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225 喜聚四九城

牛头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分久必合,静极思动。新冠肆虐三年之后,新朋旧友越发感悟能有自由空间相聚实属可贵。天行有常,时不我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川大化学系77级在京同窗趁二月春光融融,践“爱你爱我爱爱我”之约;廉颇老矣尚能饭,四九三十六计聚为上。</p> <font color="#167efb">(2016年,王南平、袁秀富伉俪回川大参加盛大的120周年校庆活动。)</font> <p class="ql-block">  这个聚会定得早。缘起于2024年10月,川大化学系77级同学王南平教授,在南通大学工作、退休,活到老学到老,参加北大的“中国文化与经典研修班”,晋身京城临时居民。同窗热心人申秀民(秀秀)抓住机遇,去年12月14日首倡聚会欢迎;按王南平进京、张聪离京的时间差,以优选法订2025年2月25日为聚会不二日期。</p><p class="ql-block">  此议获“川大北京同学群”群主老段力撑,去年12月24日邀王南平入群,发“英雄帖”,逐一征询群成员(包括暂不在京的张玉桂、王京宇);并邀约将到中国公干的海外同学丁力(法)、劳开勤(美),这二位因事忙未能应邀,但盛情均心领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南平在北上动车上传报旅程动态)</span></p> 秀秀惦记着,老段谋划着,提前二个多月就说好了这次聚会。老段提早一周考察聚会点,选择“秀儿四九城”这个有新京菜特色的地点。临近佳期,2月24日再发信息、逐一确认,并配发路线图、位置图、外观图,考虑得细致周到。在京同窗欣然响应,川大中文系77级何大姐,连带我这个外校学友,都应承赴会。王南平当天从南通提前赴京。万事俱备,只待会面。 巧的是,聚会地点“秀儿四九城”,与聚会发起人秀秀,都有个“秀”,祥瑞叠加;进入2025年,2月25日相聚,不是特意,选日不如撞日,巧上加巧;今年蛇年,1977年高考也是蛇年,四轮生肖弹指一挥间,77级学友来相会,天作之合。<div>  过去曾高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而同为川大化学系77级的南通王南平与北京赵亚平,自1982年初毕业后,竟43年未见面,此聚“一桥飞架南北”,这可不是“平平无奇”,实有拍案惊奇意义。</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段回湖南老家省亲,下地挖番薯,重寻体力劳动感受)</span></p> 此处倒叙一段插曲。聚会圆满实现后,老段乘兴借东风,给时下大热的Deep Seek 出题写篇聚会记;何大姐借题命AI“豆包”作文,而后我也让百度AI如法炮制。<div>  先看老段命题,这提示就是此次聚会主旋律,中心大纲,纲举目张。老段的提示,浓缩了这场“爱你爱我爱爱我”聚会的指导思想、重要成果。辞曰:</div> 在阳光明媚的早春二月,四川大学化学系77级在北京的同学相聚于号称世界上知识密度最高的位于北大和清华之间的五道口秀儿四九城,其中有专程从南通大学赶来北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王南平教授,有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聪、申秀民伉俪,有供职于航天部五院的张开宾同学,有温文尔雅的老北京刘东同学,有改行成为职业报人的赵亚萍同学,有从原子能专业转型从事现代中药研究的段震文同学,有川大中文系高考状元何毓玲同学,更有厦门大学中文系加入本群20多年的戴全同学。<div>  早春二月,海聚九龙,大家畅叙情谊,笑语盈盈。请以此为题写一篇约500字的记叙文,要求文风风趣幽默,乐观积极,最后仿照《滕王阁序》以一首七律结尾。</div> <div>  三篇AI作文如何铺陈?此处暂按下不表。<br></div> 言归正传。2月25日午间,群贤毕至。多是远道,像张聪、秀秀伉俪从东北面顺义区而来,张开宾从南面丰台区而来,差不多都横穿京城了。主持聚会的老段早就抵达,何大姐更是打足提前量,拎着沉甸甸一袋书踊跃赴席。<div> 我算离四九城最近的,公交车4站地而已,然而动身略迟,到达居倒数第二。之所以侥幸不是倒数第一,只因赵亚记错方向,直奔东直门,好在迷途知返,正在折返的路上。</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海聚九龙”,主要由老段抓拍。