帝立即查帐抄家治罪,发配流放于“古鸡林”,年已七十三岁被流放,雍正七年(1729年)七十五岁时病死在“林海”之疆(还真是“林如海”)、命运亦最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注:</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当年李煦掌管着苏州织造署。李煦是《红楼梦》书中扮演林如海的原型;而李煦的女儿李香玉即李黛玉(《红楼梦》书中称是林如海女儿林黛玉,而不是孙女。详解见“虚白斋尺牍”)。目前很多的文献资料都定格为孙女,应是错的。李黛玉(书中林黛玉)的原型是李煦家中一位来自“古鸡林”叶赫那拉氏(蒙古血统)的女佣所生的女儿即“尔晴”;另外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即沈槱元)之原型是富察·傅鼐(与富察·傅恒为同字辈的亲戚);通过贾雨村中举进士赴楊州任知府时,认识了维扬巡盐御史林如海,不久罢官削职为民的贾雨村被林如海聘用担任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书中又以甄士隐(孙文成)的丫环娇杏对贾雨村的两次回眸成姻缘而纳为妾;再是贾雨村受林如海所托,带着小妾娇杏和林黛玉来到京城,拿着宗侄的名帖投奔荣国府;后才有林黛玉(尔晴)入宫侍奉元妃(傅恒的姐姐元春)。《红楼梦》引篇铺垫基本就绪。而著者曹霑(雪芹)则是通过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一句不经意的对话,“不知可纳芹意否?”悄悄地进入书中角色。</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我借着孙舅姥爷话隙间,便转了话题,开始询问苏州织造的现状。他定了下神,喝了口香茶对我说,如今乾隆年间的“苏州织造”早已不是当年的织造专署了。听说开始为朝廷加工雕制玉器了!我年迈不便外出,这几天你可前往苏州城里访看探察,就在史正志园“万卷堂”、常州丁家园(网狮园)傍。老夫也趁你前去察访时,浏览你的“石头记”新作。我诺言道,孙辈遵循便是了,还请舅姥爷海涵孙辈无理,恭请烦神批改腕正(姻脂砚斋批语大部分出自孙文成之手笔)!说罢我便回厢房拿出我的手稿“石头记”(前八十回)敬于舅姥爷审批。</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便起身前往苏州织造署。</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织造署,红灯高挂映门楣。</p><p class="ql-block"> 旧址犹存岁月痕,往昔繁华梦中回。</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苏州织造署前,思绪飘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李煦,这位曾风光无限的苏州织造,在康熙年间担任此职长达三十年,负责皇宫中的服装制作。然而,朝政的风云变幻让他难以脱身,雍正元年,他遭遇了清算。抄家之时,竟未见巨额财富,全家险些入狱,最终李煦两袖清风被流放,七年后病死在他乡。这苏州织造署,但那红灯高挂的门楣,依旧映照着往昔的繁华,让人不禁追忆那段岁月。</p> <p class="ql-block">【注:李煦先后娶了韩氏(生一女儿早已嫁京官)、詹氏(生了长子李鼎)、范氏(生了次子李鼐)。</p> <p class="ql-block">  六十开外的李煦趁着酒兴,把侍候在傍、容颜娇好的女佣给睡了。有了开端,就没有个完!这位来自“古鸡林”南下至苏州谋生,偶尔被李府招入,由于习惯和语言交流不便,人虽漂亮,只能当个女佣下人!平时沉默寡言,做事到也很勤快,府邸里人都叫她“古鸡林”。慢慢适应了江南吴侬软语后便升为了李煦侍女。不久怀孕后生了个女孩即自纳为妾(亦有人称她为某氏、那拉氏、及如夫人等,没有地位名份,也没有统一的称谓)。李煦甚是欢喜疼爱这个晚年所生的女儿,取名为黛玉,小名为香玉儿。但是李府上下都认为这不是体面之事,特别是几位夫人更是看不起这母女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按:这些李煦家庭细节,在清代史记档案中是不可能有记载的,连“族谱”里都不认,唯有从其家属史和家书中才能窥探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注:四明育王即“阿育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注:甲辰年(1724年)抄家押解京城途中病故3人(一男、一妇、一幼女),即是《红楼梦》书中的贾雨村、娇杏、黛玉。三人如何逃脱的细节详见本文后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红樓梦》书中情节定具体年份:</p> <p class="ql-block">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p><p class="ql-block"> 田园经雨水,姑苏忆桑耕。</p><p class="ql-block">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p><p class="ql-block"> 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p> <p class="ql-block">  看来,今天只能无果而返了,离开冷清的“苏州织造署”,顺便过桥去了“网狮园”。