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阿童前半生都与艺术有缘,每到一处都不会错过参观美术馆的机会。这次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刚进展厅就遇见了一位热心的女教授。她看到我对墙上的一幅人物肖像感兴趣,便主动与我打招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告诉她,画像上英国绅士的风范很吸引人,她解释说这个展厅的十幅古典人物肖像都是顶级作品。这幅画上的英国绅士实际上是美国人,但长期生活在英国,是欧洲十九世纪有名的时尚大师。接着,她将十幅不同时期的肖像画逐个对比,向我介绍了各个画家的作画技巧和所属流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么专业的点评,让我一时有些跟不上节奏。她笑着说:“你不用紧张,展厅中有上千幅画,不同的流派很多,你只要记住西方油画六百年的历史无非就是三大类:写实古典油画、印象派油画和抽象油画,其他各种流派归根到底都是这三大类的分支。举一反三,你看画时就轻松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女教授继续为我讲解:“写实油画有两部分,一是尽可能地运用绘画中的一切技巧表达景物、人物和实物的真实性;二是图解圣经和历史事件。写实油画的后期,画家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浪漫和抒情的手法,以达到在真实中也能表达出画家的情感,以及作品时代的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世纪末,照相技术的发明和推广,让古典油画受到了巨大冲击,印象派油画应运而生。印象派画家将更多的个人主观印象加入到了绘画中,用富有质感和强烈的色彩,千变万化的光影使油画的画面和照相拍出的画面有了明显的区别。比如人们熟悉的印象派大师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以及保罗·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初,在印象派油画的启发下,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画家开始用抽象的绘画形式展开画面分割和立体的表现。这种油画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油画进入了由写实、印象和抽象油画‘三驾马车’并列发展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人的指点让我醍醐灌顶。分手时,教授还兴奋地提醒我,美术馆最近新增加了一幅巴勃罗·毕加索的画,她今天就是奔这幅画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快闭馆的时候,我和阿童来到了最后的展厅。展厅里只有两件作品,一幅是西方油画现代派的领军人物,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的作品,题为《携书的女人》,1932年完成;另一幅是西方油画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的作品,题为《莫迪塞夫人》,1856年完成。两幅作品在时间上几乎相隔近一百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阿童立刻说:“快看这两幅肖像人物的右手,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看着墙上的画和展厅的题目“毕加索和安格尔面对面”,也来了兴致。这两件作品放在一起,显而易见地表达了很多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迪塞夫人》是为庆祝一位老商人与一位二十三岁年轻女人结婚,安格尔受委托为这位女人画像。他一开始并不情愿接这个活儿,但在作画时,他被女人高贵的气质和美貌所打动,心中产生了爱。他在室内的陈设中加进了那个年代最华丽和时尚的装饰,对女人的服装、衣裙强调了质感以及皮肤的透明精细。他甚至将女人的右手模仿古代罗马壁画上的女神阿卡迪亚的手,似乎想把这个中产阶层女人提升到女神的地位。我绘画的好友曾评论过安格尔对手的描绘技巧:“以线为主,辅以简单的调子,结构转折处,精炼而简洁。”安格尔这幅富丽堂皇的肖像画,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第二帝国时期巴黎上流社会生活的缩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初期,处在创作巅峰时期的毕加索,一次在街头偶然遇见了十七岁的少女玛丽亚,他一见钟情。虽然那时他已人到中年,并和一位有名的芭蕾舞女演员结了婚,但还是不顾一切地将少女视为了自己的情人和长期的模特。《携书的女人》就是以这位少女为模特,据说他几年前看过安格尔的《莫迪塞夫人》,他的这幅画直接受到那幅画的启发。尤其是他将画中女人的右手如同安格尔一样,也模仿了古代罗马壁画上女神阿卡迪亚的手。难怪人们常说艺术就是爱情,爱情改变了毕加索创作肖像画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加索的这幅油画是英国国家美术馆从美国加州诺顿·西蒙博物馆借来的,安格尔的这幅油画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收藏。这次展厅设计第一次将这两幅肖像画并列在一起,浓缩了历史精华,让人们得以一窥肖像画的制作——不仅揭示了被画者的信息,也揭示了画家本身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安格尔的话来说:“谁在那里,在伟人间,谁不是模仿者?没有什么是由什么都没有构成的。(Who is there, among the greats, who has not imitated? Nothing is made with nothi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格尔模仿古代罗马壁画上女神阿卡迪亚的手,毕加索在安格尔的启发下,也一定认为这种模仿是对爱的人最好的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结束了英国的旅行,我回忆着在美术馆里的所见所闻,很多天内心中都无法平静。我由衷感到美术馆不愧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它不仅帮助人们增长知识,更让人们明白了知识对人类的重要。回味人类历史璀璨文明的一步步发展,我感到世界太有意思了,人能在世上走一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儿。我要趁着身体还健康,人心还未老,在充满知识、风光无限的路上不断向前走,一直走下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