“海”双关,兼指海淀)</span></p> <p class="ql-block">  <b>五律·春有约</b></p><p class="ql-block"><b> 记川大北京同学群小聚</b></p><p class="ql-block"><b> 王南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九雁来天,梦圆奔日边。</p><p class="ql-block"> 春风诗酒会,燕语秀儿筵。</p><p class="ql-block"> 四载同窗谊,半生邻里缘。</p><p class="ql-block"> 相期星月伴,长乐赛酤仙。</p><p class="ql-block"> 2025.2.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秀儿筵”指聚会地点秀儿四九城。“酤仙”取意杜甫《饮中八仙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九星联珠“,主要由赵亚平抓拍。“珠”亦隐含“人人握灵蛇之珠”)</span></p> <p class="ql-block">  <b>  记川大化学系77级北京同学群</b></p><p class="ql-block"><b> 乙巳早春海淀五道口秀儿四九城雅集</b></p><p class="ql-block"><b> 段震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轻寒是早春,</p><p class="ql-block"> 草未发芽柳未新。</p><p class="ql-block"> 海聚九龙翻笑浪,</p><p class="ql-block"> 文成五道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视频遥谢茅台酒,</p><p class="ql-block"> 叙旧常忘席上珍。</p><p class="ql-block"> 我为秀儿歌一曲,</p><p class="ql-block"> 又费教授三千银。</p><p class="ql-block"> 2025、02、26</p> <p class="ql-block">  我既迟到,前面惊喜交汇、热情洋溢的序幕就看图说话了。</p><p class="ql-block">  化学系王南平与中文系何大姐早在川大校友录、微信群隔空相识,见面却是第一次。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如故,尤其她俩都是重庆老姐妹,他乡相逢,亲上加亲。</p> <p class="ql-block">  张开宾远发而先至,三人合个见面影。右侧那鼓囊囊的“历史”袋子想是何大姐不辞沉重携来,内有厚礼。</p> 果然何大姐依约,给每位出席者带来她的新著。此书汇集六年间她的五湖四海游历记,珠玑满目,装帧精美,不亚于正式出版物,更难得出版社敬老尊贤,友情襄助,不收费用。 《天涯撷芳》是何大姐第四本亲历记著述,自2007年自费出版《岁月驼铃》,又有2012年《夕阳无限》,2016年《驿路风华》出版,行旅不断,笔耕不辍,结集成书,只赠不卖,分送亲朋好友分享所见所感。 良辰会校友,好书赠知音,何大姐为赠书签名留念,弥足珍贵。王南平、申秀民喜上眉梢。 原先高度近视眼的何大姐,越老越有活力,连眼镜都摘了,精气神十足。 “总设计师”老段经2个多月运筹帷幄,大功告成,绽开一脸喜色,先与不远千里来到的嘉宾王南平、聚会首倡人秀秀合影,恰成“笔山”造型,暗合舞文弄墨,文气氤氲。 两位双重校友先互敬一杯。 “老北京”刘东与“新北京”亲切握手寒暄。 本人带来一本去年新编的知青题材纪念文集作见面薄礼。此书《耕吟岁月》乃是为本县高中74届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而编撰,虽是闽南一地之人事,敝帚自珍,借以略表敬意。 幸获何大姐签名赠自家著述,这已是第四回。他山之玉,先睹为快。 为安排这次接风宴、迎春宴,老段下足工夫,发信息,算人头,选地点,点菜谱,亲力亲为。菜肴既体现老北京风味,也照顾各人喜好,荤素搭配,实惠而精致,其中烤鸭必备。 <p class="ql-block">  “朋友来了有好酒”。好酒茅台,一瓶是张聪、秀秀友情特供,一瓶是王南平受其夫君、同为川大化学77同窗的袁秀富(又是一秀)嘱托专意携来助兴,段诗中“视频遥谢茅台酒”,即指袁秀富、王南平同学为聚会带来茅台酒。“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千里携茅台,那更是情义无价,桌上大家通过手机视频致谢!