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一论断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聚焦民生重点,就是要把民生“小事”做实做细做出彩,树牢“小事不小看,小事不小办”的工作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以“沉到底”的调研,办好民生实事。党员干部必须打破“办公室思维”,落实“四下基层”要求,将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的前提。新时代的民生工作既要做好固有的传统课题,如“老有所养”“病有所依”,也要探索方法做好新兴问题,如“社区托育”“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入细入微观察群众身边琐碎小事,认真梳理细致盘点,将一手的“问题清单”“愿望清单”带回来,把群众的“期盼”变成工作的“靶标”。</p><p class="ql-block"> 以“钉钉子”的韧劲,破解急难愁盼。改善民生要突破惯性思维,聚焦“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党员干部首先要具备敢于直面问题“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要坚持从群众角度出发,“做功”不“邀功”,脚踏实地把利民兴民之事谋实干细。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确保立竿见影出成效;对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善于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明确责任、任务分工、项目推进,把每一个步骤做实,把每一个细节办好,让群众生活不断发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可喜变化。</p><p class="ql-block"> 以长效化机制,筑牢幸福根基。要用好改革法宝,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重点在安全、就业、便民服务上持续发力,通过主动服务、提前服务、精准服务,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筑牢幸福根基,需要从制度层面构建可持续、全覆盖的长效化治理体系。如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工作,要通过责任到人、定期排查、动态整改的制度流程,及时总结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织密兜底保障网。</p><p class="ql-block"> 新征程上,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提高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能力,才能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群众的笑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