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冬游记

张宇辉

<p class="ql-block">  腊月的朔风吹过太行山,桑干河。车窗外掠过成排的杨树,枝桠间悬着未化的残雪,好似老戏台上的银髯。</p><p class="ql-block"> 1月20日,我们一家三口人,乘坐G2519次列车,历时2时32分钟,准点到达全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踏上了晋北这片冻土。</p><p class="ql-block"><b> 云冈石窟:石壁上的永恒凝视</b></p><p class="ql-block">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漯水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其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p><p class="ql-block"> 1月20日下午,我们全家参观了云冈石窟,心灵受到洗礼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说起武州山,它在古代也被称为武周山,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它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时代,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历时40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就连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云冈石窟,现存洞窟45个,石雕造像达5.1万多躯,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真可谓是艺术家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一、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浮雕仍保存较完整,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有一位游客说,这里风化的真严重!都辩认不出来,没什么看头。我随口说了句:金装佛是佛,风化佛也是佛,有相亦是无相。那位年青人,吃惊地望着我说,大叔高人啊!他的一句话,把大家逗笑了。我爱人说,你就嘴欠吧,在这种地方不要乱讲话。我脸颊泛红:我哪里是什么高人,只是脑际一闪,想起了以前曾看到过这句话,让大家见笑了。我以前曾写过这么一句话介绍自己,我,凡夫俗子,如恒河一沙,沧海一栗。当时认为自己挺谦虚,把自己看的足够渺小。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把自己看高了呀!其实,从宇宙来看,你屁都不是,充其量是宇宙中用显微镜都看不清的一粒尘埃,存在而已!那个小青年,想要加我微信,我接着说,微信就算了,我只是年际大了话痨而已。互加微信,不怕给你骗到缅甸割了“腰子”?现在捞个人有多难!</p> <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说笑着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分前后两室,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纹流畅,面容丰满,应该是隋唐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第六窟最有看头,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均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传教的故事,雕工精细、娴熟,是云冈诸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在第12窟,孩子抬头望着正壁上端雕刻的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的伎乐天人说,这些古典乐器形状真是太奇特啦!</p><p class="ql-block"> 在云冈石窟整整观赏了一下午。总体印象:云冈石窟用艺术形式记载佛教,赞美了佛教。云冈石窟气魄宏大,在这1000米的石雕群中,雕像大的几十米,小的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信仰佛教的虔诚。有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出波斯色彩,见证着中国古代人民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与昨日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虔诚的佛教徒对着露天大佛合十行礼,呼出的白气在佛像前缭绕,恍若香火。我爱人悄悄地对我说,来到云冈石窟,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b> 大同古城:冻住的时间胶囊</b></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建国·璞隐酒店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古朴健谈:大同古城在1966年至1968年“破四旧”的时候,古城四面城墙已经被当地百姓拆的只剩下基础了。后来,我们当地来了一位好市长--耿雁波,任职期间提出“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一轴双城”思路,大力修复古城墙,才有了今天大同的繁荣。是啊,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只要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干部,人民就会记住他的德政。前两天,孩子还专门提起过耿市长,还说起耿市长于2008年当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2011年6月,荣获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荣誉称号的事情来。耿雁波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来山西大同,就是要把官帽子丢到一边……”,这样一位甘当人民公仆的干部,人民怎能不拥戴?</p><p class="ql-block"> 司机还对我们说,你们休息的酒店道路西侧的夯土墙是真正明代的操练场城墙,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修建。