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榆西路行驶约20公里,导航进入建安堡停车场,向东望去,一座土夯城墙方方正正的屹立在山岗之上,城堡所在地为一处地势较高的梁地,绕城考察,建安堡处于丘陵沟壑区,“城设在山畔,系极冲上地”西侧也有较大的 “V” 形沟,东南地形微峻,其险足持”,属“依险型”城堡,堡城北临扎陵河,为窟野河的支流,河水从山脚下流过注入秃尾河。 现在的地名是榆阳区大河塔乡建安堡村。位于今榆林市榆林县城东北55千米,今大河塔乡西南2.5千米处。《榆林府志》记载: "北至大边五里,东至高家堡四十里,西至双山堡五十里。” 堡南至黄河“ 一百五十里”,现实测北距大边2.5千米。 初听建安堡,喜欢历史文学的人从“建安”二字很快就联想到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想到三国时最著名的政治人物曹操,想到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想到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从名字看,自己臆想这个堡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汉代吧?当到村口停车场时,看到建堡的简介时,才知道,此堡“汉之囿阳县地也。古未有堡,余子俊始建。今堡南有建安关,南直黄河,北限障塞,堡在 山畔,然抬瓮山之水贯边而入。” “古未有堡”,堡的历史当然追溯不到汉代了。“余子俊始建”,余子俊号称榆林之父,五百多年前,延绥巡抚,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榆林,修筑长城,移民实边,构筑延绥长城36堡防御工程,使得“榆林镇”数百年间迅速发展。《延安府志》载:“明成化十年,巡抚余子俊增置。”文献中提到的建安关,应该是建安堡名字的来由。 这段历史还要从明初说起。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大将攻克元察行宫察罕脑儿(今内蒙乌审旗南),并收东胜(现鄂尔多斯东胜市),在洪武六年置绥德卫指挥使司,统领延绥镇军事,防守东至山西偏关,西至花马池(今盐池县)这段长城的军事,于是将江南的上江军队转移到延绥镇所在的边防线上,驻兵680人,楼堡15座,后勤保障骡马374匹。 当时,明军在距大河塔镇20公里之地(现安崖王岔村)驻军守疆,当时地名为“建安关”。在明成化年间,蒙古部落不段强大,并向河套侵扰,鞑靼毛里孩、朵毅、阿罗等部时常侵扰延绥边防。在明成化年间(1470年),鞑靼阿罗派5万兵分5路越过建安堡、双山堡两线向南进军,在安崖开光川“建安关”关口大战,明军(抚户候朱永、副将刘玉、刘聚)重创阿罗之军,并击伤阿罗。后来由于鞑靼不断侵扰,明军加强了延绥边防,修长城、建营堡,于成化十年将“建安关”向北迁建到大河塔泽林川,留有遗址建安堡。 登上土城环视城周,矩形城廓历历在目。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垣长398.2米,南垣长185米,西垣长450.9米,北垣长171米。因自然地形所限,城堡东北角呈半圆形,这就使我想到和它同属山顶堡的镇羌堡因地形限制也是长方的堡东南是缺了一角。东南、西南、西北角各建有1座角台。东、南、北三垣各设有一门,门外侧均筑有瓮城。墙体为黄土夯筑,内外两壁鹜砖。城堡四垣共建有15座马面,其中东、西两垣均多筑1座。 城堡保存较好,现存城垣墙体基部宽8.7米,高6.8米。有意思的是建安堡初建于成化十年(1474年)为土夯墙城,133年后的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用砖石砌起了堡墙。据当地人说,抗战以前,砖包城堡还是基本完整的。后来因无人重视,外砌城砖被周围群众逐年拆除,移作他用。如今只遗留下一座土城,又恢复到历史初建状态。 因是旅游淡季,自驾可以直接开入东门。门洞为五伏五卷拱卷式,瓮城残留半边,瓮城门现成豁口,除门洞墙面为砌砖外,其余全为土墙。从东门洞前望,第一眼就是古城的中心古朴典雅的鼓楼在晨光下显得格外优美动人。拿起相机以东门洞为前景拍了一张满意的照片。 进行东门后,左侧的民房后是菜地,菜地上栓着一头黄牛在低头吃草,晨光中的绿地、黄牛、红楼,一幅景逸的古老山村的画面吸引着我,马上以黄牛为前景又拍了鼓楼一张趣味横生的倩影。欲拍楼前路上几只奔跑的小狗,但它们不配合,串进了民房。民房黄牛、绿地家犬,诉说着平静祥和。 阳光披洒在古老的建筑上,折射斑斓的金色,一砖一瓦诉说着历史故事。这里没有一点商业气息,有的只有用铁丝制作的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的粮垛,显现出农业丰收的喜悦。我的心突然静了下来,从旅途的紧张追寻中,慢慢的感受这份古朴和纯粹。 2024年10月15日于榆林市榆阳区建安堡<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