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鲍版简介导读

山水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我没认真学过《论语》,还自以为孔夫子是个迂腐过时之人,其学说论著只是维护君王统治的驭民思想而已,后来当我介绍《论语》与人时,彼人也多有此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初略一听一读,方知大错特错,深以自己不学无术为耻,同时感觉孔圣先知的一言一语,一举一行,都透着真、善、养,乃是关于安身立命之真知灼见,直抵心灵,颇有相见恨晚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纷纷放弃高官厚禄,离别亲人家庭,集体为孔子守父丧之礼三年,在其三年回忆讨论孔子教诲语录,整理编辑而成此书,难以想象这是一群何等纯粹的人,难以想象这是一种何等纯粹的感情与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是中华的文化元点,思想之源,是一部原生态的集体思想记录。孔子一直在思在想,主要告诉我们三个东西,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那就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标准,一个评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的内容丰富、语言真诚、简洁精美,鲍鹏山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风趣,与之相应成趣,也是难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此,为推荐国人以国学经典,根据鲍教授的语音,确和我一样的普通话不标准,有些地方只是我的意会,遂整理而成的笔记,以解其惑,正其淆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泱泱,尤如宝库当前。时人学之习之,受益终生,受用无穷,福及子孙,岂能不珍之惜之。</p> <p class="ql-block">一、关于孔子丧礼与《论语》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嗨,大家好,我是鲍鹏山。  </p><p class="ql-block">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用一年的时间来共读论语。那么我们都知道,论语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里面最重要的一本书,它和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孔子。  </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说这本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不仅仅是孔子,还有孔子接触的一些弟子。可以说,这一本书是关于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孔子,我们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圣人,而他的一帮弟子们,那也是先达之士。所以呢,我们也可以把这本书称之为圣贤之书。  一个伟大的老师,带着他的一些了不起的学生,他们一生在一起切磋,交流问学,而留下了这一步伟大的著作。  </p><p class="ql-block">所以啊,我们读论语,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孔子为师,以颜回、子路、子贡等这样的人做同学。  </p><p class="ql-block">哎呀,从现在开始,大家都是孔子的学生了,大家也就是颜回子路子贡的同学了。  </p><p class="ql-block">那么我呢,也只是给大家做一个导学啊,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啊,倾心仰慕孔子啊,认真地去思想和揣摩孔子所达到的那样的一种境界,和他的弟子们在2000多年以前的颜回子路和子贡一样啊。  </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p><p class="ql-block">就像其他的一切伟大的著作一样,论语也有他自己的生命啊。论语的诞生,可以说有一个比较悲凉但是又很温暖的故事。在公元前479年的二月十一号,孔子去世了。在孔子去世之前,来到孔子的身边,和他做告别的,那就是子贡啊。  </p><p class="ql-block">在他去世的时候啊,他的妻子已经去世。  孔子的妻子,在孔子67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并且很有可能他们在此之前已经离婚。  </p><p class="ql-block">那么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在孔子70岁的时候,不幸先孔子而去。孔子尝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凉。  </p><p class="ql-block">孔鲤给孔子留下了唯一的一个孙子。不过这个孙子很小啊。  </p><p class="ql-block">在孔子73岁去世的时候,这个孩子呀也只有三岁。  </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甚至有人推测啊,孔子的这个孙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伟大的孔伋子思,可能是孔鲤的遗腹子,那么我们看一看啊,在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唯一的儿子也已经去世。那么谁会会为他来办丧事呢?  实际上,孔子对此可能早有预感。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啊,有一次病得很重,以至于昏迷了过去。  </p><p class="ql-block">那么,在他昏迷病重的时候,人事不醒的时候,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和他的一帮其他的同学给老师准备后事。不过后来老师又挺了过来。  醒过来以后啊,孔子对子路等人超规格的办丧事是非常的生气,但是他也很感动,说了一句话说,我希望将来就死在你们的手里,所谓的死在你们的手里。  </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我将来去世以后,我的这个丧事啊,由你们来给我操办,没想到一语成谶呐啊。等到孔子去世的时候,果然他的丧事也就只能由他的这些弟子们来操办啊,这些弟子们也会觉得义不容辞啊。不过呢,说起来也很凄凉啊。孔子当初跟子路所说的,希望我的丧事由你们来办。  </p><p class="ql-block">但是呢,没想到子路此时也早在前一年就已经死在卫国。  </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最喜欢的学生,寄予厚望最重的一个学生。  </p><p class="ql-block">颜回也在前两年去世,那么此时跟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学生,那可以说就是子贡了。  </p><p class="ql-block">在孔子生前可以说是三个学生,跟孔子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那就是颜回子路和子贡啊。