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下甲》: 一首从铁血边关到温润水乡的史诗

铁列克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原创 朱金山 2025.2.25 文学评论</span></p> <p class="ql-block">一本《百年下甲》,以江苏水乡的百年变迁为经纬,将军旅作家的铁骨柔情与乡土文明的深沉根系交织成书。可见作者以“军旅笔锋”剖解“故土血肉”,将曾著书边关风雪的热血(《边关军人》《雪莲花》),化作了对江南村落千年农耕文明的深情凝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常熟市下甲村村委会</span></p> <p class="ql-block">书中,下甲村的史诗不仅是土地的兴衰史,更是中国乡土现代性的缩影。作者以“退役归乡”的视角,将边关的冷峻与江南的温润碰撞出独特张力:从稻浪翻涌的农耕记忆,到工业化浪潮下的水乡重生,每一帧变迁都浸透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变革的哲思。他笔下的人物,如老农“执犁如握枪”的坚韧,村妇“织网若绣山河”的细腻,皆是乡土精神的血肉化身。这种对细节的淬炼,令人联想到茅盾笔下对时代矛盾的深刻描摹,而作者更添一份军旅生涯赋予的凝练与力度。</p> <p class="ql-block">尤为可贵的是,作品跳脱了单纯怀旧的窠臼。他以“战士归田”的清醒,既赞颂乡土生生不息的韧性,亦直面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撕裂。书中“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恰似梁实秋《雅舍小品》中以小见大的智慧,却更具史诗的壮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下甲》不仅是一部村庄志,更是一曲献给中国乡土文明的英雄赞歌。作者以笔为犁,深耕故土,让边关的热血在江南烟雨中沉淀为文化的根系——这或许正是一位军旅作家对家国最赤诚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本书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