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东阳)非遗文化市级交流项目

卫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在东阳市卢宅景区设立非遗街区,给予优惠政策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开展研学游非遗体验活动。2023年,“吴宁守艺”非遗区域公用品牌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东阳市非遗保护协会与市文广旅体局等合作,依托中央美院浙江传统工艺工作站搭建“传统工艺振兴讲堂”等,为传承人提供学习交流机会。</p><p class="ql-block"> 传承项目多样</p><p class="ql-block">• 东阳行灯制作技艺:作为旧时夜间照明用具,行灯在东阳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仍被广泛使用。2009年,行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金华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东阳木雕: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卢宅等地,无论是屋檐、家具还是门框,随处可见精细的木雕作品。</p><p class="ql-block">• 东阳竹编:东阳竹编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传承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童子尿蛋制作技艺:童子尿蛋是东阳的一种传统美食,选取八岁以下童男子尿,不加一滴水,慢火炖一整天而成。</p><p class="ql-block">• 杜氏棕绷制作技艺:包括清软棕丝、抽棕丝、手纺棕线、木框钻孔、穿棕线、挑棕线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棕绷紧密、耐用。</p><p class="ql-block">青年传承人培养</p><p class="ql-block">• 高校合作培育:联合高校开创非遗课程,将东阳锡艺、竹编等非遗项目引进横店影视学院、东阳职教中心,开设校外课程和打造非遗青创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外吃东阳童子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宁(东阳)童子蛋大概起源于北宋末年。当时朝廷派胡参将带兵杀敌,胡参将让一老头煮鸡蛋,却发现装鸡蛋的罐子被孩子尿了,老头急中生智称童子尿煮鸡蛋是大补,胡参将吃后觉得好吃,“童子蛋”便传开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说法认为,童子蛋起源与当地农家利用有限资源有关。过去生活条件艰苦,人们为了增加鸡蛋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将鸡蛋放入小男孩的尿中煮熟,逐渐演变成独特食俗。</p><p class="ql-block"> 另外,据《本草纲目》记载,童尿可治寒热头痛、咽痛、腹痛、咳嗽等症,古代医生常用童子尿作为药引或直接入药治病,这可能为童子蛋的出现和流传提供了一定的医药文化背景。2008年,童子蛋入选东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类为传统医药(养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朝时,现东阳境域属扬州会稽郡乌伤、诸暨等县,当时东阳尚未单独设县,直到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才析诸暨置吴宁县,为东阳建县之始。</p><p class="ql-block"> 吴宁(东阳)卢宅的居民是从外地迁移来的,并非东阳原住居民。北宋治平年间,吴县主簿卢寔从天台山口迁居到东阳西部乡的巧溪,他的曾孙卢员甫后来迁徙到了东阳城东现在卢宅的位置,其族人也因此被称为雅溪卢氏。他们是东汉至唐的名门望族范阳卢氏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北宋治平元年是北宋的一个年号,治平是宋英宗赵曙的年号,治平元年即公元1064年。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记忆(六十年代东阳农村土布织衣)</p><p class="ql-block"> 东阳的土布生产起源于明朝。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棉花)始植于明朝,各家多寡不等,无不种者……妇女勤于耕织者,以之易粟”。可见,明朝时东阳人已开始植棉并织土布,且民间纺纱织布盛行,形成了一定规模,素有“千家夜机鸣,万户纺纱声”之称。</p> <p class="ql-block"> 古代没有电灯,行灯是古代东阳人在夜间出行或在室内需要移动照明时,行灯能提供光亮,方便人们行走、做事,如在庭院中走动、在昏暗的走廊里通行等。</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场合,如举行仪式、贵族出行等,行灯会被用作引导标志。侍从们手持行灯,为出行的队伍照亮道路,同时也起到引导方向的作用,使队伍能够有序行进。</p><p class="ql-block"> 行灯的造型多样,制作精美,部分行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某些传统礼仪活动中,行灯也有特定的用途。如在祭祀仪式中,行灯可能被用来照亮祭祀场所,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对祖先或神灵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古代天灯,照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  蔡宅高跷起源于明朝。据史料记载,蔡宅村有位东山公,在福建抗倭寇当首领,为让士兵在战场上看清海盗,训练他们在两只脚上扎木棍抬高身子。东山公部下的几位蔡宅村人回家乡后,用木棍缚在脚上表演给村民看,村中的年轻人开始学习,逐步形成一种表演形式,以示纪念抗倭寇勇士。明清年间,在蔡宅便出现了高跷这一表演形式。</p> <p class="ql-block">虎鹿镇蔡宅村名人:</p><p class="ql-block">• 蔡汝霖:字雨香,晚号愚公,清末中举,戊戌政变失败后放弃科举,投身地方公益。1903年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萃新报》,出任金华府中学监督,还创办了东阳第一所自治高初两等小学堂,后任浙江省谘议局常驻议员、国会众议院议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蔡忠笏:有“炮兵教父”之称,是黄埔军校创建者之一,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曾任民国磐安县第一任县长,在任期间确保政令畅通、广招人才、设立长警补习所。</p><p class="ql-block">教育文化领域</p><p class="ql-block">• 蔡葵:原名蔡慕晖,号葵,名希真,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著译有《新道德标准之建立》《独幕剧ABC》《世界文化史》等。</p><p class="ql-block">•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是首位《共产党宣言》中文译者,与蔡葵结为夫妻,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科学领域</p><p class="ql-block">• 蔡希陶:著名植物学家,出生于浙江东阳蔡宅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为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蔡人淦:医学家,蔡汝霖的弟弟,曾留学日本学医,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是中国出名的医学家。</p> <p class="ql-block">  古代吴宁(东阳)脚踏水车</p> <p class="ql-block">  古代水车,古代东阳稻田常用的水车主要有龙骨水车和筒车一般用木头和竹子做成一个直径较大的大转轮,轮上缚以小竹(木)筒作兜水工具,下端设置在流水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