现在颜回和子路又都已经去世,剩下了一个子贡。  </p><p class="ql-block">这可以说是上天给孔子留下来的最好的礼物。  实际上,从办丧事的角度来说,颜回和子路还真的不如子贡,因为颜回家贫,子路莽撞。而子贡既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而且又有极强的办事能力,又有很高的外交的能力。所以子贡在当时的政界,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之中,拥有崇高的声望,所以由他来给孔子办丧事,是不二人选了,也是最为恰当的了。  </p><p class="ql-block">可是呢,现在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弟子给老师办丧事,应该有什么样的礼节和规矩啊。这一点在周礼上并没有记载,因为周礼上虽然非常详细的规定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之间把处理丧失的一些礼仪,但是呢,在孔子之前,并没有一个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这样的一种密切的师生关系,没有这样非常明确的,老师和学生这样一个身份的认同,而且也没有一个学生给老师办丧事的这样的先例。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学生来给老师办丧事的例子。  </p><p class="ql-block">那么一帮弟子们聚集在子贡的身边,他们在讨论我们要给老师办丧事。可是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讲究礼仪的人,凡是不合理的,那么他都会生气的。我们还记得,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老师病重的时候,我们曾经给他按照超高的规格来给他办一个丧事。老师醒了以后,把我们严厉的批评了一番。  </p><p class="ql-block">现在老师去世了,我们做事可不能够违背老师生前的一贯的主张,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是子贡拍板定了调子。子贡说,老师生前早就已经把我们看成是他的儿子了。  </p><p class="ql-block">颜回去世的时候,老师就是用对待儿子的这样一种方法来对待了颜回的丧事。所以现在老师死了,我们也就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  </p><p class="ql-block">用安葬父亲的礼仪来安葬他就可以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不要穿丧服就可以了。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把这样的一种丧,称之为心丧,何为心丧,就是孔子实际上并不是这一帮学生们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心中把孔子当成了父亲,然后用对待父亲的礼节来给老师办丧事,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心丧。  </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一帮弟子们既然决定了要为孔子办心丧,那么他们就要按照儿子对待父亲的这样的一个礼节服所谓的三年之丧。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个真的不是很容易做得出来的。  </p><p class="ql-block">因为孔子去世的时候,这一帮弟子们实际上都已经是国家的栋梁,他们都已经是有国家和家庭的重任在肩,比如说子贡。  </p><p class="ql-block">他不仅是当时的中国首富,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个世界首富,他有一个商业帝国需要打理。  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是魏国人,同时因为他的老师是鲁国人,所以他实际上肩负了鲁国和魏国这两个当时比较弱小的国家的外交事务。  </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摆脱这一切的事物,卸下这样的重担,然后给老师服三年之丧,这真的不是一个很容易做出的决定。  </p><p class="ql-block">那么其他的弟子,也应该同样是如此,比如说冉雍,比如说由若,那么这些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此时此刻都是在社会上有着相应的职务和职责。  </p><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都毫不犹豫的来到孔子的墓前,为他守三年之丧。  </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说,孔子是非常非常伟大的人物,也正是因为孔子,他具有如此伟大的人格的魅力,所以才能够让他的弟子们如此这般的来对待他。今天我常常听人说,孔子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对这样的说法,我是嗤之以鼻啊。这一句话说起来,几乎就是一个废话,因为谁你要说是普通人,那么谁都是普通人。  </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孔子是普通人,我们也可以说鲁迅这样的人是普通人,我们也可以说托尔斯泰是普通人,我们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普通人。  </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可以说耶稣是普通人。我们甚至可以说释迦牟尼也是个普通人,但是我们真的觉得他跟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一样的吗?  </p><p class="ql-block">所以不能够做这样的区别,笼统地说一个人是普通人,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要说他跟我们没有区别,那么这样的说法更是非常非常的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漠视了他们伟大。  </p><p class="ql-block">它的存在,漠视了他和一般人不同的,超越一般人的出类拔萃的伟大之处。  </p><p class="ql-block">比如说,我就常常想,我也是一个做老师的人,我做了30多年老师了,我有没有孔子这样巨大的人格魅力,我会不会有孔子这样的一帮学生,如此真诚的对待我?  </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真的对此表示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普通人,而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  </p><p class="ql-block">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我们今天来说,他是伟大的,对整个的中国的文化史是伟大的。