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 曾华林</p> <p class="ql-block">曾延世,又名延祚,诞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 841 年)。他曾任光州刺使兼团练使,刺史满任后改任团练副使。公元 885 年,他辅佐其内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兵民入闽,于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离世。曾延世乃曾参三十六世孙,亦是曾氏龙山衍派始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父曾叔正为陇州刺史,祖父曾崇颖是晋州刺史。曾延世生于刺史世家,自幼受慈母谆谆教诲,天资聪颖,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十四岁便考中秀才,十八岁高中举人,唐·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癸未会试,考中二甲进士。初任光山县令,后升任光州刺史兼州团练使。</p> <p class="ql-block">一、辅王氏率兵民入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广明年间(880 年),黄巢起义,中原战乱频仍。曾延世率家族辅助其内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等组织义军,由豫经皖浙入闽,在汀、漳、泉、福等州郡转战。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剿灭闽地割据势力,逐步拓展势力范围,为建立闽国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征战过程中,身为军师的曾延世精心筹划,有力地稳定了地方局势。他们不仅要击败割据势力,还悉心安抚当地百姓,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曾延世积极参与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他倡导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等举措,使福建的社会秩序逐渐回归稳定。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的势力日益壮大。曾延世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助力他们建立闽国。政权建立后,他还参与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官员选拔等工作,与王潮请张延鲁同朝参知政事(源《崇武港墘鑑湖张氏族谱》),更曾有七天代行王事,被称为“七日权君”,为闽国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曾延世在开闽过程中,凭借家族力量与个人卓越能力,积极投身于军事征战、稳定局势、建立政权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为福建的开发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曾氏家族在福建的重要始祖之一。</p> <p class="ql-block">二、曾延世对曾氏家族的发展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奠定家族在福建的根基:</p><p class="ql-block">(1)获得封地与安居之所:</p><p class="ql-block">曾延世辅佐内兄弟王潮、王审知建立闽国后,闽王特封赐南安县三十五都(现南安市官桥镇区以西约二万二千亩土地)为曾氏家厝,即族谱记载的钦封里(钦风里、钦鳯里)白石。此地土地肥沃,适宜家族生存发展,为曾氏家族及随行将士家眷提供了优越的生活保障,使曾氏家族得以在福建落地生根、繁衍昌盛。</p><p class="ql-block">(2)确定家族最初聚居地:</p><p class="ql-block">曾氏启族于泉州南安县三十五都五峰山下白石里(上曾)《西亭曾氏族谱》,这里成为曾氏家族在福建的最初聚居地,亦是曾氏家族在福建开枝散叶的重要源头。</p> <p class="ql-block">2.繁衍出庞大的家族体系:</p><p class="ql-block">(1)子孙众多且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曾延世与妻子王婉贞(审知姐)育有两子,长子曾教官至唐右卫大将军,育有五子,次子曾运官至唐东昌司马兼兵马都总管,生有四子。其后代子孙繁茂,不断开枝散叶。至宋代初时,曾氏家族涌现出榜眼曾会“六子五进士”,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四位宰相等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领域成就斐然。“榜眼开先状元继美一门及第世登赢;太师启后学士论书四代钧枢名相府”。</p><p class="ql-block">(2)家族分布广泛:</p><p class="ql-block">曾延世的子孙不仅在福建各地蓬勃发展,如“占籍漳、泉、福三州”,还逐渐迁徙至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港澳台等海内外其他地区,不断扩大曾氏家族的分布版图。</p> <p class="ql-block">3.传承与弘扬家族文化:</p><p class="ql-block">(1)重视儒家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曾延世的后裔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秉持曾子的孝道观、修身观等儒家思想。如太师秦国公 曾穆的少子曾俅(将仕郎)常为人题写“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大力宣扬先祖曾子的孝思之道,使曾氏家族的儒家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与发扬。</p><p class="ql-block">(2)激励后人进取:</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如曾公亮三朝为相、“一门三元”“四宰相”“九位元辅大臣”等“曾半朝”荣耀,成为家族的骄傲与榜样,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懈努力进取,为家族的发展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4.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1)政治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曾延世的子孙在政治上成就显著,多位族人担任高官要职,使曾氏家族在政治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例如曾公亮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官至宰相,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参与编修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兵书《武经总要》,确立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p><p class="ql-block">(2)社会声誉良好:</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人才济济,且族人注重品德修养和家族文化传承,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尊重,进一步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曾延世作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对曾氏家族在福建的立足、繁衍、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曾氏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发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早期起源与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1)儒家思想影响:</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尊奉曾参为“开派祖”,曾参师从孔子,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等对曾氏家族的价值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曾氏家族家规家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例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成为曾氏家族早期家规家训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2)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在家族发展的早期,曾氏家族的长辈们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后辈树立榜样,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递给下一代。