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望田东师范</p><p class="ql-block"> 田东师范,弦歌不辍的师者摇篮。</p><p class="ql-block"> 田东师范,一代人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泛黄相册里的师范群像</p><p class="ql-block"> "摩天岭下,右江岸边 ,耸立着我们的校园,哺育过红七军的土地,如今是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田东师范的校歌,每当我唱起它,就会想起我的母校:田东师范。在时光的褶皱里,那张褪色的春游集体照依然泛着青春的光泽。我手提的银灰色双卡收录机,是八十年代最时髦的见证,当邓丽君的《甜蜜蜜》与罗大佑的《童年》在相纸里流淌,连空气都浸润着理想主义的芬芳。陆照典老师藏青色的确良衬衫隐没在人群边缘,却藏不住眼角眉梢的师者风范;雄文同学挺拔的身姿占据构图黄金点,印证着中师生”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全面素养;维田同学灵动的剪影定格在右腿后提的瞬间,仿佛预兆着后来那辆白色轿车划破山乡晨曦的轨迹。兴东同学或许隐于镜头之外,但他笔下波澜壮阔的文学世界,早已在校园每个晨读的露珠里闪烁。</p><p class="ql-block">红土地上的师范丰碑</p><p class="ql-block"> 摩天岭的云雾浸润着校歌的旋律,右江水的涛声应和着教育的足音。这座诞生于1958年的师范殿堂,在红七军曾饮马的沃土上,用四十载春秋书写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传奇。当世纪之交的钟声敲响,转型为实验高中的校园延续着”立德树人”的基因,那些镌刻着”六统一”宿舍规章的青砖,那些回荡过脚踏风琴悠扬琴声的走廊,仍在讲述着”全科发展、技能立身”的教育哲学。</p><p class="ql-block"> 三维立体的师范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1. 德育筑基工程</p><p class="ql-block"> 立德立言,血脉赓续。从新生入学的职业理想教育到毕业季的艰苦奋斗课,从”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日常行为规范到”六统一”宿舍管理,田东师范构建了完整的德育生态。校长黄鹄,周英明等名师以严管著称。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在操场上等着学生,做体操,开晨会;早读时分逐个教室检查学生是否到岗;晚上十一点检查学生寝室。以上率下,学校的老师都做到每天早中晚"三见面"。黄鹄校长做棉被温暖了无数学子,更孵化出三代全国人大代表的教育传奇,他过逝后,田师为他写一篇文章《春天的怀念》。这种精神传承在86届毕业生中绽放异彩—— 10多位处级以上干部、数百名教育中坚,如同散落桂西大地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2. 全科育人范式</p><p class="ql-block">“教育学+心理学+复式教学法”构建专业根基,“三字一画”夯实教学基本功,“音体美”锻造多面手素养。独具匠心的”实习校长”制度、复式教学特训,班干部竞选制度,习字半小时制度,孕育出既能执教多学科,又能刻钢版油印试卷的全能教师。当青春文学社走出作家,校广播站历练出主持人,印证着”合格小学教师”与”社会栋梁”的双重培养目标。</p><p class="ql-block"> 3. 实践育人创新</p><p class="ql-block"> 每周的”实践周”将校园变成实训场域,从图书馆的书架丛林到文明岗的执勤点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此生根。平马街的雷锋岗、陇穷村的助学路,将教育情怀浇筑在扶贫攻坚的最前线,锻造出”扛得起扁担、拿得稳粉笔”的新时代园丁。</p><p class="ql-block">永不褪色的教育史诗</p><p class="ql-block"> 当科技艺术节的集体舞步震响县体育场,当《莲塘荷韵》的裙裾翻卷成时代浪花,田师人用全国中师书法金奖、全区运动会桂冠,在八桂大地写下素质教育的注脚。那些带着口琴走向山乡的十九岁少年,用油印试卷编织知识网络,用复式教学点亮童真双眸,最终成长为特级教师、乡村校长,构筑起共和国基础教育的四梁八柱。</p><p class="ql-block"> 现在,田东师范已完成了使命,走进历史的深处。这座永不落幕的师范殿堂,虽已更名易帜,但其”德育为先、全科筑基、实践育人”的教育密码,仍在新时代的校园里传承。当实验高中的琅琅书声与往昔师范的琴韵墨香共鸣,我们听见的,是整个民族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铿锵足音。一所学校的诞生,她像一条长河,走过千山万水。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