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温暖的日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在办公室的窗前,我们的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提供了交流与成长的舞台。2月26日下午,北园小学的数学老师们齐聚北楼会议室,进行了一场深入且卓有成效的集体备课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与思维的碰撞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相互启发中完善了教学方案,为提升教学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p> 一年级:解决问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级的两位老师重点对学生即将学习的解决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例5为重点内容进行了以下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5以做团扇为现实情境,编排“求未知加数”的实际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依据减法意义选择合适运算求解。教材延续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经历完整解题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梳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将团扇按颜色分为两类,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分析数量关系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进行“分析解答”,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借助直观图展现“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模型,让学生基于减法意义,用“从整体去掉一部分得另一部分”的语言表达“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理解减法解这类题的道理,明白减法是加法逆运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要回顾反思,一方面用加法检验结果,培养检验习惯,体会加、减法关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依据问题选关联信息,排除多余条件,初步渗透“分析法” 。</p> 二年级: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集体备课二年级两位老师备课内容是“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她们一致认为在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中需着重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借助实物道具,如小棒、水果模型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对比不同的分配方式,观察每份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例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直观感受除法平均分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紧密结合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日常购物、分东西等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实际运用。比如,购买文具时,已知总金额和文具单价,计算能购买的数量;分糖果时,按人数平均分糖果,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依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开展“分物比赛”游戏,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完成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竞争中理解除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悟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p> 三年级:口算除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级本周集体备课内容为第二单元口算除法。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以及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口算。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课时,首先可以展示与除法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分物品、平均分等,引出本节课主题——口算除法。以分铅笔为例,讲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规律。 呈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组织学生尝试计算,鼓励多种算法,对比优化。最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础口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巩固所学知识。巡视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易错点进行强调和纠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集体备课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同时,应进一步优化练习设计,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p> 四年级:中括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集体备课四年级两位老师备课内容是“中括号”。两位老师深入探讨中括号的认识及运用的教学策略,经过研讨,两位老师增强了对该知识点的教学把控能力,总结了中括号的认识及运用的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教学中需着重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借助简单算式,像(12÷3)×2和[12÷(3 - 1)]×2 ,让学生动手计算,对比有无中括号时运算顺序和结果的差异,培养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能力。比如,通过计算这两个式子,让学生直观感受中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安排旅游行程、规划活动预算等情境中体会中括号的实际应用。例如,组织班级旅游,已知总预算、各项费用和人数,利用中括号计算人均花费;规划活动时,根据时间和任务量,用中括号合理安排流程,帮助学生建立中括号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开展“计算大比拼”游戏,设置包含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中括号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各种运算实践和生活实例中理解中括号的意义和用法,而非单纯依靠理论讲解。</p>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级进行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集体备课,两位老师深入剖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共同研讨突破重难点的有效策略,交流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设计,集思广益,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与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要求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面、棱、顶点的数量与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建立空间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与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的复杂问题,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转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直观演示法,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让学生直观观察图形的特征,演示表面积展开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表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展开图,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小组合作法: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如探究不同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思维碰撞,培养合作能力与探究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集体备课充分交流了教学思路与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实践机会。同时,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年级两位老师备课内容是“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要求学生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掌握圆柱的底面、侧面、高;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及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模型,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从数量角度研究几何图形,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因此,在这两课时的教学中需着重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借助实物道具,如圆柱模型、纸筒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测量,对比不同的圆柱形状,观察底面和侧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例如,让学生测量不同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计算其表面积,直观感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紧密结合生活场景,使学生在日常包装、建筑等情境中体会圆柱的实际运用。比如,设计包装盒时,已知圆柱形罐子的尺寸,计算所需包装纸的面积;在建筑设计中,计算圆柱形柱子的表面积,帮助学生建立圆柱表面积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开展“圆柱制作比赛”游戏,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圆柱模型,并计算其表面积,让学生在竞争中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悟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p> 结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凝聚着每一位老师的智慧与热忱。我们紧扣教学目标,深挖知识要点,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心只为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展望往后的教学时光,我们会持续秉持初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打造更优质的数学课堂,助力孩子们在数学的奇妙天地里自由翱翔,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迈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