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60年前,阿克赛钦就被英国人盯上了,这要比麦克马洪线早半个世纪,可是后来英印占领了我国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却未能占领阿克赛钦2.7万平方公里。。</h1> 阿克赛钦地区 <h1>阿克赛钦的地理位置。阿克赛钦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南部,东起界山达坂,南达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仑山口,北达大红柳滩,面积2.7万平方公里。</h1> <h1>阿克赛钦西面的喀喇昆仑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东西宽100多公里,南北延伸一千多公里。中印边境两国的传统习惯线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由北向南延伸开来。</h1> <h1>阿克赛钦地区属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冬季气温可达摄氏零下40多度。空气稀薄,严重缺氧,海拔5000米以上含氧量仅为50%。阿克赛钦的缺氧在世界同海拔地区是最重的。,</h1> <h1>英国为什么要觊觎阿克赛钦。</h1> <h1>印度是地理位置很优越的国家,三面环印度洋,一面是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周围地理屏障环绕。但是到十九世纪,俄国开始向南扩张,已经吞噬我国新疆外西北大片土地。英国人预计俄国将会越过帕米尔,天山等地入侵中国新疆,并且南下印度洋,靠北面的高山高原,能阻挡俄国南下吗?英国人一直为印度的前途担心。</h1> <h1>当时英国的设想是,在中亚地区全面封堵俄国,</h1> <h1>如果把边界划得远一点,让俄国人离印度远一点,是不是就安全了呢?英国人把眼光瞄向了中国境内的昆仑山。用昆仑山作为边界,不仅能把印度的国界线向北推进300多公里,而且还能用险峻的地形做地理屏障,就能抵御沙俄的南侵。</h1> <h1>1865年,英国派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带着一支马队,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翻过险峻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穿过阿克赛钦高原,到达了我国新疆和田。</h1> <h1>约翰逊通过勘察。用一条臭名昭著的约翰逊线,把我国新疆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了英属印度的版图。</h1> <h1>当约翰逊把测量结果,整理成报告,送给英国政府,却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采纳。</h1> <h1>当时英国政府围绕阻挡俄国南下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前进派,主张英国应向前推进,在尽可能远离印度平原的地方去阻挡俄国,</h1><h1><br></h1><h1>另一派是温和派,最好有第三种势力介于英俄之中,充当缓冲地带。</h1> <h1>那种意见更好呢?</h1> <h1>采用前进派的主张,到中国新疆的和田地区去建立边界,就要派部队穿过喀喇昆仑山、阿克赛钦高原到昆仑山去驻防,就要建立后勤运输和人员来往通道,修建从拉达克到新疆和田的公路,在十九世纪,建造这样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之代价很大,风险很高。</h1> <h1>采用温和派的主张,建立缓冲地带,用代理人挡在自己前面,不用自己派一兵一卒,比自己直接占领要好的多,成本低,风险少,因此英国经过权衡利弊,决定采用温和派的主张。约翰逊的报告被搁置起来了。</h1> <h1>最初英国想让统治新疆的清王朝充当阻碍俄国入侵的角色,1840年鸦片战争,清朝被英国打败,受制于英国,清朝对英国人的话不敢不听。可是后来沙俄也进来瓜分中国,清王朝逐渐衰弱,对新疆的控制力也减弱,英国人对清王朝渐渐失去信心。</h1> <h1>1865年中亚浩罕的阿古柏入侵南疆。1868年英国派罗伯特.沙敖到喀什,表达英国支持阿古柏的愿望。阿古柏为了对抗清朝,也愿意做英王的臣属。这真是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英国正式承认阿古柏是合法独立的国家。阿古柏成为英国的缓冲国。</h1><h1><br></h1><h1>但是好景不长,1877年清政府左宗棠收复新疆,阿古柏在库尔勒兵败自杀。后来英国又扶持多个分裂人物,与清朝对抗,都被清朝消灭了。英国建立缓冲国的政策宣告失败。</h1> <h1>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后,清朝政府恢复在阿克赛钦的设卡。设立赛图拉卡,苏盖提卡,康西瓦卡,桑株卡和达摩卡、克里阳卡、麻扎大拉卡。</h1> <h1>即使如此,英国还是不放弃侵占阿克赛钦的野心。