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边疆·红河篇(一)生死抉择

小潘纪行

<p class="ql-block">观看本文(纪录片版)视频的朋友请移步于本文末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试图叩问人类文明起源的大门,便会惊觉,在岁月的漫漫长卷中,“江河”二字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线索,贯穿始终,难以绕过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方神奇的土地——<b>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b>。它静卧于珠江与红河这两大水系的臂弯之间。在悠悠岁月长河之中,这方水土孕育出了熠熠生辉、灿若繁星的独特文化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上这一程充满诗意与探索的旅途,我们的脚步从素有“滇南邹鲁”美誉的<b>建水</b>启程。在碗窑村,侧耳倾听,那是泥土与烈火交织碰撞出的雄浑交响;而后,我们登上米轨火车,抵达<b>石屏</b>。在这里,“个碧石铁路”如同一座时光的桥梁,横跨往昔与今朝,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我们转身南下,奔赴充满历史与活力的沿边开放区。在<b>蒙自</b>,西南联大那段“刚毅坚卓”的动人故事,仍然回响在耳畔。当我们来到云南海拔最低点——<b>河口</b>,这座边境城市,处处彰显着中国智慧的璀璨光芒,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们的行程一转直上,向着云霄之巅进发,与一群怀揣大爱的支教老师带领的队伍一同,遨游在“千年<b>梯田</b>”的四季轮转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碗窑村的山坡上,龙窑依山势,由低向高建,长数十米,如长龙俯卧,只是今天已然沉睡。如果目光能够穿过时空的障碍,在这些满坡废弃的窑砖上,一定可以清晰地看到千年前这里熊熊燃烧的窑火以及窑工们忙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建水碗窑村“龙窑”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碗窑村依山谷两坡而建,绣球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3亿年来,海水退去、河流沉积,在此聚积了彩色泥土,为碗窑村陶瓷业的兴起与发展筑牢根基。连绵群山遍布森林,为古陶瓷烧造提供柴薪。宋元明清时,碗窑村陶瓷业兴盛,发展成上、中、下三窑,专门从事陶瓷生产 。从此,不熄的火造就了一个名叫碗窑的村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建水碗窑村航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人们正在运输制作建水紫陶的泥土前往紫陶制作工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紫陶艺人以最传统的手工方式,将一种古老的制陶工艺水平发挥了极致境界。紫陶的生命,在泥与火的锤炼中交融生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沉泥用料、手工拉坯、雕刻填泥、无釉磨光,甚至是土窑烧制。建水紫陶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精细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细致繁复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其细润的质感与光泽的变化,让人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一起舞蹈的泥土,渐渐有了人的气息,人的神韵。人们用柔美的手指,牵引出泥土里深藏着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昼,城市如同一部厚重典籍,缓缓翻开,将历史沉淀、文化脉络毫无保留地铺陈开来。待夜幕轻轻落下,城市瞬间化身为灵动舞者,在夜色中尽情绽放独有的魅力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水,这座被岁月镌刻了深深印记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如一位从悠悠岁月中走来的智者,身披往昔荣光,怀揣千年故事。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它们持续对话、深度互动,让这座城市的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永不落幕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建水紫陶街夜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十时三十分,石屏站悠悠响起一声长鸣。一列火车仿若从岁月深处驶来的行者,缓缓驶离站台,向着建水团山站进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石屏站“异龙”号米轨火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碧临石铁路于民国二年着手勘测,民国四年开工,1936年10月10日全段竣工通车,是中国建筑时间最长的铁路,也是中国唯一的民营铁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个(个旧)碧(蒙自碧色寨)石(石屏)铁路示意图。个碧石铁路原为寸轨(轨距0.6米),后改为米轨(轨距1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0年,由法国人规划、中国民工修建的滇越铁路通车后,个旧“锡”出口量激增,几乎与生产量持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滇越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个碧石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船舶和机械制造工业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大锡的需求。个旧锡号称“质量世界第一,数量世界第二”,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这种需求极大刺激了个旧大锡产业发展,蒙自、建水、石屏等周边县份的人员和物资迅速向个旧流动。而当时,个旧所需的矿用物资和生活物资全靠马帮从邻县运来,交通滞后与大锡生产蓬勃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解放前的个旧锡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2年2月,个旧工商业主李光翰、朱朝瑾等人第三次联名上书云南都督蔡锷,请求修建个碧石铁路,蔡及表赞同并批复。终于在1915年,个碧石铁路开工建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修建中的个碧石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每提及个碧石铁路,必然联想到陈鹤亭。在旧中国,他积极为云南争权益,成功阻止法国滇越铁路公司染指个碧石铁路。陈鹤亭重视培养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还开创性地开办个碧石铁路银行,发行钞票与银行券,用以保存和汇集资金。建设过程中,铁路边建边运营,以运营收益补贴建设。最终,个碧石铁路顺利建成,成为中国唯一一条民营铁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陈鹤亭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个旧金湖畔个碧石铁路行驶的寸轨火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鹤亭先生在1931年就已经病逝了,他并没有看到过1936年火车通车到他的家乡。之所以把陈鹤亭先生的雕像放在这里是为了让他知道,火车已经通车到了他的家乡石屏。”石屏铁路博物馆讲解员如是说到。个碧石铁路以民族独立自主的典范、自强自立的精神,尤其显得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行驶在个碧石铁路的寸轨火车(仿制模型),真品藏于昆明市云南铁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石屏站,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洒落在历经岁月打磨的米轨之上,那列满载故事的火车,再度缓缓启动。它承载的,是无数人镌刻在心底的民族记忆,每一段回忆都闪烁着往昔奋斗的光芒;它寄托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那憧憬恰似熠熠星辰,照亮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时代的轨道上,米轨火车一路向前,驶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续写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新篇 。</p> <p class="ql-block">三集专题片《我们的边疆·红河篇》</p><p class="ql-block">第一集:生死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