</p> <p class="ql-block">  1月20日晚间与翌日上午,我们全家在大同古城游览赏玩一番,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的首都,辽、金两朝的陪都,以及明清两朝的边陲重镇,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和“北方锁钥”。</p><p class="ql-block"> 大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为对抗匈奴,汉高祖在平城修筑了城池。北魏时期,拓跋圭定都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军事防御。辽、金两朝进一步扩建和加固了这座城市,使其成为繁华之城和军事要塞。明朝初期,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进行增筑,形成了现存城墙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  1月21日上午10点,我和孩子徒步来到华严寺。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寺院坐西向东,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寺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基、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另外,华严寺的壁画真是太完美了,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从华严寺出来,往东南方向行走,大约有1000米的距离就来到了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称南寺,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明英宗正统十年赐名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寺内有一处景点引起了我的好奇:亭内地面曲曲折折的水沟围成一个图案,像一个古代文字,却看么也猜不出来。孩子猜出我的心思:孤陋寡闻了吧,老爸!那是一个汉语成语--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其主要作用为欢庆和娱乐、祈福免灾。</p> <p class="ql-block">  我脸颊微红:“儿子,让老爸长知识了,中午,老爸请你吃好吃的。”孩子笑了:“爸,跟儿子客气啥!中午咱们简单吃一口,下午还得赶车去忻州,晚上吃点好的,我请。”我爱抚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心中暗想:孩子长大了,再也不是那个小小少年啦!有担当了,这次,全家旅游订车票,订宾馆的费用全是孩子出的,大约近4000元,我给他打款他不要,并说,我在大学有收入,我出点是我的一点心思。此刻,我想起一段往事,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我逗孩子说:看你多没用,这点小事都弄不好!孩子立刻哭了大声地喊叫:我有用,一定很有用。想到这里,鼻子一酸,眼睛泛起泪花。孩子发现了紧跟了一句:爸,你怎么了?我说:你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曾经挣脱妈妈的手,穿着大大长长的羽绒服,一路摇晃着张开双臂让我抱的那个孩子啦!比爸爸都高出了好多,你真的很有用,下半年都读博啦,我为你高兴!</p><p class="ql-block"> 五龙壁在善化寺山门前,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据了解,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因壁体倾斜严重,2009年移建于此。我在五龙壁的前后仔细欣赏着龙的样子,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努力记忆着明代龙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b> 灯火深处的忻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 1月21晚上,我们来到忻州古城游览,感受到了古城的繁华。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古城在历史上多为郡、州治所,因其险关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它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p> <p class="ql-block">  暮色初合时,我们踏着青砖走进忻州古城的拱辰门。</p><p class="ql-block"> “咱们去泰山庙巷吧!”孩子指着远处几点游动的红灯笼。巷弄逼仄处,两侧店铺的滴水檐几乎要碰在一起,窗棂间漏出的灯光在青石板上织就细密的光网。巷弄里,小吃林立,游人如织。什么牛肉锅贴、老忻州炸串、忻州凉皮、肉夹馍、百花稍麦、忻州拉面、南关案子糕、刀削面、古城老字号油糕、醋坊等等,真是目不暇接。为了求一碗正宗的刀削面,我们足足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伍,结果也没能吃上。告而求次,在一家牛肉面馆吃了一碗牛肉面,多倒了些山西醋,别说,刀削面虽然没吃上,那一口山西醋特有的香,好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  吃完牛肉面,我们走进了护国寺。护国寺又名关帝庙。原建筑建于唐初贞观年间(627-649),现存为明清建筑,分别于明嘉靖34年(1555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改建。寺内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戏台、山门、献殿、关帝殿,寝殿,东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还有配殿,关帝殿。</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从明月楼登上城墙,整座城池尽收眼底。八座城门次第亮起灯河,瓮城轮廓被灯带勾勒得如同浮在夜色中的玉连环。我指着东南角的魁星阁说:“光绪年间的举子们就是望着那角飞檐进京赶考的。”而此时阁楼琉璃顶上,积雪正映着霓虹幻彩。</p><p class="ql-block"> 夜渐渐地深了,离城时,回望渐远的城门楼,飞檐斗拱淡成宣纸上的墨痕,唯有城头灯笼还亮着几点朦胧的暖黄。</p> <p class="ql-block"><b> 五台山:雪路上的朝圣者</b></p><p class="ql-block"> 自从佛在中国植根并传播开来,中国的山水之间便渐渐多了佛家的香火之气,无数的名山大川都与“佛”这个字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1月22日中午,我们乘坐专线客车来到五台山,当客车驶进五台县的山里,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客车在山脚下行驶,远处的山一脉一脉地相连,山呈现青绿处,山脚树木林立,树木与公路间,一道雪,一道土壤铺展开来,勾勒出的线条是那么富有美感!