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晚上虽在石狮市区住宿,第二天却是去逛晋江的景点。石狮与晋江相隔比较近,以前石狮是晋江下面的乡镇,记得以前在部队时,有家在石狮的战友还称晋江人,那时两个地方还没分开,1987年石狮才脱离晋江单独成市。初四首先要去的是梧林古村,平时就喜欢看古村,何况梧林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村落,肯定要去看看,考虑春节假期古村游客比较多,我们打算早些过去,停车游览都更方便。<br> 据介绍,梧林传统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梧林村现存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中西合璧名居、番仔楼等历史建筑132幢,记录了闽南地区从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建筑风格演变,主要景点有朝东楼、五层厝、德鑨楼、顺意楼、侨批馆、修养楼等。由于梧林传统村落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r> 石狮市区到晋江梧林古村很近,大概5公里。来到古村时还不到七点半,在村口附近没看到停车场,便继续往里开,在坑仔堀绿地公园旁边才见到停车场,附近虽有一些闽南红砖大厝建筑和绿地湖水,但没看到古村建筑,询问村民得知要跨过公园,从公园另一边进入古村。村口有一座门楼,上有“蟠龙拥戴”四字,看旁边的导览图,要先经过一段村民居住区,古建筑还在里面。梧林古村因“栽下梧桐树,能引凤凰来”而得名,虽为4A级景区但不收费,这点还是不错,在其他地方可能早就圈起来卖门票了。古村里的景点与村民建筑没有明显分隔开来,一些古建筑里都有村民居住。 来到村子中心,这里有一个小广场,左边是朝东楼。朝东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朝东楼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是沿袭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朝东楼主体工程完成后,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蔡怀真商定,暂停装修工程,把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国家抗战。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一直保持到现在。朝东楼已被开辟为“梧林·记忆”主题的侨史馆,只是时间尚早,里面还没开门。 朝东楼侧前方的红砖楼是朝东宅,这是蔡朝东建造朝东楼之前的宅邸,现在是游客中心。紧邻朝东宅的是德抹宅,两栋闽南大厝前面是一片草地和树林,树林上悬挂着红灯笼,草坪上有一座烧塔仔,上端尖尖,下面有孔。梧林的烧塔仔是泉州最高的砖塔,梧林村民从元朝末年开始,便通过烧塔来表达收获的喜悦。 沿着草坪边的步道,往前来到君公路与麒麟路交叉口,君公路上是一条彩灯长廊,上面悬挂着金鲤鱼和红灯笼,标有“逍遥游”三字。 先往麒麟路上走去,这一排都是闽南红砖大厝,里面改建成了书屋、咖啡屋和茶馆。第一栋是芳蕙宅,里面是晋江市新华书店在梧林村落开设的华侨书屋,是以华侨文化与古村落历史为核心主题的书店,不过还没开门营业。 过来是显韬宅,里面是橘若·古厝书局咖啡,这是一间集咖啡馆·书屋·艺术空间于一体的古厝图书馆。橘若是当地的网红品牌,在石狮小威海也看到有橘若咖啡屋。紧邻橘若是禾月文化馆,看到“围炉煮茶”四字,猜测应该是茶室吧。 往前是聚德路,路口架子上有“南洋旧梦”四字,旁边的两层楼的红砖大厝是闽菜、冰饮、换装馆。有介绍整个梧林古村就是一场南洋旧梦,有“一座古村落,半部南洋史”之说。 再往前麒麟路就到头了,没有沿聚德路往里走,而是原路返回到君公路口,沿着君公路上的彩灯长廊前行,路边有一座门口摆着竹桌竹椅的房屋,没看出是什么场所,过去是一座闽南红砖院落,上面有“梧卜桐”三字,好像是一个餐厅。 从梧卜桐旁边走进去,是一个戏台,戏台前有一个广场,广场另一边是蔡氏祠堂,当时祠堂前人比较多也有些杂乱,就没拍照。也没回到君公路上,而是从祠堂旁边走出去,这里是十二生肖草坪,现在是逍遥游集市,摊位都还没人。 这里有咸堑楼和咸参楼,两栋楼房紧挨在一起,都是两层的番仔楼,但大小、外观有所不同。楼房时间并不久远,均建于新中国成立后。 往前房屋里面是一些换装摄影室,梧林古村除了洋楼建筑外,还有独特的娘惹文化。小娘惹泛指东南亚女性漂洋过海抵达广东潮汕和福建闽南地区,跟当地男子结合的后代。随着19世纪初下南洋的热潮,不断有华人往返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互相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娘惹文化。 2022年起,梧林村落管理方和新加坡旅游局合作“小娘惹”文旅IP,借此助力梧林文旅经济,初步获得成效。现在“小娘惹”已成为古村当地强势引流的文旅IP,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到此打卡。 来到了“胸怀祖国楼”,这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的楼房,屋顶山花剪瓷雕绿孔雀下的“胸怀祖国”成为整座建筑的主题。大门上方“丰田衍派”说明主人姓蔡,梧林村以蔡为主要姓氏。该楼建于1953年春,为旅菲华侨蔡怀紫、蔡怀番兄弟在家乡合建。 从“胸怀祖国楼”出来,来到“三栋厝”,“三栋厝”是旅菲侨胞蔡咸晒、蔡咸乾、蔡咸揣兄弟合建的建筑群,始建于19世纪末,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群由三座大厝组成,坐东看西,一字排开,厝前留有宽畅石埕,以墙街围合,以门亭交通。红砖、白石、绿瓦筒、燕尾脊,勾勒出一幅极具闽南气息的乡村民居画卷。 