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外祖父母存留于世的唯一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翻看家里的老照片,突显在我眼前的六十年代初外祖父母的合照。望着照片上爷爷奶奶熟悉而亲切的面容,瞬间令我泪眼朦胧。想起了养育我长大的外祖母。我们姐弟是跟着外祖父母长大的,外祖父母没有儿子,所以把我们当成亲孙子女故而我们都把外祖父母称为爷爷奶奶。</p><p class="ql-block"> 一.我眼中的外祖母</p><p class="ql-block">1953年冬,由于爸爸部队的改制,我们姐弟随妈妈从兰州回到了西安。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半夜时分我们回到了外祖父那非常窄小的家。这是我至今仍清晰记忆永难忘的场面,只见很小的房子里点着一盏煤油灯,昏暗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了我的外祖父母。外祖母很瘦,一双小脚支撑着她那瘦弱的身体,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厦房,一下子涌来我们母子四人,连睡觉的床都不够。爷爷奶奶却不顾一切地接纳了我们一家。床小没法睡觉爷爷借来几块板子,晚上拼接起来睡人,白天拆开了腾出一家人活动的空间。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在西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身体瘦弱多病,她有一双仿佛永远也干不完活的皮肤粗糙的手。衣着朴素,冬季总是上身穿一件灰色或蓝色大襟棉罩衣,下身穿黑色棉裤。夏季则穿越白色或白色短袖,下半身永远穿黑色裤子。头上则永远梳着那个年代妇女千篇一律的发纂。但她却有着良好生活习惯,家里啥时候都整齐的一尘不染,浑身上下衣着整洁干净。老人家不识字,但性格活泼开朗,喜欢看戏、看电影,也喜欢听歌,特别爱小孩,不管谁家的孩子她都喜欢。奶奶干活很利索做饭非常好吃。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奶奶想尽千方百计变着花样,拿野菜烙饼子累了她自己让一家人吃得好一些。记得当时西安市长张峰伯还专门在我家开瓜菜代现场会,品尝了奶奶烙的菜盒子。</p><p class="ql-block">尽管那时生活不富裕,供应凭票限制。但奶奶为人热情,只要我家做点新花样她总是叫东家唤西家,大院中经常有来蹭饭的小孩子。</p> <p class="ql-block"> 二.善良勤劳的外祖母</p><p class="ql-block">外祖母生于清朝末年,她有着她们那一代妇女的一切优点:勤劳、善良、节俭。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名字,一直被称为李李氏,直到解放后统一户口时才跟随爷爷李子余起了个名字:“李有余”。她是爷爷的续妻。因外公的前妻去世,奶奶嫁了过来,按照长安人的风俗,她认了爷爷前妻的娘家人,从此她就有了两个娘家。善良的奶奶对这个新认得娘家亲戚也非常好,在我的记忆中家中经常有农村来的亲戚吃住,奶奶从来都是热情招待。以至于很久以来我们搞不清楚谁是奶奶的亲弟弟,哪个才是奶奶的亲侄儿?困难时期我们家人口多,我们姐弟四人正处在长身体阶段,家里也缺粮吃,可农村来人,奶奶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亲戚吃顿饭。那几年奶奶吃了不少苦,身体也受损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操持一家老少七口人吃饭的奶奶面对着缺粮、少油还缺钱的一家子,老人家可真难呐!</p> <p class="ql-block"> 三.心灵手巧的外祖母</p><p class="ql-block">奶奶的聪明能干是出了名的,经她手做的活漂亮、结实。穿奶奶做的鞋既结实又漂亮还舒适耐穿。奶奶做的饭菜人人交口称赞,再不好的材料经奶奶一做就特别好吃。困难时期国家给每人每月只供2两油,其它副食根本没有。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奶奶使尽了浑身解数,用酱油泼辣子、用白萝卜做菜盒子、烙锅塌子、蒸麦饭;用土豆蒸熟剥皮与面粉和在一起烙发面饼;一般人不吃的野菜、南瓜叶奶奶也用来做菜饼、蒸菜团子。那时在街道居委会主任的眼里奶奶的饭菜是最好的。西安市市长张峰伯对奶奶的“瓜菜代”手艺赞口不绝。奶奶为我们操尽了心可她自己却经常吃的最差。</p> <p class="ql-block">四.