对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在他的身边生活很多年的,听过他的话,看过他的一举一动的人,这些人有着亲密的接触,有着亲近的经验,他们对这样的人物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热爱的情感。  </p><p class="ql-block">我们说,这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吗?  </p><p class="ql-block">好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帮弟子们按照儿子给父亲服丧的这样一个礼节,来给孔子服三年之丧。  </p><p class="ql-block">那么所谓的三年之丧,我们说至少要服35个月,也有说是37个月。反正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不管是25个月还是27个月,这35个月还是37个月,他们必须都只能在孔子的墓前搭上一间草房子。在这期间,草房子里面不能够有过多的装修,他们睡觉只能睡在草垫子上,盖的也只能是草席子,枕头只能用土块,甚至严格来说,这三年期间都不能够沐浴更衣,梳洗理发这样的苦日子,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一般人只有对自己的父母才可以这么做,而这帮弟子们,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孔子做了。我这还要说一下,他们把孔子当成父亲,用给父亲服丧的规格了,来祭奠孔子来为他服丧。这个并没有任何人对他们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任何人对他们有这样的要求,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我要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一件事情和论语这一本书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这一帮弟子们在孔子的墓前为他守孝三年,所以才促成了这一本书的诞生。为什么这一本书的诞生和这一个守孝的举动是有关系的呢?</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文化源代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守丧三年的过程里面,论语的最初资料就开始收集,并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编辑。</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三年里面他们在孔子的墓前,就住在特制的那样一种草房子里面,他们每天所能够做的事情,也就是在一起怀念回忆老师曾经跟他们在一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音容笑貌。  </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大家在一起怀念老师曾经跟他们所讲的一些话,所以到了最后他们就有了一个动力,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老师跟我们讲的这些话把它记下来,传之后世,让更多的人也能够从中获益呢?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  </p><p class="ql-block">然后弟子们可能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动念之下,就开始了各自的这样一个记叙,然后当每个人记下来以后,又把它放到一起,大家来做编辑。  </p><p class="ql-block">然后把重复的去掉。有些时候,孔子讲的一句话是很多人都在旁边听到了,那么大家分头去记的话可能都会记到。在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的时候,就要把这些重复的东西给去掉。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论语里面仍然有一些重复的章节保留下来,你既可以看成是编辑上的不够完善,但是也恰恰给我们留下了最初的时候这样的资料汇聚过程中的一个痕迹。  </p><p class="ql-block">这个编撰的过程当然不是一个很短期的,比如说就这三年以后,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论语的书也就完全的编出来了,实际上我们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讲到这个论语编辑的一个持续过程呢,我倒想讲一个很有意思故事,曾经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在读论语的第三章时候,就问了我一个问题。  </p><p class="ql-block">他说老师啊,这个为什么论语里面记载孔子说话的时候,有些地方叫子曰,有些地方叫孔子曰。  </p><p class="ql-block">哎呀,我当时对这个学生呢,我当时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感动啊。我觉得这个孩子太善于发现问题了。我在大学里面教了30年的书,也没有一个大学生问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倒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问我的。  </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说,当他发现了在记载孔子的话的时候,有的地方叫子曰,有的地方叫孔子曰,它实际上已经解决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一本书的编辑,它是有不同身份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记子曰的这个子就是指孔夫子,如果翻译过来就是老师说。  </p><p class="ql-block">凡是记子曰的,那一定是孔子自己的直接学生。  </p><p class="ql-block">而记孔子曰的学生可能是孔子学生的学生,比如说他可能是曾子的学生,如果他只要是记成子曰,那就第一不合适了,因为他毕竟是更晚一辈的人啊。如果他和他的长辈和他的老师曾子一样,也记成子曰,那这个在某种程度上,那就有一点儿托大了,就违背义了。  </p><p class="ql-block">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记孔子的话叫子曰,那记曾子的话怎么办呢?那就只能要有所区别,所以记成孔子曰。现在我们看到论语这一本书里面除了孔子称子之外啊。  </p><p class="ql-block">还有四个学生呢,也称子。比如曾参称曾子,由若称由子啊,冉求称冉子,闵子骞也称闵子。  </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曾子和由子啊,在论语里面出现的次数还比较多,以曾子和由子的这样一个口吻来说话的啊,也还是说了不少次,并且说得挺有水平啊。  </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有人就猜测,那么这本书的最后编撰者们,那肯定应该是有这四个人的弟子参与了这样一个成书过程。  </p><p class="ql-block">那么尤其是曾子,因为曾子啊,比孔子小46岁,而且曾子呢,又活得岁数很大,一直活到晚年才去世啊。论语里面竟然记到了曾子的去世。  </p><p class="ql-block">可见这一本书的编撰,它是延续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且呢,那么也可以证明,这本书的最后编定肯定有曾子的学生。  </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本书,实际上我们说从汉代才开始真正的成形啊,这个过程呢,我们也就不再多说了啊。  </p><p class="ql-block">那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啊,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小学生问过我的,说老师啊,这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这个学生提问的时候啊,我眼晴瞪得很大,看来他就是三年级的一个小孩啊。他竟然问我这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座的成人有几个人可能想到过这个问题吗?还真的不一定啊。那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的好。为什么这本书叫论语,我们来看一看,在我的想象里面,因为这一本书最初的编撰者就是孔子的这一帮弟子在孔子的墓前编的。所以这个语嘛,当然就是孔子讲的话,孔子生前讲的话。那么论是什么论?就是这一帮弟子们在回忆,在怀念在一起,切磋揣摩,交流和感悟。这些种种的意思,加起来就叫论老师的话,我们加以回忆老师的话,我们加以回味老师的话,我们加以揣摩老师的话,我们加以体会,并且学而时习之加以践行。  </p><p class="ql-block">那么选一个什么样的字最好呢?那就是论。当然现在也有人说这个论啊,在这个地方只读伦,不读论。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是轻读,而不是中读,是因为这个伦也有伦理之义啊。伦理学啊,道德伦理的伦理之义啊。论语论语讲的就是人伦之理,这个说法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那么论语里面记得全是人伦之语吗?那也还不一定啊。不是论语还是应该比这个更加的丰富。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论语就是一部记载关于人伦道理的一些话,那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就把论语的丰富内容把它简单化了嘛。论语这一本书啊,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总共有20章,有500多则,大多数都是孔子说的话,中国我们原来有一个成语叫子曰诗云。子曰,指的就是论语这本书了。诗云讲的就是诗经这一本书了啊。实际上,子曰和诗云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子曰是论语,属于四书。诗云,诗经属于五经。四书五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核心的基本经典。所以子曰诗云,也就是四书五经的一个更为简单的称谓。那么论语里面也不仅仅全是孔子讲的话,还是由不少他的弟子们讲的话,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曾子啊,由子啊,那都讲了不少的话。在论语的第一章里面,孔子讲了第一句,接着的第二则就是由子讲的,然后孔子讲第三则,那么接下来的第四则就是曾子讲的。所以弟子们讲的话,在论语里面也还是占了相当的分量,有不少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够轻易的放过去了。  </p><p class="ql-block">那么现在呢?我们说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了什么话,我们把一本论语读完,那就知道了啊。实际上论语也并不长,我们刚才讲到了论语20章500则,一万六千多个字,真的并不多啊。伟大的著作往往都并不太厚啊,老厚的作品往往未必有非常深厚的内容啊。  </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也不过就5000言,心经才多少个字啊。所以论语字数并不多,但是内容那可是真是非常非常的丰富。我们现在把这样的经典称之为元点,元旦的元,你也可以理解为源头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原来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思想之源。  </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讲啊,比如说我们在计算机体系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原代码,没错,像论语这样的书,就是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原代码。  </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读这样的一本书,它的内容,它的重要性啊,它的作用那远远的超过我们读其他的书多很多很多了。  </p><p class="ql-block">那么,在这本书里,孔子到底说了一些什么?我刚才说了,我们读完论语,我们会有很多的体会,对吧?他说的并不多,但是他给我们的启发却是2000多年以来一直源源不断。  </p><p class="ql-block">论语从被编出来以后,就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我们在上个世纪废除读经以后,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没有读过论语了,或者至少是没有全本的读过论语了。  </p><p class="ql-block">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喜马拉雅带着大家把论语整个的一本书都读完。  </p><p class="ql-block">但是在废除读经之前的中国读书人,只要借私塾,他们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p><p class="ql-block">而且他们只要坚持下去,论语的这本书是整本来读的,不像我们今天只是一个选读。  </p><p class="ql-block">那么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孔子到底说了一些什么啊,我在这儿可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概括啊。孔子在这一本书里面,主要说了三个东西,第一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第二,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第三,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  </p><p class="ql-block">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人,那理想的人里面包括人格啊,包括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啊。