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

东北

<p class="ql-block">白尾海雕属于鸟纲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以下是关于它的一些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形态特征:平均体长84-91厘米,体重2.8-4.6千克。头和颈部淡褐色,嘴大呈黄色,上体暗褐色,下体褐色,尾短呈楔形且为白色,幼鸟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p><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在海滨或江河附近的沼泽地区,白天活动,常单独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飞翔。主要以鱼为食,也掠食草原或开阔地的啮齿类动物、兔和野鸭等,偶见食腐。</p><p class="ql-block">- 繁殖方式:4-5岁性成熟,一雌配一雄,繁殖期为4-6月,通常在高大树木顶端筑巢,巢距地面高可达25米,每窝产卵通常1-3枚。</p><p class="ql-block">- 分布范围:分布于格陵兰岛、欧洲、亚洲北部、东亚以及南亚。在中国分布于除海南省之外的其他省份,在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等地为旅鸟,长江以南等地为冬候鸟。</p><p class="ql-block">- 保护现状: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毛脚鵟是隼形目鹰科鵟属的中型猛禽,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形态特征:毛脚鵟体长50-60厘米,体重650-1100克。其前额、头顶至后枕为乳白色或白色,缀黑褐色羽干纹,上体呈褐色或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尾部覆羽有白色横斑,尾羽洁白,末端具黑褐色宽斑。它的飞羽基部较普通鵟白,与黑色翼角斑形成对比,且跗骨被羽。 </p><p class="ql-block">- 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栖息环境: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欧亚大陆极北地区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冬季主要在低山丘陵、林缘地带、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活动。</p><p class="ql-block">- 食性: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动物。</p><p class="ql-block">- 活动规律:属于迁徙性鸟类,多单独活动,白天常在开阔的原野和农田地上空翱翔,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p><p class="ql-block">-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月末至8月初,通常营巢于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上,或干涸的河岸悬崖上和潮湿苔原地上,有时也在树上营巢。巢由枯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4枚,卵的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点。孵化期为28-31天,雏鸟为晚成性。</p><p class="ql-block">- 分布范围:分布于全北界,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越冬在日本、土耳其、原苏联南部和美国东部。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北部的新疆、西南部的云南以及东部的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区。</p><p class="ql-block">- 保护现状:毛脚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