</p> <p class="ql-block">  秀秀特带来养生大红袍茶,现场冲泡,每人座前各一盏,品上好茶,摆“龙门阵”,相得益彰;她还带了自家手工做的“黑芝麻花生糖”作茶配。王南平也分送每位琳珑剔透两小盒有南国特色的特制菊花茶。雅好古典文学的老段见了,联想唐两代孟浩然名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即兴口诵全诗——</p><p class="ql-block"> <b> 过故人庄</b></p><p class="ql-block">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p><p class="ql-block">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p><p class="ql-block">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p><p class="ql-block">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古典田园诗亦很切合今日心境。重阳日就是今之“老人节”,人生易老天难老,转眼年岁渐与“古稀”挂勾,虽属明日黄花,当茶饮依然有滋有味。</p> 今年是蛇年,77年高考也是蛇年。金蛇狂舞,笔走龙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盛宴在前,今非昔比,思绪不禁穿越当年。那时节,大学物质生活都相当清寒,粗茶淡饭不讲究,兴来野餐也十分简单。<div>  放化班野餐旧照,左1即是当年身轻如燕的老段,席地幕天,搪瓷缸子不知喝的啥?简单归简单,激情燃烧的年代,前途是光明的,同窗凑份子打打牙祭,却也其乐融融。</div> 川大化学系77级有机班的野餐,大盘饺子就是丰盛美食,其情景历历在目,青春年华,吃嘛嘛香。不唯川大,厦大学子也曾上山野炊包饺子,抚今追昔,真有天壤之别。 众人边开席边等在途中的赵亚。聚会主题首先是为王南平教授莅京研修接风,钦佩她的孜孜好学精神;同时也为大家又汇聚一堂而欢欣鼓舞,茅台助兴,开怀畅叙。 正侃得热闹,老段手机铃声响起——赵亚快到了。 川大化学系77级军训照片,左1、左2为赵亚、王南平。青春时代,朝气蓬勃,当年两人肩并肩排排坐,哪成想毕业后天各一方,43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可喜重逢就在今朝。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四十三年太久,只争今日,两平终于重逢,激动喜悦难以自抑。 暌违已过半生,会面仍是少年。 同窗姐妹情缘深,此时无声胜有声。 机不可失,“三人行”,正是物化班三位同窗再聚首。 <p class="ql-block">  四九城中,四方会师,“九龙齐聚”,老段拍照为证。</p> 发起人秀秀心愿达成,功德圆满,笑逐颜开。 悠悠岁月,款款交流,一半是感叹,一半是展望。 <p class="ql-block">  主打重头上来了,烤鸭隆重推出,厨师刀工娴熟,展示每台必有的现场片鸭、拼盘手艺,众人纷举手机取景。</p> 虽已经见惯了,何大姐依然兴趣盎然,趋前拍实况视频。 “各庄的地道都有高招”。北京烤鸭源远流长,名家不止全聚德。便宜坊也是老字号,还有80年代创办大董烤鸭店等等。秀儿四九城的烤鸭是后起之秀,名气渐响。 <p class="ql-block">  各路吃法大同小异,片下的鸭皮油光锃亮,蘸上白糖,另有风味。鸭肉香酥鲜嫩,香气四溢,轻裹细品,透着老北京餐饮文化的悠然情调。</p> 张聪仍在发挥余热,翌日便要赶赴珠海上课,今日相逢也是暂别,先起身绕桌敬酒,挚情美意尽在杯中酒。秀秀也过来与王南平举杯互敬。 王南平对张聪、秀秀伉俪的盛意很是感动,共祝良愿。 座中唯有何大姐与我是中文系“客卿”,上前敬酒答谢赠书。尤佩服何大姐性情爽朗,精力充沛,七十六胜于六十七,与她的在京川大中文系77级同学号称“京城四少”。退休后,她马不停蹄周游列省列国,迄今游历60余国。部分国度到过不止一两回,游历见闻、感受源源不断。行前做足功课,游中观察细微,随走随记,形成洋洋大观的多部文集,目标是有生之年走遍世界,称得上是善于把握生活节奏的通脱、健康“轻龄态”楷模。 在座川大77级两个系四位女校友,正切合“四美具,二难并”,老段操刀拍照,留个喜气洋洋见证。 <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漫话家常。对于古稀上下的77级,健康养生自然是老生常谈。王南平到京自费研修传统文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引起共鸣。