那么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三个理想以后,也明白那也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  </p><p class="ql-block">因此呢,那就给了我们一个方向,给了我们一个目标,让我们知道我们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  </p><p class="ql-block">同时呢,论语也给了我们一个标准,然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对今天的社会政治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做一个评判。  </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是一个政治家,那么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去怎么样做一个政治家,我们应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政治的环境。假如我们不是一个政治家,我们从事的是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商人,或者我们只是做一个学者,或者我们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那行,我们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这些政治家。我们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知道,今天的这些从政的人到底是在一个水准之上,他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们是否符合我们对政治家的一种理想,那么同样我们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判断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否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他今天这个社会还有种种不足,我们也知道往哪一个方向去走,那做人更是如此了。所以论语是一个给人类以方向的书。  </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说,一个国家需要方向,一个社会需要方向,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方向,方向感太重要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是不完美的。我们今天的政治可以是不完善的。我们今天的我们自己的人的人格,我们的道德和能力可能也有种种的不足,但是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知道方向在哪里,我们知道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  </p><p class="ql-block">这一点非常重要。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给我们方向的重要著作,那么最后嘛,我还得要说一下,因为论语都是一些言简意概的句子啊,它的句子非常非常的整齐啊。  </p><p class="ql-block">句子们也都是要言不繁啊。论语里面有一则很短,子曰,君子不齐,就四个字啊。所以呢,我们有很多人把论语来看成是一部格言,甚至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都把论语看成是一部格言。我们今天很多讲论语的人呢,也把论语讲成了一部格言了啊。实际上,把论语看成格言,是对论语的一个贬低。  </p><p class="ql-block">论语不是格言。论语,是一部原生态的思想的记录。我在这个地方讲思想这两个词的时候,我是希望大家把它理解为动词,就是孔子一直在思在想。  </p><p class="ql-block">哎,你可能会说不对呀,孔子已经去世了,孔子已经死了,记在论语里面的都是他想好的,都是他想出来的结果。  </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如果你这样读,你还是没有能够进入论语。  </p><p class="ql-block">你要进入论语的话,你就怎么样呢?要把论语当成一个没有完成的,还在动态的,还在变化的一本书,是孔子一直在思在想,我们今天读论语,我们就跟着孔子一起去思去想,它不是一个已经有了结果的一个道德训诫。  </p><p class="ql-block">它只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它只是给我们一种可能性。  </p><p class="ql-block">他告诉我们可以这么做,这样做比较好。  </p><p class="ql-block">好啊,不是说我们必须这么做,当然有一些对吧?做人呢,还是有一些必须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做人必须仁,不能够不仁。  </p><p class="ql-block">当然,但是孔子讲这个话的时候怎么样?他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在给我们做一个人生的提示啊。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我们说,论语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前面讲到了,它是四书五经啊。所以呢,我们说论语是一部正经,没有问题了。论语确实是一本正经,但是呢,论语的编撰者,孔门的这些弟子们,在编论语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一本正经的在编一本正经。  </p><p class="ql-block">哎,我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嘞,就是说。  </p><p class="ql-block">在论语里面记下来的孔子的很多的话,往往并不是他深思所虑的,有的时候就是他一时之间的牢骚,喜怒哀乐。  </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幽默,有的时候哀伤,有的时候愤怒,有的时候高兴,甚至我们说有的时候发一句牢骚,弟子们也把它记下来了。  </p><p class="ql-block">好在孔子那个时候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一本书是没有经过孔子本人审定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讲过的话,正是因为没有经过孔子的审定,所以他可能保持了那个最原始,最生动,最真实的情况。我们由此可以走近孔子,走进他的心灵。我们由此可以把孔子读活。  让孔子在我们的心中活起来。我们把孔子的思想读活,把这种思想不是变成一个结论,变成一个训诫,而是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能力,思想资源和我们思想的出发点。这样我们就真的读懂论语了。我们这样也就没有委屈了。论语,我们也就对得起2000多年以前孔门弟子们编撰论语的这一番苦心了。  </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我们下一次就正式进入论语这一本书,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