穿过“三栋厝”,这边是百福轩,全称百福轩南音非遗茶馆,是一家融合了文化体验与休闲品茗的特色茶馆。前面有用玻璃架保护起来的旧墙。 沿楼梯到旁边两屋楼房的阳台上,另一边是闽南古早汇,看介绍是一条美食街,有众多闽南特色小吃,让游客一站式吃遍晋江美食,尽享舌尖“盛宴”。远处顶的楼房是修养楼-枪楼。 左转右转从巷子里出来,已经是君公路另一头了,这里有一栋红砖楼房,不知名字,楼下写有“广发冰室”,据说最上层阳台上可观全村景色,但没有开门。 来到了古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修养楼,这栋又瘦又高的楼房很象去年在广东开平看的碉楼,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它是个三层楼房,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 修养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 在修养楼旁边有一栋梦菜家声楼,是旅菲华侨蔡怀瑞的宅邸,也是建于1934年,为骑楼式番仔楼,融合了闽南和菲律宾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走到聚德路上,转角处楼房前摆放着许多竹椅、竹凳,也许是一家餐厅。 。 沿聚德路走到头,便是梧林村最为壮观的“五层厝”,这是旅菲华侨蔡德鑨的宅邸。这座建造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的番仔楼,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曾是泉州南门外地标性建筑。 “五层厝”侧面是坑墙楼,是旅菲侨胞蔡成坑、蔡咸墙兄弟的宅邸,建于1932年。这座三层洋楼,建筑面积达448平方米,门窗、廊柱、山花、天花板等细部堆塑工艺精美,既有洛可可风格,又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元素。 走另一边进入到“五层厝”院内,“五层厝”外部为钢筋水泥混凝土墙体结构,古罗马式艺术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与朝东楼一样,这栋楼房也是毛坯房的样子。因为宅子建造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此楼主体结构完工后,蔡德鑨毅然捐出所有装修资金,支持抗战。 “五层厝”左边是德鑨五间张,这是旅菲华侨蔡德鑨在1932年在梧林建造的第三处宅第,二进五开间,坐北朝南,占地400平,共二层半。 在德鑨五间张旁边的德卫宅内有一棵古榕树,古榕树的根茎特别发达,盘根错节的树根爬满整个院落,蔚为壮观。从德卫宅再到德兜楼,这座建于1934年的洋楼是旅菲侨胞蔡德兜的宅邸,为三层楼房,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这栋侨批馆为爱国华侨蔡顺意于1938年建造,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洋楼。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走进侨批馆一楼为主题邮局,二楼是侨批展览厅,展陈内容分为“过番谋生 侨批溯源”、“海上批路 汇通天下”、“家书万金 情系桑梓”、“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等四个主题,展示了珍贵的侨批档案。站在二楼阳台,可以俯瞰古村全景。 除了在家乡梧林,蔡顺意还在台湾、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做为侨批馆。在古村的巷子转来转去,这里有不少闽南官式红砖大厝,独特的建筑风格引人瞩目。 绕着村子转了一个大圈,经过瑞赏楼,这栋楼在维修之中。忠烈传芳楼现在是艾海兰城市风光美景民宿,旁边的火窗厝也是艾海兰民宿的一部分,这里的民宿不仅是住宿,还提供闽南早点、下午茶、簪花换装摄影、娘惹换装摄影、非遗研学体验营等多重服务。 这栋长程小筑修建至今已有70多年时间,主人及后人没住多久就出国了,直到2017年梧林村进行保护开发,才联系上主人进行修旧如旧维修。梧林村早年有许多华侨下南洋,将打拼所得汇寄或自带回乡兴建家宅,出现闽南红砖古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番仔楼”等风格多样的民居建筑群。然而随着华侨后人定居海外,这个有着“小南洋”之称的侨村逐渐没落,许多建筑破败倒塌。2017年晋江市启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在2019年才将这些建筑重获新生。 走到了放眼世界楼,就在侨批馆旁边,放眼世界楼是旅菲侨胞蔡怀番和蔡怀紫建国后返回家乡合建的宅邸,从侧门进去看了看,里面正在维修中。我们从村子另一头出去,这里还有一栋高瞻远瞩楼,又名世拍楼,建于1957年。在村里逛了将近三个小时,拍了不少照片,限于篇幅原因只发了一部分。 在古村除了欣赏风格各异的番仔楼和闽南风格的红砖古厝外,还可以看到有不少女游客身穿“娘惹”服饰在梧林村内拍照,古村内也有许多家提供换装服务的写真馆。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梧林村却是“十户人家九户侨”,常住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却有十倍之多。这里的华侨主要旅居在南洋地区。这些华侨回乡建造了许多闽南红砖大厝、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风格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梧林传统村落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