青、红的房子在山上若隐若现,惹人的眼,简直就是一幅美的不能再美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寺庙始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众多的佛寺多聚集在台内台怀镇。</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属北岳恒山山脉,其中的北台峰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气温偏低,年平均温度只有﹣4℃。夏季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山外要低10℃左右,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传道的场所,历代都在这里广建寺院,传扬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山,朝圣者背负着行囊,徒步登山,每到一处寺庙都要虔诚礼拜,有的还会在途中三步一拜,表达着对佛法的虔诚和对佛菩萨的敬意;在有转经筒的寺庙,朝圣者转动转经筒,口念着经文,在那里积累功德、消除业障。</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殊像寺、塔院寺、金界寺、广化寺、普化寺等众多的寺院。其中,心生遗憾的是在塔院寺没有看到大白塔的真容(在维修);最令我们难忘的是攀登黛螺顶。</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前身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p><p class="ql-block"> 大白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据介绍:塔身通高75.3米,环周83.3米,造型优美,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黛螺顶是信众朝圣五顶文殊的重要寺院之一,在佛教中地位很高,有“未朝黛螺顶,等于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是台怀寺庙集群区之东海拔1700米的小山峰,形如大螺,是台怀寺庙中最高处。始建于唐代,原名佛顶庵,又称青峰顶、小朝台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更名为黛螺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中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和客堂、僧舍等。</p><p class="ql-block"> 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欲登台顶进香拜佛,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后来他命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想办法,既不登台顶,又可朝拜五方文殊。最后寺内小沙弥妙慧想出办法,将五方文殊集中绘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此后乾隆皇帝来此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立碑纪念,“小朝台”的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老话讲:“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客,来了黛螺顶才是朝台人。”</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的1080级台阶成了天梯,是真的难登啊!我起初并没把这1080级台阶当回事儿,曾登过泰山、黄山、玉龙雪山等山脉。当年登泰山十八盘,曾往返过两次。返回宾馆后稍作休息,徒步从岱宗庙一直登到一天门才返回宾馆的。可是登黛螺顶感觉就是登不到头,中途,心脏是砰-砰的跳儿,总算熬到了山顶,还差几级台阶就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也顾不得屁股凉不凉!</p><p class="ql-block"> 在短暂的休息中,出于好奇在DeepSeeK推算泰山十八盘与五台山黛螺顶哪个更陡?深度思考仅用时77秒,就给出结论:十八盘,平均坡度角≈30°(整体)、最陡段坡度角34°-40°(紧十八盘)、垂直爬升强度400米(短距离高强度);黛螺顶平均坡度角≈28.8°(整体)、最陡段坡度角38.7°(局部高台阶路段)、垂直爬升强度245米(长台阶缓升)。综合结论:整体坡度,十八盘更陡;局部陡峭度,黛螺顶略超泰山最陡段,但此类台阶非常态,仅零星分布;攀爬体验,十八盘以连续陡阶+无缓冲平台著称,心里压迫感强。黛螺顶台阶虽多,但坡度均匀+可中途停歇,体力分配更友好。从分析中得知,之所以登黛螺顶会心跳的厉害,不是它比十八盘陡,而是自己年龄大体力下降的原因,当年登泰山37岁,正值壮年。今年55岁,正走在中年人快终结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爱人是每数到一、二百级台阶就扶着栏杆喘气休息一会儿,虽然慢了些,比起2015年我们全家登黄山时表现出色的好多啊!拾杂物的老大姐适时出现:“虽然累,这是菩萨考验你诚心呢。”说心里话,行走于五台山的山路,仿佛每一个台阶都能敲出几声梵音清咒。</p> <p class="ql-block">  途中,孩子问我:爸,佛家为什么讲究108这一组数字呢?</p><p class="ql-block"> 我道:这个问题,我是知道一些的,解释的不见得精准,但大概意思是通路的。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古代以五日为一候,积六候而成一月,所以一年有七十二候。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好是一百零八这个数字。所以,我国有“听一百零八下钟声,清一百零八种烦恼”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这里还有顺治皇帝出走后在五台山出家,以及康熙5次微服私访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登上黛螺顶,五台山上的雪景、台怀镇的全景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大快朵颐。感到那遍布于山内的佛门之地,千百年来不断地用缭绕的佛香来消解世间的凡俗之气。山不在高,有佛则名,而这座清凉之山中的香烟古刹,将山与佛自然地合为一体。走进五台山,仿佛走进了一片心灵中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