一路上我琢磨着,依稀还记得,儿时的我在李府“拙政园”内是曾和小女孩一起玩耍过。想不到这个李黛玉就是尔晴,还算是我的小姑呢!</p> <p class="ql-block">  回到孙府,便向孙舅姥爷汇报见闻后便提起我心中的疑问,这“虚白斋尺牍”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又为何会传到您老手上?孙舅姥爷正在认真批改着我写的“石头记”,便抬头对我说,此事也直是奇巧了!说着便讲出了原由。是你李煦爷爷的堂弟“陶村四先生”送到我孙府中,我便手抄了部份备份稿,原稿退还于他。说着他又讲起了李煦大家庭的烦恼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李煦大家庭的烦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煦在北京的家庭成员众多,兄弟们及其家庭成员都依赖着他。李煦在康熙年间担任大臣,不仅在盐务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还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拥有大量房产。然而,每年的节庆时,京城的兄弟们都会向他要银子,李煦虽富有,但也感到无力承担。他的女儿看到叔叔们都在父亲那里要银子,自然也不能吃瘪,经常到铺子里向管家索取东西。李煦写信给女儿,叫她不要如此,要用东西就直接给他写信,他是父亲,会帮她补贴日子的。这些家庭琐事,反映出李煦虽身处高位,却也有着家庭中的烦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解读〈虚文斋尺牍》内容,还讲到了我“寄父”堂叔叔曹頫和我曹霑雪芹。</span></p> <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数天的苏州谋业之行落了空,但亦得到了孙舅姥爷子(《红楼梦》书中以史湘云的名号“脂砚斋”脂评)的精心批阅点评。临别的赠言:“石头记”文中,李煦既对“林”字有缘,就改成林姓吧(李黛玉改成林黛玉)、孙姓亦不要出现在文中,要学会“真事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从这庚夹批语中可见是位懂历史的文人老者,是对曹雪芹“石头记”文章的肯定,意指明与暗二条线的“红楼”与“皇家”之事,能溶为一体且“合二为一”的描述才是高明的!否则就是“呆”而成“混人”也。</span>绝不可能是史湘云所题之语。</p> <p class="ql-block">  现阊门码头夜景。</p> <p class="ql-block">  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p><p class="ql-block"> 绿娟芭蕉裂,黄金橘柚悬。</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孙舅姥爷批阅批改的“石头记”离开了孙府,返回常州的途中想到了黛玉,不管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但毕竟是我亲戚啊!我回常州后,在整理修改“石头记”文章时,记得要加入“护花使者”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注:《红楼梦》之前五回是曹雪芹完稿前最后添加的,原“石头记”的第六回才是摘枝文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待我回到常州天宁禅寺,放下行装后便给“大晓实彻”叔父大人请安,並将苏州之行概况以繁就简地讲了一遍。又开始了日常的居僧生活了。除了修禅入定、诵经顶礼外,就是耕文理章。</p> <p class="ql-block">  忙着删改添补着我的“石头记”(前八十回),以前在京城发布的内容是不能改的,这次苏州带回的“三织造”内容素材众多,特别是人物关系又有了新进展,按孙舅姥爷的部分批贴和李煦舅老爷的那些家事,还真的难以插进文中!看来只能续写下去才能补述得清!原来认为文章基本告成,现在才知还差得很远,于是继续伏案书写我的“石头记”文章,日复一日。</p><p class="ql-block"> 一晃又到岁末,腊月二十四,祭祀请灶神君上天庭帮我说句好话,让我曹霑能鲤鱼翻身,事业有望!</p> <p class="ql-block">  又想念爱妻杏春儿了,不知她近日如何?随即起笔给她写封家书,当写到“谋业”时,竟下笔千斤重,不能多讲实情,要给她希望,以免她担心失望而伤心。</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了个早,正准备外出邮寄书信,“大晓实彻”叔父差僧来通知我,让我速去主持房找他。当我来到叔父前,看到他手持一封白色“报丧贴”,告诉我京城的福彭表哥已亡!我听后如同晴天霹雳,顿时呆了。叔父给我些银两,叫我代表曹家速速赶回京城奔丧去。</p> <p class="ql-block">  还邮寄什么家书,赶紧准备行李,匆忙登舟北上返京……</p> <p class="ql-block">  附录资料:</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话说苏州织造署李煦(林如海)1723年癸卯正月被抄家时,早有探子前来李府禀报,李煦听后,胸有成竹,很是镇定。