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的灯亮着吗?》引发我们对问题探寻的深度思考。书中提出“你的灯亮着吗?这是谁的问题?你的。”清晰点明问题的责任归属。书的副标题“如何找到真问题”,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思维之灯在该亮的时候是否亮着?就像在隧道开车时,不开车灯容易陷入黑暗一样,思考问题时若思维之灯未点亮,便可能陷入思维陷阱。</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着重引导我们去找到真问题。正如吉德林法则所说:“把难题清清楚楚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以往,我们常固有地认为“问题就是问题,直接解决即可,何必理清问题、寻找真问题?”但这本书打破了这种认知。</p><p class="ql-block">当面临问题时,我们往往急于去解决问题。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先问:问题是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是谁的问题?问题类型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遇到问题时,切勿急于解决,而应先给问题定义。以一座写字楼大厦为例,上班族埋怨电梯太慢。表面看,问题似乎就是电梯太慢,是上班族遇到的问题。但本质并非如此简单,上班族代表找大厦老板解决,老板却一拖再拖,因为老板无需在上下班高峰等电梯。直到上班族闹到老板家里并申请劳工组织调查,老板才委任上班族代表解决。代表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电梯旁安装镜子,却又引发新问题——有人在镜子上乱涂鸦。于是他又利用“让事情变得更糟”的策略,在镜子旁配备涂鸦笔,让等电梯的人自由创作。可回过头才发现,最初大厦的电梯控制线被老鼠啃断了一根。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当没有找到真问题时,解决表面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所以,找到真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清晰定义问题。</p> <p class="ql-block">定义清楚问题后,就要明确谁来解决问题。作者并非直接教我们解决问题,而是让我们先理清楚可能解决问题的对象,将其一一列出并分析参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这就好比隧道尽头提示牌上写的“你的灯亮着吗?”我们是车灯开关的负责人,而非设计隧道的工程师。同时,我们还要弄清楚问题来源于哪里。比如考试试卷,我们要思考是谁出题,为什么这样出题。一位女士办理签证时少印一份材料,起初她抱怨官员“官僚”,但当她以尊重和善意的态度与官员交流后,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尊重。这表明问题可能源于我们固有的认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问题可能源于我们自身。</p><p class="ql-block">此外,找到真问题还需再次审视问题。有些问题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想解决。所以在解决之前,要再次自问:“我真的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吗?”这一观点打破了常规认知。例如,一家三地生产的公司请电脑专家解决缩减运营成本问题,专家测算出关闭另外两地公司、仅保留本地公司即可解决问题,但公司副总裁马上拒绝,原因是公司总裁住在另外两个公司生产地。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追问:“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从而揭开问题的本质,同时也要小心解决问题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就像电脑病毒不再泛滥,是因为杀毒软件免费了。而之前杀毒软件收费时,为了盈利甚至可能存在“制造”病毒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找真问题的关键要点,作者还引导我们去挖掘隐藏的问题。我们需要停下来,体会现实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比如,表面看似没问题,但当我们期望安静书写,却被楼下车流声打扰时,问题就被习以为常掩盖了。人类适应能力强,常忽略不协调之处,而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些地方。若想克服这种习惯化倾向,可以尝试用外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像扶霞在《鱼翅与花椒》、何伟在《寻路中国》中,通过切换视角让我们发现不协调之处。</p> <p class="ql-block">最后,作者强调:“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在定义问题、解决问题和重新审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认识自己真正的需求,勇于面对问题的真相,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