</h1> <h1>1913年西姆拉会议,在西姆拉条约的附图上,英国不仅间接地把“麦克马洪线”塞进了地图,还把约翰逊线也塞进了地图,这样阿克赛钦地区也成为西藏的一部分。英国的目的是,在控制西藏后,就可以顺势控制阿克赛钦,这要比直接控制阿克赛钦容易得多。</h1> <h1>二十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英国和印度把目标放在了,我国藏南和西藏阿里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地势相对平坦,军事力量薄弱,而且最容易得手,这要比翻越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占领阿克赛钦这片高寒之地容易得多。 所以英国和印度忙于吞噬我藏南和西藏阿里的大片土地,阿克赛钦暂时被搁置起来。</h1> <h1>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阿克赛钦。1954年,印度把阿克赛钦划入了自己的地图。</h1> 新藏公路 <h1>1958年,新藏公路的建成加强了我国西南边防,给了尼赫鲁阿克赛钦梦当头一棒。</h1><h1><br></h1><h1>印度不容许中国在阿克赛钦做大做强,印度从地图开疆转向武力开疆,决心要占领我阿克赛钦地区,控制新藏公路,控制西藏阿里,威胁我新疆和田地区。</h1><h1><br></h1><h1>印度急于获取阿克赛钦的地理和气候资料,于1958年9月派了一支测量队到阿克赛钦去侦查,测量队到达新藏公路边,被我边防部队俘虏。</h1><h1><br></h1><h1>印度等不到测量队回来汇报情况,就急急忙忙地于10月18日,向中国政府提出来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也拿不出证据,尼赫鲁语无伦次,开始还说,“这一地区究竟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境内”“是一个争执中的问题”,几个星期后干脆就说是印度的领土,不存在任何争端。</h1> <h1>印度政府的态度让中国政府很惊讶,因为印度从来没有对阿克赛钦进行过行政管辖,怎么就成了印度领土。</h1><h1><br></h1><h1>此时印度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h1> <h1>自古以来,喀喇昆仑山分水岭是中印两国的传统习惯线,矗立的山峰成为天然的地理屏障,是两国理想的地理边界。就像邻居之间的高墙一样,大家隔墙而居,相安无事。</h1><h1><br></h1><h1>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双方都没有在边境一线设立常驻哨所。解放军的固定哨卡,距离边境线有100公里,只是定期派出巡逻队到边境一线巡逻。中印双方的士兵几乎碰不了面。</h1> <h1>到了1959年,这种平静的格局被打破了,解放军迅速地在边境一线建立了包括神仙湾在内的数个哨所。</h1> <h1>印度从1962年6月开始,入侵我阿克赛钦的天文点地区,到1962年10月,印军的军事入侵彻底失败。</h1> 喀喇昆仑山 <h1>印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h1> <h1>首先是尼赫鲁战略误判导致了错误的兵力部署。。</h1> <h1>印度有一个前进政策,它的逻辑是:只要印度军队坚决,中国除虚张声势外,不会再采取什么行动,在阿克赛钦舞台上,正如政府间的交锋一样,中国将在相撞前扭身躲开。</h1><h1><br></h1><h1>我国是人口土地大国,虽然被美苏围困,经济困难,但可以举大国之力,反击印度入侵。</h1> <h1>印军兵力部署高度分散,不考虑防守,摆出来一副全面进攻的态势。印军王牌114旅,有5000多人,在兵力部署上前轻后重。旅部带一个营远在100多公里外的列城,其余部队分成70多个据点,分布在1000公里的边境线两侧。</h1> <h1>印度用300人,在阿克赛钦中印边境组成30多个据点,沿500公里的边境一线撒开。大的据点驻两个排或者一个排,还有工事,小的据点就是一顶帐篷,七八个人。印军据点孤立分散,互相难以支援,成为我军砧板上的肉。</h1> <h1>印度手里的王牌,就是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占到印军总数的50%。这些士兵身体强健,善于高原作战。印度认为廓尔喀士兵完全可以打败,不适应高原环境的解放军士兵。印度议员叫嚣,200个印军士兵可以抵得上2000个中国士兵。</h1> <h1>在加勒万河谷,印度本土士兵几次想进入我境内,都因为大雪封山而失败了。后来印军换了廓尔喀士兵,爬过海拔6000米的加南达坂,一下子插到我军加勒万河谷哨所的后方,切断了我军的运输线,还逼得我军巡逻队步步后退。</h1><h1><br></h1><h1>但是这些廓尔喀士兵“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知道打仗挣钱养家,没有政治信仰,结果被我军“洗脑”了,在思想上“缴械投降”了,最后只好被撤回印度国内,换上了印度本土士兵。</h1> <h1>第二,就是地理原因。