何大姐说她又将驿马星动,过几天就前往南非旅游观光,天涯海角,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座中各位都有着自家的退休生活、兴趣主题,精神抖擞,生活充实,精彩纷呈。</p> 川大中文系77级女生远足,后左4就是77年高考四川文科作文满分的何大姐。 年轻时何大姐就喜好游览名胜古迹,其研究生专业课题也侧重精研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 《天涯撷芳》的几页配图,存留美满家庭的温馨情景。何大姐与夫君姜涛的姻缘带着传奇色彩,十分感人。 从青年走到中年再走到老年,真个“追着文明走,跟着历史游”,一路风华,一路升华。 《天涯撷芳》的封面,是何大姐最得意的真性情自然流露的“狂笑图”,老段当时曾即兴题诗一首,高度概括了何大姐的达观人生。 川大化学系77级放化班室友“读书图”,中间是老段。 毕业前夕,老段(前左)与室友合影留念,一晃43年过去,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而今老段的退休常态颇有规律,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时常行走于“后院”颐和园,拍照四时花鸟草木;钟情书法,每日临帖草书,是老段的养老生活“吉祥三宝” 湖南人的激情更体现在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站在中国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上)、氢弹(下)原大尺寸模型前,老段对老前辈科学家充满景仰赞叹之情。(2月28日补充) 川大化学系77级有机班女生在校合影(似临近毕业),前排左2是申秀民。后排左2丁力定居法国,致力中法友好交流,几度到北京与同学会晤。<div><br></div> 好像有机班同窗春游,前排右3申秀民,后排左2张聪。川大77级在校时同学合影就有彩照了,领先厦大一步啊。 秀秀的退休生活别有洞天,以家居家政为重心,照管一双小宝贝孙孙,忙得常常难以脱身,却是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申秀民拍摄、拼图) </span></p><p class="ql-block"> 凭借居住于顺义郊区的天时地利,秀秀大养其鸡,黑白黄褐花,各品种鸡达40多只,日月如新,鸡鸣不已,可想而知多热闹。利用庭院养花、种菜也是日常功课,开辟了自家的“桃花源”生态,纯天然,接地气,返璞归真,怡然自得。</p> 川大化学77级有机班同学(室友)毕业合影,前中间是张聪。当年在班级应是“小字辈”,少年倜傥,英姿勃发。 张聪因年岁略小,退而不休,至今仍被北师大珠海校区聘任,基本上每月一趟,千里往还于北京—珠海。可见人才难得,人家校方不松手。不用说专业造诣,就看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有机化合物复杂的一连串分子式仿佛印刷出来般清晰整齐,一目了然,赏心悦目;又像高深莫测的抽象画,足以让学生大大惊叹,深深折服,窥一斑而知全豹,他上的课准是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 放化班虽遗憾“和尚班”,同是翩翩少年。西装革履,显然也是临近毕业的合影,不知是不是也会有厦大7701男生毕业拍标准像,全班男生“共用三条领带”的趣事?<div>  前排中间是张开宾。后排右1就是这次与四九城之约失之交臂的劳开勤,据老段介绍他热衷写诗,有“劳体”之称。后排左1是赖小年(也在美定居),他和有机班李东霞结为伉俪,2017年间夫妇俩曾抵京,在友谊宾馆与老段、张开宾等几位同窗相会、欢宴,何大姐与我也应邀参与,皆大欢喜。<div>  张开宾挺低调,似喜静不喜动。但多次积极参加在京同学小聚,同窗之情一如既往。</div></div> 还是川大化学77级物化班军训留影,前右2、右3是赵亚和王南平,她俩不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挨着,形影不离,好像不是队列编号的缘故吧?<div>  前右1是刘东。他也是谦逊,言语不多,独门养身之道暂缺。不过,好菜不必一次上齐,聚会常有,留待后续。<div><br></div></div> 赵亚的退休生活独辟蹊径。长期练歌练舞,技艺见长。在原工作的科技系统刚出的“退休生活”期刊扉页上,她在1月3日汇报演出的舞姿排在c位,一身彤红舞装,翩翩起舞,摇曳生姿,十分亮眼。 她还坚持上老年大学摄影班,倾心专业摄影品味,从学数年,大见成效。