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了家族内部不成文的规矩,成为家规家训的早期形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发展与丰富阶段:</p><p class="ql-block">(1)农耕生活的实践总结:</p><p class="ql-block">随着曾氏家族在农耕社会的不断发展,家族成员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了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并将其纳入家规家训之中。比如强调勤劳耕作、自给自足,像“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样的八宝家规,既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包含了对家族成员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的要求。</p><p class="ql-block">(2)应对社会变迁的调整:</p><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也随之进行调整和丰富。例如在战乱、灾荒等特殊时期,家族更加注重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帮助;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期,则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鼓励家族子弟读书求学、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p> <p class="ql-block">3.巩固与传承阶段:</p><p class="ql-block">(1)文字记载与整理:</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传承家规家训,曾氏家族开始将其进行文字记载和整理,形成了《曾氏家谱》等家族文献。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家规家训的内容以及家族成员的事迹等,为家规家训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2)家族教育的强化:</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通过家族教育的方式,将家规家训传授给家族子弟。在家族内部设立私塾、学堂等教育机构,邀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学者担任教师,教授子弟读书识字、学习家规家训。同时,家族还通过祭祀、家训宣讲等活动,加强家族成员对家规家训的理解和认同,确保家规家训能够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四、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对现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个人品德与自我修养方面:</p><p class="ql-block">(1)勤奋努力:</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强调“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启示现代人成功无捷径,唯有通过不懈努力和勤奋工作,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创业,都需要有勤奋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p><p class="ql-block">(2)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曾氏家训中有“三省诚身”的理念,倡导人们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思想,检查自己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通过自我反省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品德修养。</p><p class="ql-block">(3)立志有恒:</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鼓励子弟立志,并且要有恒心去实现自己的志向。对于现代人来说,树立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而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则是成功的关键。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p> <p class="ql-block">2.家庭建设与人际关系方面:</p><p class="ql-block">(1)家庭和睦:</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重视家庭的和睦与团结,强调“兄弟和睦,妯娌相亲”。在现代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支持对于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稳定至关重要。人们应该珍惜家庭,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2)尊老爱幼:</p><p class="ql-block">尊敬长辈、爱护幼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现代社会中,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尊老爱幼的精神更应得到弘扬。年轻人要尊重长辈的经验和智慧,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要关爱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p><p class="ql-block">(3)诚信待人:</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主张“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业交往、人际交往还是社会活动,都需要遵循诚信原则。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方面:</p><p class="ql-block">(1)爱国敬业:</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的先辈们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要敬业爱岗,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倡导“睦邻互助,异姓相依”,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疾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帮助他人,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4.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p><p class="ql-block">(1)谦逊低调:</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强调“满招损,谦受益”,教导子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在现代社会,谦逊低调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人们应该避免骄傲自满,不断学习,保持谦虚的心态,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中也蕴含着知足常乐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的欲望也不断膨胀,容易陷入焦虑和不满之中。因此,人们应该学会知足,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曾延世作为曾氏家族的杰出代表,直接将儒家的孝道思想由中原带入福建,使儒家思想在闽疆绽放光彩,后裔谨遵先贤的优秀家风,将其发扬光大,传遍四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孝道宗风千载颂,</p><p class="ql-block">家规族训万年长。</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德恒在,</p><p class="ql-block">世代传承美名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甲辰年季秋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钦定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温陵曾氏族谱》</p><p class="ql-block">《西亭曾氏族谱》</p><p class="ql-block">《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碧沙族谱》</p><p class="ql-block">《潢川县志》</p><p class="ql-block">《崇武港墘鑑湖张氏族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