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deep seek修改了一篇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秋穗

<p class="ql-block">  我翻阅出多年前带班时的一篇观察记录,我原有的观察目标是:幼儿拼图能力的发展。观察内容是:幼儿在拼图过程中拼图的摆放方向以及顺序、是否正确,以及所用时长。</p><p class="ql-block"> 记录内容是:思思选择了斑马拼图。她先是从托盘里拿出一个拼图,然后看着拼图底板,接着把手上的拼图放在底板上,然后双手转动手上的拼图,使拼图与底板上图案重合。她说:“我爸爸说每天换一个区域,不能老是去我玩过的区域,这样没意思。”接着又拿出一个拼图,看了看上面的图案,再看看底板,找到后拼上去。她说:“我要认真的拼。”拼到倒数第二个时,她把平边朝内,凸出来的边卡在了边缘。塞进去后又重新拿出来,并调整了方向。拼好后她说:“下午我要去生活区玩玩。”思思在桌上翻找出角落上的拼图,然后看了看上面的图案,并把它放在了对应的角落上,先拼好了角落上的4个拼图。她一边拼一边和我交流,她对我说:“邱老师,这个是弯弯的。这上面有脚,在这里。这上面有鼻子。”接着她找出了4个有平边的拼图,根据上面的图案找到了底板上相应的位置。剩下最后一个中间的拼图,思思把凸出的对准凹槽拼进去,然后又扣了出来,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就没有凹进去的,是不是在边上?哎呀,不对,拼反了。”她调整了方向,重新拼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看,我认为这份记录中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分析都停于表面,没能透过行为看到幼儿的思维,也没有看到诸如核心素养、学习品质的信息。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孩子的拼图能力呢?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拼图过程、结果和时长呢?我们究竟想了解这个孩子的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我很好奇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提供给Deepseek又会得到怎样的参考思路呢?接下来,借助工具寻找参考思路,我将记录提供给Deepseek,并提出第一个问题:我想通过幼儿的行为看到她的思维,请你围绕这段记录重新确定教师的观察目标和观察内容,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分析。</p><p class="ql-block"> 它用时23秒,先分析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然后给出了这样的回复:</p><p class="ql-block">一、观察目标 </p><p class="ql-block">基于幼儿行为表现,可围绕以下目标展开观察: </p><p class="ql-block">1. 认知发展:观察幼儿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如方向调整、凹凸对应)、逻辑推理能力(如分类、归纳拼图规律)以及问题解决策略(试错、自我纠正)。 </p><p class="ql-block">2. 语言与社会性: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逻辑性(描述拼图特征)、与成人的互动意图(主动分享、寻求反馈)以及自我反思能力(如计划下一步活动)。 </p><p class="ql-block">3. 学习品质:评估幼儿的专注力、坚持性(反复调整错误)以及自主规划意识(遵循规则、主动选择区域)。 </p><p class="ql-block">二、观察内容(需记录的关键细节) </p><p class="ql-block">1. 操作策略: </p><p class="ql-block">- 是否通过“边缘特征”(平边/凸边)和“图案线索”(脚、鼻子)分类拼图; </p><p class="ql-block">- 调整方向时依赖试错还是主动观察(如发现“拼反了”后自主纠正)。 </p><p class="ql-block">2. 语言表达: </p><p class="ql-block">- 描述拼图形状、身体部位时的词汇准确性(如“弯弯的”“凹进去的”); </p><p class="ql-block">- 与教师对话的内容是否反映逻辑思考(如解释调整原因)。 </p><p class="ql-block">3. 行为动机: </p><p class="ql-block">- 提及“爸爸说每天换区域”是否内化为自我约束规则; </p><p class="ql-block">- 完成目标后主动计划“下午去生活区”的意图。 </p><p class="ql-block">三、幼儿行为分析 </p><p class="ql-block">1. 空间认知与问题解决能力突出: </p><p class="ql-block">- 通过“四角优先→平边分类→中间填补”的策略,体现对拼图结构的系统性理解(符合“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 </p><p class="ql-block">- 调整方向时结合触觉(转动拼图)与视觉(比对图案),说明多感官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试错中进阶:倒数第二块平边朝内失败后,未放弃而是重新观察,最终发现方向错误,符合“顺应-同化”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理论)。 </p><p class="ql-block">2. 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整合: </p><p class="ql-block">- 向教师描述“弯弯的”“有脚”时,既是语言输出,也是通过语言强化自身观察逻辑(维果茨基“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理论); </p><p class="ql-block">- 自言自语“拼反了”表明其具备元认知意识,能监控自己的操作并进行反思。 </p><p class="ql-block">3. 自主性与规则内化: </p><p class="ql-block">- 引用爸爸的话约束自己的区域选择,显示“他律”向“自律”过渡(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p><p class="ql-block">- 拼图成功后主动计划下一活动,体现“目标导向行为”,且具有时间规划意识(“下午”)。 </p><p class="ql-block">4. 学习品质亮点: </p><p class="ql-block">- 专注力:持续完成9块以上拼图,中途未转移注意力; </p><p class="ql-block">- 抗挫折力:面对错误不焦躁,冷静调整(如倒数第二块反复尝试)。 </p><p class="ql-block">四、教育建议 </p><p class="ql-block">1. 材料支持: </p><p class="ql-block">- 提供更复杂拼图(如不规则边缘、无底板提示),推动其**从“图形匹配”向“空间推理”进阶; </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区投放需要方位调整的工具(如拧螺丝玩具),延续其空间探索兴趣。 </p><p class="ql-block">2. 互动策略: </p><p class="ql-block">- 用开放式提问引导深度思考:“你怎么发现这块应该在这里?”“如果底板没有图案,还能怎么拼?”; </p><p class="ql-block">- 鼓励其担任“拼图小老师”,通过教授他人巩固经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p><p class="ql-block">3. 家园合作: </p><p class="ql-block">- 反馈爸爸其规则内化效果,建议在家提供选择性规则(如“每周可重复一个最喜欢的区域”),培养自主决策能力。 </p><p class="ql-block">总结:思思表现出高于同龄的认知策略与自我调节能力,教师需在保护其内在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挑战性任务和深度对话促进高阶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 以往在观察幼儿时,我是带着了解这名幼儿的初心开始这项工作的,搜集信息后需要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与家长、同事、幼儿展开对话,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建立师幼的关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今我们有了便捷的工具,包括正在开展的数智化校园建设,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处理难题、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解决时间与精力的矛盾。高效处理数据、识别行为模式、生成个性化建议。不得不说,Deepseek是强大的,与其相比做出这些分析并梳理成文,我可能需要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幼儿行为观察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使用新工具的同时需要注意:</p><p class="ql-block"> 1.了解一个人需要长期持续的观察与对话。不要把用工具变成被工具人。教师与学生相处的三年里,他的成长片段不应只是一篇篇记录构成的碎片,而应是一条连续的生长线,所以持续的观察,把孩子放在心里整整三年,就显得是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2.教师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人的发展是复杂的,仅仅通过一段文字的记录就得出一系列的分析和支持策略不一定是正确的。AI是工具而非标准答案,更不是教育决策者。</p><p class="ql-block"> 3.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当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关心的时候,当老师愿意花时间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当老师愿意花心思和更多人讨论孩子发展的时候,教育才会悄然发生,那些微表情,小心思,需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感受得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