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 的 当 兵 岁 月</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画面深深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兵的经历对我就是一段抹不掉的记忆。虽然在连队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它为我一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领我一步一个脚印从昨天走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仿佛影片一幕幕浮现在眼前。1969年底,正值中苏两国在珍宝岛针锋相对,箭拔弩张之际,我从海滨城市大连入伍,来到位于黄海前哨的大长山守备区二营步兵七连。时任连长叫刘德石,指导员冯x贵,他们都是六十年代初入伍的老兵,军事素质过硬,事事身先士卒。在他们的带领下,连队年年评为守备区的模范连队。</p><p class="ql-block">从繁华的城市来到海防前哨,我才知道,生活在幸福环境里的人民背后,竟是无数人民子弟兵在边防前线站岗放哨,保卫着他们的安全。我从不适应紧张的战备状态,到慢慢习惯这种军事化生活,逐渐融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营房建在依山傍海的山坡上,周边一片荒芜人烟。一座简易的二层小楼,二层对接山上的防空洞。大部分时间,战士们都住在那里,一是保证安全,二来冬天又可以避寒保暖。洞内没有照明设施,仅靠蜡烛和煤油灯照明。生活用水靠大家每天轮流到山下挑水存入水缸里,才能保证需求用水。冬季早晚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早晨起来缸里的水结成厚厚的一层冰,取水时先要用教练弹砸开,才能取出带冰碴的水。</p><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嘹亮的军号声准时响起,战士们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洗漱,整理被褥之后来到食堂外小广场收听“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节目广播。这是当时接受外部信息的唯一途径,报纸和家书往往要等十天半个月才能靠船只送达。早饭后,我们就进入紧张的训练操作。</p><p class="ql-block">海岛远离大陆,四面环海,冬天肆虐的北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似刀割,透过衣服冻得浑身瑟瑟发抖。除了军事操练,每天还要在海滩抡锤开凿作战掩体和战壕,手掌震出道道血口,肩膀磨出层层老茧,战士们就是在这残酷的环境里锤炼成长,没有一声怨言,当时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日常的施工训练外,我们每天还要24小时站岗巡逻,弹药库是存放弹药的重地,距离营房隔着一个小山头。无论炎热酷暑,还是数九寒冬,都有我们的战士在那里坚守岗位。冬天下雪天,上岗需要穿过没膝盖深的雪才能到达。一次,夜间带班的战友睡过了时间,我在岗楼里整整蹲守了一夜,早晨换岗时双脚早已冻得久久站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两年间, 我们连队参加了两项大的战备任务。一是在海岛的群山中,生生用人工开凿出一个能在里边跑汽车的大型防空洞,为的是在战时储备足够多的弹药和粮食。七十年代,基本没有什么机械设备,施工全靠人拉肩扛。就说浇灌用的水泥砂浆,没有水泥搅拌机,我们就把水泥、砂子和水倒在钢板上,四人用铁铲从四个角往中间来回推。每铲下去都要付出上百斤的力气 。几铲下来,汗水湿透全身,战士们索性脱掉外衣,穿着裤衩,挥汗如雨直到搅拌均匀为止。有时为了赶进度,需要加班加点到深夜,夜宵吃的是白米粥,算是改善伙食。当时粮食配给标准每月80%的粗粮和20%的细粮,细粮就是大米和白面,也只能在节假日或特殊情况才能吃到。</p><p class="ql-block">那样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没有难倒我,相反更锻炼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精神。每到想起这些经历,我感到在我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挫折。</p><p class="ql-block">第二项任务是在部队农场种水稻。从春季插秧种稻,夏季拔草施肥,秋季收割脱粒,运输仓储,经历了整个水稻种植的全流程,这对一个城市兵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四月的北方,春寒料峭,稻田里的水仍然寒气逼人,站在水里透心凉。没有干过农活的我和来自农村入伍的战友相比,无论从体力方面还是干活技巧上都远不如他们。但是,任务是一样的,每人每天必须完成几亩地,不能因为你是城市兵而得到照顾。我知道只有吃苦才能耐劳,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一天劳作下来,浑身乏力,恨不得躺在田埂上。夏天拔稻田里的杂草,头朝水田背朝天,中午烈日炎炎,晒得皮肤脱几层皮,水里蚂蝗虫肆虐,爬在腿上咬得一片红肿,用手拍都拍不掉,只能用鞋底使劲拍打才行。晚上睡觉,大家挤在一个通铺上,闷热潮湿的天气,蚊子时不时出来骚扰,大腿被蛰的其痒无比,让人久久无法入睡。</p><p class="ql-block">秋天收割稻子,每人几垅,每垅几十米。割几垅下来,累得腰酸腿疼,直不起腰来。收割完稻子,马上就在地里用脚踏脱粒机脱粒,这个活多少需要点技术,因水稻刚割下来带有水气,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整捆稻子卷进去,如双手不能及时松开,就会出现意外事故。脱粒后的稻子马上又要晾嗮装袋垒垛。这一操作不禁让我想起在电影里看到的码头工人背麻包装船的场景,不同的是他们装船,我们是垒垛。每人肩背50斤的麻袋包,踩着一条二十公分宽颤颤薇薇的踏板上,犹如过独木桥,不能有半点闪失。人人咬紧牙关,把一包一包的稻米垒到几人高。</p><p class="ql-block">此时,我看到用一年的劳动汗水换来的丰硕成果,心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喜悦,深刻体会到一年四季在田间耕作的中国农民是多么的辛苦和不易。深深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这次劳动,我开始学会了珍惜粮食,养成了自觉节约每一粒米的习惯。直到今天,无论我走在那里用餐,都把碗里饭粒吃干净,尽量不浪费一粒米。这就是劳动锻炼了我,教育了我,让我切身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在连队的两年时间里,除了战备施工和军事训练,我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打成一片,情如兄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和文化修养。连队食堂墙上有一块小黑板,指导员看到我字写得比较好,就让我担任板报宣传员,定期在板报配合形势写一些小文章,表扬连队的好人好事,画一些板报插图等。时间一长,我的书法和写作能力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也为我日后的发展铺垫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经过部队的锻炼和洗礼,我从普通青年成长成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合格的军人,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两年后,经部队推荐考核,我肩负着战友们的信任和委托,走进南京解放军外语学校,迈上我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开始了我与之追逐一生的事业。</p><p class="ql-block">时光转瞬即逝,转眼我离开军营已多年之久,但我对连队仍有着难舍的情结,对军人有着深深的怀念,我会把这段军旅生涯牢记心中。因当年通讯不发达,多年没有和战友们取得联系,不知昔日的战友们身在何处,是否安好。但我依然常惦念他们,期盼他们都能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生活。如有来世,我愿和他们再做战友,一同守卫在祖国的海岸线上。</p><p class="ql-block">重温往事,岁月悠悠,一切都会成为历史。但一个当过兵的人,无论士兵还是将军,都难已忘怀当兵的那些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岁末 写於: 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