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海中心城市西南,有一处百年文化建筑群,这里见证了国人“最早看西方”,藴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科学家文明发展,策源了海派文化,就这是人文聚集,史迹荟萃,商贸繁荣,交通和畅的徐家汇,就是上海首个城市型,公益性旅游景区——徐家汇源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400年前,明朝礼部尚书兼阁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徐光启曾卜居在这有肇嘉浜等多条河流汇聚的地方,从事农耕试验,并著书立说,之后,此处也成为徐氏家族后裔集地,清康熙年间得名徐家汇。</p> <p class="ql-block">2012年,徐家汇源景区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含历史风貌,繁华商业和生态绿地。</p><p class="ql-block">徐家汇源这里周边聚集景点有:徐家汇天主教堂,徐家汇藏书楼(书院),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徐汇公学旧址,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圣母院旧址,百代小楼,徐家汇公园,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有限,本次只走了六个景点,天主教堂,徐家汇书院,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徐汇公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位于上海徐汇区蒲西路158号的历史建筑,也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其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堂”。该教堂有旧堂和新堂之分。旧堂建于1851年,现存的主教座堂为新堂,于1906年正式动土兴建,是一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双尖顶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它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上海第一建筑”,其规模宏大,可容纳3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教堂高79米,宽28米,十字形两翼处最宽达44米。大堂中间有两行哥特式的“束柱”,地面用方砖地坪,顶脊呈尖拱状,脊高离地25米。立面正中有大玫瑰窗,两边对称设置尖塔钟楼,顶端均设十字架,钟楼高达57米,其中青石板瓦覆盖的塔尖高31米。教堂的红砖外墙以青石勒脚,四周水落接头处以兽形装饰。室内以大方砖铺地,走道地坪由花瓷砖铺筑而成,有64根楹柱,每根由十根小圆柱并合而成,全部由金山石精刻叠成。</p> <p class="ql-block">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仪式感无处不在。从进入教堂的那一刻起,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头不戴帽,腿不漏膝,鞋不漏跟。这种仪式感,不仅是对教堂的尊重,更是对内心的一次洗礼。</p> <p class="ql-block">上海徐汇区图书馆,也称徐家汇书院,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158号。徐家汇书院,总面积1865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有藏书20余万册,报刊600余种,以及各种数字资源,是一座具有开放、创新、融合性的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书院由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一进门就被那挑高14米、贯通上下三层的“巴西利卡”风格中庭大厅所震撼。中庭以一张20余米长的“海上书桌”为中轴线,三层的8个特色主题阅读空间对称分布在中庭两侧。</p> <p class="ql-block">一楼特别为少儿读者准备了低幼区、幼儿区、小学区和中学区四大阅读板块,还有永璞咖啡、木寸野集和東西公园的咖啡茶饮区,小朋友在这里可以尽情阅读或小憩。</p><p class="ql-block">二楼和三楼的连廊阳光阅读区是书院的热门打卡点,尤其是二楼还设有两个向外延伸的小露台,可以与旁边的徐家汇天主堂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站在书院二楼,可以和天主教堂合影。</p> <p class="ql-block">光启公园(原名南丹公园)现为一座纪念园林,园北为徐光启墓地,作为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敕建墓地,历代均有维护。神道中有部分石像生和残构为明代原物。园西为徐光启纪念馆,展示了徐光启的生平和著作。</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明万历二十五年中举,虽后官至礼部尚书、内阁次辅兼文渊阁大学士,但他并非宰执天下的权相,反倒是集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的复合型国士。作为中国历史上学贯中西全球视野的第一人,说他是四百多年来最杰出的上海人毫不夸张。他出生于太卿坊(现在的上海黄浦区乔家路),身后则留下了一个堪称上海文化科技摇篮海派文化源头的徐家汇。</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纪念馆,位于光启公园旁边。</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突破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主张,介绍“西学”,翻译的《几何原本》是首部译成汉文的西方数学名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与利玛窦创造的点、线、面、直角、锐角等名词沿用至今,可为干古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生于明末内忧外患之际,胸怀“富国强兵”的救国理想,提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将其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编成《徐氏庖言》。他忧国忧民,经济上主张“以民为本,以食为天”,关心民众疾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在上海桑园试种甘薯,在天津屯田试种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均获成功。他“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写成的《农政全书》,汇集了古代农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备的农学百科全书。图4为公园内督造火炮雕塑。</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亲自主持观测天象,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破除“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提高日月食和其它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奠定了中国近300多年来天文历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的由来,这里曾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因为疏浚河道,挖出的泥土堆积成了一个小土山,于是就有了“土山湾”这个名字。 </p><p class="ql-block">后来传教士在这里建立了孤儿院,不仅给了他们一个家,还成了他们学习各种工艺技能的地方。从木工到制鞋,从雕刻到绘画,所以这里诞生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比如西洋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等,土山湾画馆更是培养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观其貌不扬,很容易错过,展出的内容主要就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从手工到宗教,从绘画到音乐,从印刷到学堂,主旋律就是中西合璧。这就是徐家汇乃至上海的发展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走进土山湾,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特别是那座木雕中国牌楼,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博物馆位于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当年西洋人在这里抚养孤儿之余,还创办了工艺品厂,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很多新工艺都源于此处,因此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p> <p class="ql-block">徐汇中学(始名徐汇公学)作为唯一留存至今的建筑,崇思楼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几经修缮,建筑魅力不减当年。建筑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徐汇公学,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魔都最早按照西方模式办学的学校之一,立志“教育强国”的复旦公学创始人马相伯是徐汇公学的校友也是首位华人校长。</p> <p class="ql-block">徐汇公学学科设置齐备,自编教材、刊物,用英语、法语、拉丁语授课,音乐课是一大特色,为教育变革发挥重要作用,办学之道可简化成“汇学”二字,意为“古今传承,东西汇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