</h1> <h1>作战讲究的是天时地利,1962年,印度看到我国“内外交困”,认为“天时”已到,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侵华战争。</h1><h1><br></h1><h1>从喀喇昆仑山口到空喀山口的阿克赛钦段,有500多公里长,山势险峻,高寒缺氧,人员行进非常困难。没有公路,没有桥梁,没有汽车运输的保障,不可能实行大规模作战。可印度却铤而走险。</h1> <h1>印军的后勤是靠着直升飞机和骡马运输保障的。印军的苏联米8直升飞机,性能很好,可以飞越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山。在地势险峻的羌臣摩河谷和加勒万河谷,印军用直升飞机,把物资从拉达克平原运到印军据点。在地势相对平坦天文点地区,印军不惜代价,组建了数百头骡马的运输队,往返于喀喇昆仑山和拉达克之间,运输量达2000多头次。靠着骡马运输,印军侵入我纵深达20多公里。</h1> <h1>但是印军的这两种运输方式,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掌控在我军手里。</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军入侵后,即遭到我军的围困。印军建立一个据点,我军就在周围抢占制高点,建立三到四个哨所包围印军。印军为了突破包围,逼近我军哨所,开枪逼迫我军后退。我军毫不退让,开枪还击印军,打的印军脚下一片白烟,印军怕死,被迫退回据点。我军经过3个月的反复争夺,新建了70多个哨所,把印军30多个据点堵在我境内几公里到20公里的范围内,无法动弹。这就是军史上有名的“反蚕食斗争”。</span></h1> <h1>印军被我军包围后,双方阵地相距很近,印军的直升飞机和骡马运输,都在我军火力射程以内。前期,由于我军采取克制态度,印军的直升飞机还能在我军战士枪口下,大摇大摆地进行补给,骡马运输队也能进入印军据点。后来我军拔据点和打飞机同时进行,印军的空中支援通道被切断,骡马运输也中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h1> <h1>喀喇昆仑山属高原冻土砂石地质,土层一挖就塌,修建工事很困难。印军没有汽车运输,无法得到所需建材,只能挖堑壕堆沙袋,搭建单帐篷。62年10月底,喀喇昆仑山的气温已将至零下三十度,印军的据点已成为雪海中的孤岛,印军士兵躲在简易的工事和帐篷中,瑟瑟发抖,寒冷难捱,饱受高寒缺氧的折磨。很多印军士兵被冻伤,由于缺乏及时救治,不少士兵被截肢。</h1> <h1>后勤保障限制了印军的用兵规模。印军进入我境内一共是1400多人,大部分部署在海拔较低,基础设施比较好的西藏阿里段,而在阿克赛钦只部署了300人。</h1> 我军监视印军飞机(袁国祥) 我军高原运输(袁国祥) <h1>相比之下,我军则占据了优势地位。</h1> <h1>在印度提出领土要求后,我军就开始备战。1959年,我军战士和兵团、地方职工3000多人,开始修建通向边境哨所的分支道路。用了三年时间,修通了通往天文点、羌臣摩河谷、加勒万河谷三个方向的道路。这些道路对打赢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h1> (袁国祥) <h1>西线我军共计5000多人,和印军总数相当。我军并没有分兵对阵,而是用的毛主席的老办法,针对印军据点分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h1><h1><br></h1><h1>首先我军以少数部队在中印边境中段,牵制印军在阿里的主力部队,而将我军主力4000人集中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对印军形成兵力优势。开战后,我军采用汽车运输方式,南北运动,一天数仗,昼夜连续作战,不给印军喘息的机会。用两天两夜的时间,拔掉印军30多个据点,消灭印军200多人。而后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南下奔袭600公里,移师西藏阿里,消灭了西藏阿里的印军。</h1><h1><br></h1><h1>我军的拔点战斗堪称是牛刀杀鸡,雄狮缚兔。在兵力上保持10比1的优势,在火力上保持8比1的优势。我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消灭红山头印军据点60多人。仅用半个小时就消灭印军加勒万河谷军队40多人。</h1> <h1>我军的武器装备超过印军。</h1><h1><br></h1><h1>首先,我军全部换装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射程和射速大幅度提高,其火力大大超过印度士兵老式栓动式步枪。</h1><h1><br></h1><h1>其次,我军的炮兵火力上占优势。高原缺氧,步兵冲击速度慢,为减少步兵伤亡,我军把一个120迫击炮营,和一个76加农炮连,拉上前线,共计18门120迫击炮,和3门76毫米加农炮,对印军形成8比1的碾压优势。印军运输受限,大中型火炮无法进入山区支援作战,只能依靠有步兵携带的小型迫击炮与我对抗。在我军炮兵密集的火力急袭覆盖下,印军的工事被摧毁,人员遭受重大伤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