当天在四九城随兴拍几张工艺品静物,就见出眼界不凡,具备专业摄影水平。 赵亚落座后,近水楼台先得月,抓拍何大姐的神韵,眉飞色舞,说的兴高采烈,拍的得心应手。 赵亚现场随机抓拍的一些动态镜头,聚会的欣欣心境、浓浓气氛一一入镜,省却许多交代笔墨。 还有爆料。老段逸兴飞扬,握住赵亚的手笑谈久远的心绪,听那意思好像有点遗憾早年失之交臂,“第二次握手”带着几分调侃和真诚的夸赞,赵亚乐得合不拢嘴。 川大化学系77级物化班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合影。前左3王南平。刘东半隐身后排右2. 物化班王南平(右)与分析班夏蓉双人照,青春大学生,素面双靓女,恰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写照,眼神似乎都会放电。 王南平教授另择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从理科横跨文科,锐意从传统文化继续充电,自费来北大“中国文化与经典研修班”深造。她介绍说,学制一年半,分八次集中授课,(2024年)12月13日开学上第一次课。师资由北大的历史、哲学、文学院的名师组成,其中有许多是北大博雅特聘教授。<div>  这一研修,她就成为曾在北大读研的老段的“二度校友”,扬起新的探寻风帆,航向文史哲的知识大海。</div> 王南平对研修很上心,诗词之作渐入佳境,值得喝彩。祝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心想事成,取得新的硕果。<div>  <b>七绝·感遇<br>  2024.10.24为甲辰霜降日喜得北大学习通知书记之</b><br><br> 霜降寒窗青鸟飞,<br>  便闻喜讯不期来。<br>  平生几度燕园梦,<br>  今始学门为我开。<br><br>  <b>七绝·追梦<br>  2024.10.25晨记</b><br><br>  荏苒盈虚三十年,<br>  青丝变白讲台前。<br>  北文南理校园路,<br>  研学双修助梦圆。<br><br>  注:1、北文,指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经典研修班。南理,指南京大学化学学院访问学者。<br>  2、两校研学时隔三十年。<br></div>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会面,人逢喜事精神爽,聚到尾声须合影。</p><p class="ql-block"> 从蛇年到蛇年,77级一路走来,虽然皆年届古稀上下,心态依然年轻,“俱怀逸兴引壮思”。话说今年座中三人跨入70岁,以老段为首(元月生辰),步入古稀。“人生难得”今已得,应该庆祝。《增广贤文》有言,“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头时。”所以,白头也好,古稀也好,都是生命的胜利,人生的大奖。</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了新预约:择时再为年届古稀者合做寿宴。</p> 民间新“增广贤文”道:“七十小弟弟,八十多来兮,九十不稀奇,百岁可努力。”于是又有一个提前30年的更宏伟更鼓舞的聚会预约——待到百岁日,还来就菊花。<div>  大家一致认为何大姐最具备条件先达标。她性格开朗,兴趣广、活力足,而且肯定有长寿基因——老父亲近百岁犹神清气朗,生活自理,真是健康长寿老人的理想标准。</div> <p class="ql-block">  约午后2点,尽兴散席。老段本来要做东,不料张聪悄悄的先结了账,善始善终,圆满如意。不过机会总是有的,东家轮流做,相约再安排。</p><p class="ql-block">  临别之际,王南平、赵亚“相见时难别亦难”,四十三年等一回,依依不舍。</p> 又站一起,犹如时光穿越,再回到川大军训的并肩时。长相忆,长相惜,时光不减姐妹情。 第二次握手,互道珍重,时光就定格在王南平巧妙提炼的吉祥数,2025、2、25——“爱你爱我爱爱我”,尽管年轮深刻,放眼看还是早春二月。 <h1></h1><h3> 最后,以老段去年12月24日的赞诗为结:</h3><div><font color="#ed2308"> 秀民热心肠,筹划细思量。</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早发英雄帖,争(如)取(愿)聚满堂。</font></div> <b>附录一</b><div>  老段命题提示,DeepSeek 秒速完成的作文。