便将手书一封和准备好的银两,一并交给绍兴师爷沈槱元(贾雨村),叮嘱他赶紧带着宝贝小女儿李黛玉从后门出,先到扬州后,继赴京城投奔荣府。慌乱中,师爷找到小妾娇杏和学生李黛玉耽搁了些时间,仨人刚打开后门,才走出一箭之地,便遇到了来自京城刑部的抄家的御吏,给堵了回来。见到府内所有人都被集中在园内,清点人员造册,十五名家人不许离开李府。后门贴上封条,下人一律从大门进出,经检查盘问后才能准放……平时师爷进出时,总会掏些碎银塞给看门的差役,时间一长,守门的差役放松了警惕。六月十四再次核对人数时,十五位家人中唯缺少沈槱元一人,便命李煦派下人限时追其回。当时沈师爷按李煦之嘱,外出找李煦堂弟姜煌陶村和成达可(成而行)等帮忙,提前布局。</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终于来了,来年十月十六日,雍正皇帝对李煦进行定案、将李煦全家及全部家丁计227人押解京城。途中病故3人(这一男一妇一幼年岁不同的3人,途中短短的二十天,死得实在是不符情理)。其中十位家人交给李煦,余下217人交崇文门变卖。结果却无人敢买,无奈之下,最后一併送给了年羮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天上午,被押的李府二百多人游街示众,慢慢押往阊门大码头登船上京。未走多远,幼童女孩哭着喊走不动了,于是由其“父母”轮流抱着走,慢慢落到了队伍后面。不料小女孩又因拉稀而哭,没法,差役只能停下让其“母亲”给处理一下,于是脱离了队伍。此时的“父亲”沈师爷拿出一布包银两硬塞给这位差役时说,谢谢你这位官差大人给我家的方便,你就收着吧,现在金钱对我巳无多大意义了、到了京城后,是死是活还不知道啊(当过县老爷的沈槱元把差役的心理拿揑得死死的)!有谁不贪财呢、差役收下了沉甸甸的布包,正想着马上到了官船上怎么解释。不料沈某指了指前面的一户房子说,这就是我们仨口的住家,家中尚有些银两,你看好我的妻小,我速速前去家中取出来,再到旁边的钱庄里换成银票给你。此法正是差役想要办的,即说道:“你速去速回,另将这包银两带上,一併换上银票,官船马上要开的,若你回晚了,我可交不起这个差!”说时迟,那时快,沈某拿起银两包大步往“家”中走去…一等二候未见回。差役急了,拉着“母女”俩往她们家走。只听妇人说,你看我家当家的出来了,顺着手指方向真的看到一男人往隔壁钱庄去。便道:“你俩休得走开,在你家好好候着,我去钱庄一望。”于是这“母女”俩便进入了屋,门被差役用绳子反扣着。当差役来到钱庄内却找不到这位拿银男人时,恍然间觉得上了当,连忙转身到隔壁家门前,打开门一看,居然家中荡无一人!此还了得,肯定有后门,于是打开后门一看,傻了眼了,小河内排满了篷篷“夜壶船”。连查了几艘均未看见人,此三人肯定是“一毛不拔”地逃脱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等人,赶紧跑到不远的阊门码头、向领班交差时,汇报了详情。“起锚开船啦”!前面传来了喊声,就在眼皮下,活生生地丢掉了三人。反正是下人,亦不是犯人,最终商定后慌报朝廷,说是三人跳河溺亡。朝廷听后,认为不可,若讲“跳河亡”,说明看管不严而有失朝威,于是以“病亡”而草草收场。告示中同时还注明沈槱元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红楼梦》书中的林黛玉是否是李黛玉?这是关键性人物的认定基点!于是通过DeePSeek的“深度思考”对话了近半个小时,由于大数据是以清宫档案为主线,通过逻辑思维计算得出结论是李煦得孙(李鼎儿子),实在没法对话的情况下,笔者只能提出沈槱元的贺诗中有“佳儿新得小如孙”之句。云数据中没有相关细节内容,结果在AI分析中,发现整个结论中的时间段都错了!李煦的寿命只有四十八岁了。数据库和逻辑思维都乱掉了,无法再对话,就此作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截屏一帧,内容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笔者勘误AI的 “时间线重构”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贺李织造得孙诗》的贺诗年代並不是1720年(是后人收录者之误会,且沈师爷当时绝不会称其主子为“李织造”),而是1716年李煦办“满月酒”时,沈槱元给两个孩子(李鼐和黛玉)庆贺满月的诗文:…二十余年未举子,佳儿新得小如孙…(贺诗中不是得孙,而是得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不能以“担任苏州织造”时间点来定位“二十余年未举子”而造成李煦生卒年(1674—1722)计48周岁逝;李煦生卒年应是(1655—1729)计74周岁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3/若李煦48岁已逝,哪来推算57岁得子?李煦任苏州织造三十年是共识。1722年是康熙帝崩(不是李煦逝)且雍正登基时(1723年正月初十李煦68岁时被抄家),所以62岁得子是正确的,並不是误传。</span></p> <p class="ql-block">  谢谢诸君观看、下期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