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55947910</b></p> <p class="ql-block">2024年仲春时节,我在德国报名参加了一个荷兰旅行团,行程的第一站是科隆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8年前,妈妈、儿子和我在德国、西班牙进行了一次温馨浪漫的家庭旅行,科隆大教堂也是旅行中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站在科隆大教堂前再次相见,2016年的秋日与2024年的仲春在记忆中重叠。这座矗立数百年的哥特式建筑,以它沉默的尖顶凝视着世界的动荡与复苏。8年间人类经历了肆虐的疫情、战争的冲突,以及全球格局的重塑,而大教堂依然以黑曜石般的庄严身姿,成为时间与历史的旁观者。</p> <p class="ql-block">多次游历欧陆,世界上高度前三的教堂都数次参观,但最美丽的,还是眼前的科隆。就算它的外表布满了工业污染带来的黑色烟尘,在我眼中,那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沧桑之美。</p> <p class="ql-block">初见大教堂时,它的外墙零星搭着脚手架,从深色的石壁上我读到它跨越六个世纪的建造史:1248年始建,1880年竣工,甚至二战后的修复也延续数十年。如今重访,脚手架更换了位置,依然在修修补补。沉默的钢管仿佛在告诉我:“‘永恒’不是静止,而是持续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八年前的秋天,我还在广场前见过一位头发斑白的画家,他用粉笔将大象和沙漠摊开在灰白地面上,试图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注。而这个突然吹起北风的春天,地面上乌克兰国旗的钴蓝与金黄,巴勒斯坦的黑白红绿传递出战火的消息,我像隔着时空之门抬头看着沉默的大教堂,一群白鸽正划过清蓝的天空,却没有带来任何和平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科隆大教堂内部拥有极长的纵深,高耸的哥特式穹顶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光揉碎成晶莹微蓝的轻纱披洒下来,仿佛是鲁本斯画笔下勾勒出的那条通往天国的神圣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我随着人流再一次在这里游走,重睹那些使徒的鎏金圣像、脚下轻踏彩石镶嵌的马赛克、摸一摸与科隆有着数百年约定的沉睡骑士,再驻足在大主教石棺前,细细研究那些记载他生平的拉丁铭文。</p> <p class="ql-block">在科隆大教堂的穹顶之下,供奉着基督教世界最珍贵的圣物之一——东方三圣金棺。这具镌刻着星辰纹路的鎏金圣髑盒,承载着《马太福音》记载的永恒传奇:当伯利恒之星照亮耶稣诞生的马槽,来自东方的三位贤穿越沙海,完成了人类对救世主的第一次朝圣。德国皇帝腓特烈将三贤哲的遗骸从米兰抢到这里,从此这座金棺,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朝圣者来此触摸神迹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可叹的是世事无常,征服者的圣殿也有被征服的时刻,当拿破仑横扫欧洲之际,科隆大教堂曾被当作监狱和马厩,历经了耻辱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还有许多高耸入云的柳叶形花窗,其中南侧的,建造于1840年的花窗犹为精美。它们像天国之光倾泻而下的璀璨画卷,将圣经故事编织进斑斓的光影之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就在这扇花窗之下,儿子给我讲了一个他听说的故事:二战后期,美军受命要炸平整个科隆。当他们准备向大教堂投下炸弹时,却发现有一百多个平民躺在科隆大教堂的屋顶上,准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教堂。美军不忍心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最终放弃了轰炸大教堂的计划,才有了今天德国最著名文化标志和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被美军的人性之光感动了八年之久,直到我因为写作此文查阅资料,才发现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美军对科隆大教堂进行了多达14次的轰炸,不过因为教堂建造得十分坚固,主体建筑被保留了下来。珍贵的文物和花窗也是因为提前拆下而完整保存。</p> <p class="ql-block">得知真相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这个故事究竟是德国人编的,还是美国人编的?这个类似于《知音》版的动人故事明显是在掩盖真相,美化战争。</p> <p class="ql-block">落笔在此刻,我突然读懂了整个故事的编码逻辑:德国需要缝合战争创伤的文化图腾,美国渴望涂抹征服者的人道脂粉。</p><p class="ql-block">我终于明白了,历史的真相往往蜷缩在柳叶花窗最幽暗的铅格角落,而照亮圣坛的,永远是未被彩色玻璃过滤的真理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