(图为老段拍摄的颐和园二月腊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春雅集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S)</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京华二月,乍暖还寒。五道口的梧桐尚未抽芽,街角咖啡馆的蒸汽却已氤氲出春天的况味。七位川大化学系77级同窗,如候鸟般齐聚于这方寸天地——北有燕园飞檐,南邻清华荷塘,倒像是被两汪文墨浸透的砚台,偏要在这理工经纬的坐标轴上,洇出一团化不开的人文情致。<br> 王南平教授携着长江口的潮气甫一落座,便从帆布包里抖落出南通蓝印花布裱的《诗经》拓本。"这可是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他扶了扶眼镜,引得众人哄笑。对面张聪、申秀民这对杏坛伉俪,正用试管的精确度往咖啡里调配奶糖比例,俨然把卡布奇诺当成了分子料理。航天部的张开宾神秘兮兮摸出个金属盒:"卫星零件改的茶叶罐,绝对真空保鲜!"老北京刘东晃着折扇:"您这宝贝要是让安检瞧见..."话音未落,赵亚萍已掏出采访本:"独家报道标题有了——'航天精英私运国宝'!"<br> 最热闹当属段震文展示他的"量子中药"理论:"当年造原子弹的公式,现在算君臣佐使刚刚好。"何毓玲笑着接茬:"这话要让苏东坡听见,准把'诵明月之诗'改成背元素周期表。"混在化学家堆里的戴全忽然冒出一句闽南语:"阮中文系的来看,汝等分明是'烧杯煮字,试管烹诗'嘛!"<br> 夕阳斜照时,玻璃幕墙将众人的影子叠成一本立体同学录。王教授在拓本扉页题下"化雨春风",段博士往茶罐里塞进党参黄芪,赵记者抓拍的笑靥定格了四九城的黄昏。五道口的车流开始吞吐星辰,而我们这一席谈笑,倒像是元素周期表里逃逸出来的稀有气体,在学术殿堂的缝隙间,闪烁着温润的人间光晕。<br> 附七律:<br> 燕云二月聚鸿儒,化雨春风满玉壶。<br> 北斗斟来星作醴,南金拓就字成珠。<br> 烧杯漫煮三冬雪,紫阙遥闻九畹萸。<br> 莫道青衿成鹤发,五更犹梦浣花凫。<br> <b>附录二</b><div>  以下是何大姐按老段命题让豆包做的作文。(图为何大姐摄景山腊梅)</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春二月的五道口之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豆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在阳光暖煦的早春二月,万物都在萌动着新生的希望,就像我们这群老同学即将重聚的心情,满是期待与雀跃。地点选在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五道口,这个夹在北大和清华之间,号称世界上知识密度最高的地方,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智慧的因子。<br> 王南平教授,特地从南通大学赶来北大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次也风尘仆仆地加入了我们的聚会。他还是老样子,眼神里透着对知识的执着,一聊起学术就滔滔不绝。<br> 张聪和申秀民这对伉俪,在教育界发光发热,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两人站在一起,满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默契,一出现就成了大家打趣的对象,“你们俩平时在学校是不是还上演现实版的‘学术爱情故事’呀?”<br> 张开宾同学,在航天部五院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他一来,就给我们分享了好多航天背后的趣事,那些神秘的太空探索,在他嘴里变得生动又有趣,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听得津津有味。<br> 老北京刘东,还是那么热情好客,一见面就操着京腔,给大家介绍五道口的新变化,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如数家珍,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br> 赵亚萍同学,摇身一变成了职业报人,一张嘴就是犀利又独到的见解,还时不时爆料一些新闻界的“小秘密”,把聚会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br> 段震文同学更是神奇,从原子能专业跨界到现代中药研究,这个跨度可不小。