外祖母的一双小脚</p><p class="ql-block">奶奶那一代人,女孩子长到3、4岁就得缠足。即:把女孩脚上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个脚趾头都掰断窝到脚底,再用很长的布缠起来把脚包成三角形。且不说缠足使人疼痛难忍,最重要的是一辈子走路不便。我至今记得奶奶的一双小脚和她那由于缠足而导致的似2-3岁小孩那般粗细的腿。拄着拐杖走起路来还摇摇晃晃的很困难的样子。奶奶其实很爱美,平时他总穿一双自己做的做工很讲究的小脚布鞋,遇到重要的日子出门时她还会穿上妈妈给她买的黑色小脚皮鞋。但最难受的却是爱干净的奶奶洗脚,那年月小脚女人们很自卑,认为自己的脚丑不能让人看见。每次洗脚奶奶总是赶走家人关上房门,只留我或妹妹帮她换洗脚水。解开缠脚布只见由于缠足导致无法正常行走,而致双脚上布满了鸡眼,可以想象老人家每天走来走去要忍受怎样的脚部疼痛。奶奶洗一次脚要泡脚、洗脚、自己修脚、换洗缠脚布,很费事每次都需一、两个小时。换洗下来的缠脚布还不能晾晒在外面,只能挂在床底下慢慢阴干。现在的女人没见过小脚不知道过去的女人有多苦。她们那一代妇女实在是太苦了。比起她们我总觉得我们是在天堂里生活好幸福呀!</p> <p class="ql-block">五. 外祖母之于我</p><p class="ql-block">从1953岁冬回到西安开始到1965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家,这12年的时间我们都生活在外祖父家。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奶奶操心劳碌料理的,她老人家不仅辛劳的料理全家人的吃穿,还用她那一代人的观念教我们学做饭,学做针线活、学做家务。尽管爱玩的我学得并不怎么好,比如嫌纳鞋底手疼太费劲就不想学,经常受到她老人家的严厉批评,但那时的严格要求确实是让我受用一辈子。在生活上奶奶对我们的关爱细致入微,记得66年春节学校放寒假回到家里,奶奶居然将中秋节烙的团圆饼留给我了一角。那个已经发干的团圆饼在我的心里那个想啊。至今难忘!文革中的67年秋天我回到家,奶奶关起门来给我做点心吃,我记得那是将红薯切片在油锅里煎熟放上白糖,让我一个人享用。这是我最后一次与奶奶团聚时奶奶给我的特殊待遇,也是永留我心中的美好记忆。因为那次离开家不久奶奶就去世了。没等到我们成家、立业,没来得及享受孙儿的孝敬,没有、没有、甚至连见我最后一面都没有。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 六.我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很久以来我一直想写写对奶奶的回忆,但一直不知从何下笔,看到了一些回忆父母的文章。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及她们那一代女人共有的勤劳、善良、能吃苦、为儿孙奉献的优秀品质。激发了我书写的热情。这篇回忆主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回忆逝去的亲人,成绩他们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奶奶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亲人之一,至今难忘奶奶一双小脚支撑着走路非常不便的身躯,每天不停地劳作;一边擀面一边要我给她捶捶背的情景,当时不懂现在我也老了才体会到那时奶奶累的腰酸背痛;忍着痛苦为我们做饭。在奶奶她老人家的教育下我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多年来为儿孙们做饭时常想起奶奶为我们做的各种花样,我也照猫画虎学着做,使我的厨艺见长。现在看来当年“瓜菜代”时期奶奶做的饭菜不正是当今提倡的健康食品吗?可见回忆有益于我们今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2.回忆从前,感知当前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包括我自己在内,当今大多数人抱怨饭菜不好做,肉也不香了。除去一些社会因素外,我们是否想过自身的因素?我的一位张姓朋友在与年轻人聊天时讲到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饿肚子的事,哪位年轻人说哎呀你们那时可真苦呀!我的朋友说那时我们把“香”吃多了你吃过吗?年轻人不解地说“香”是什么呀?俗话说饿了糠也甜,饱了肉也嫌。有没有这个因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