他笑着说:“我这是探索微观世界和传统医学的奇妙碰撞。”<br> 何毓玲同学,当年可是川大中文系的高考状元,一开口就是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我们的聊天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br> 还有戴全同学,虽然来自厦门大学中文系,却在我们群里待了20多年,就像一个“编外川大人”,这次相聚,大家都笑称他是“友情客串”。<br> 在这早春二月,我们这群老同学齐聚五道口,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段青涩的大学岁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生活、聊工作、聊家庭,欢声笑语回荡在五道口的上空。<br> 最后,仿《滕王阁序》,以一首七律为这次相聚留念:<br> 《五道口聚友》<br> 早春二月聚京城,道口相逢笑语盈。<br> 昔日同窗情似旧,今朝诸友意犹诚。<br> 南通教授寻文韵,北师大师育李英。<br> 共忆川大求学路,他年再叙故园情。<br></div> <b>附录三</b><div>  以下是我按老段命题,第一次试验百度AI作文套路(实际上还是DS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道口同窗会</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S-R1满血版)<br></div><div><br></div> 早春二月的京城,清华园外柳丝初绿,未名湖畔玉兰吐蕊。一群川大化学系77级"老顽童"相约五道口,在号称"宇宙知识中心"的秀儿四九城,上演了一出跨越四十载的"元素周期表"聚会大戏。<br> 南通大学王南平教授挟着江南烟雨匆匆赶来,衣襟上还沾着未名湖畔的墨香。北师大化学楼里的神仙眷侣张聪、申秀民教授十指相扣,被众人起哄要现场演示"化学公式表白法"。航天五院的张开宾同学掏出卫星模型,硬生生把茶话会变成航天科普讲堂——直到他讲起当年实验室爆炸的糗事,严肃的航天段子比火箭还窜得快。老北京刘东同学地道的京片子混着"川普",活像分子筛里筛出来的双语催化剂。<br> 改行当报业大咖的赵亚萍自带热搜体质,当场给每位同窗起了头条标题:"震惊!原子能专家跨界研制中药,段震文同学竟用离心机炒杜仲"。川大中文系才女何毓玲即兴吟诵《五道口序》,字字珠玑惹得满堂喝彩。最绝的是潜伏本群二十载的厦大才子戴全,举着手机直播笑称:"我这'杂质'能在川大溶液里溶解四十年,说明咱们兼容性堪比王水!"<br> 茶香氤氲间,四十年前的青葱岁月如展开的卷轴:忘不了化学馆321教室的晨读时光4,荷花池畔背元素周期表的琅琅声5,女排夺冠时摔碎的量杯当酒盏的豪迈5。如今银杏树下少年已成栋梁,却依然保持着当年偷吃实验室冰糖的顽皮。<br> 临别时,段震文掏出定制中药香囊,说是用当年做放射实验的手法炮制;张聪夫妇送上北师大纪念徽章,扬言要建个"川大化学爱情博物馆"。众人相约待银杏再黄时,定要回望江楼重温"拱猪"旧梦5,在焕然一新的化学馆前4,再拍张带彩虹屁的毕业五十周年合影。<br> 七律·五道口同窗会<br> 东风二月过燕山,五道口前聚凤鸾。<br> 银杏楼中追往事,紫藤架下续新篇。<br> 航天笑侃凌霄志,本草闲烹济世丹。<br> 莫叹青丝成白雪,同窗情暖胜春暄。<br><br> (AI自注:文中人物互动细节及校园记忆元素融合自45,校友活动传统参照12,结尾七律仿《滕王阁》骈散结合风格创作。)<br> <p class="ql-block">  三篇AI作文水平如何呢?胜在神速,区区几秒钟就文思泉涌,天雷滚滚,天花乱坠。而人脑需要苦思冥想、呕心沥血几天,还比不上它天马行空、海市蜃楼的文笔,移花接木,无中生有,要谁就是谁,要什么就是什么,要多少篇有多少篇,看起来还挺文采焕然的,妙语神喻一套一套的。但是,AI 铺陈的基本上源于模仿、编造,往往风马牛不相及,若对细节作交代、渲染,它就捉襟见肘,关公战起秦琼,矛盾、破绽、漏洞迭出。</p><p class="ql-block">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与提供给AI的现场素材的多寡粗细、从何角度入手的命题思路有关,但与具体场情一对比,当今AI还是难以充分反映、还原纷繁多变的真情实况,对记叙精细要求,不免呈现拼凑、瞎掰、千篇一律、文不对办等等通病。也许过个三年五载,它能更接近人脑的灵活表达、思辨和抒情。谁活得久,谁就看得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