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5日,春寒料峭,冰雪初融。在这充满希望的早春季节里,黑龙江省邮电学校1977届线路304班的老同学:岳成友、赵世民、张耀荣,来到老同学朱长仁所在的哈尔滨市呼兰区欢聚。四位老同学中,有三位69岁的同龄人。其中成友同学,是从北京赶回来的。同学重逢,相谈甚欢。 回忆48年前的峥嵘岁月,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四位同学都是在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之后首届恢复高考的考生 ,他们为我国通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回忆风华正茂时期的同窗情谊,那刻骨铭心的三年学习生涯,仿佛就在昨天,记忆十分清晰。三年的学习期间我们所有的同学从来没在外面饭店聚过餐,从来没有在一起打过扑克,玩过麻将,我享受到每月15元的助学金,有12元就够我吃一个月的,剩下的钱可以买点牙膏、书等等。吃着黑馒头和玉米窝头,使用油印的简易教材书,我们度过了三年如饥似渴的学习生涯。 </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李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亲切关怀,钟书乡等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让我们记忆犹新,受益颇深。在日后这些老师们,对我们七七届的学生的评价中,说我们这届学生是他们所教过历届学生的最好的,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让这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迅速成长。39名同学中许多人,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班级有两高一少。一是提干比例高,39名同学中处级以上干部占一多半,其中还有两名是省厅级的高级干部。这一比例是邮电学校建校以来所有班级中最高的,即便是在同年代黑龙江省许多本科著名大学中,这一比例,也不落下风,是值得骄傲的。二是爱情成果丰硕。班级只有六名女生,竟然有三名女生在线路304班中,找到了真爱,终成眷侣,直到现在也都生活的十分幸福。一个班级中50%的女同学,在同班学生中,找到了白马王子,这一高比例,也是令人羡慕和骄傲的。回忆这三对恋人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引起当时同学们的注意,她们也没有因为恋情,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我记得其中有一对是在毕业临上火车,返回自己的家乡之前,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由班主任李老师临时牵线搭桥,促成了一对美好的姻缘。三是不廉洁的人少。尽管这么多处级以上的干部,直至今日没有一个同学因为违法违纪受到处分的,这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是值得骄傲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法冲淡那些美好的记忆,影像中的三人,曾经在一个寝室中生活了三年。尽管鬓角已经飞白,彼此看着对方那记忆深刻的面孔,听着那仍然是熟悉爽朗快乐的声音,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往日追忆。你还是过去的你,我还是过去的我。我们没有因为职别的差异而感到生疏,没有因为居住在各地而感到遥远。还是40多年前那种真诚,那种热烈,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让兴奋和甜美变成了两个翅膀,又瞬间飞回来到了那美好的青春岁月中……</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呼兰,我们参观了朱长仁同学经营的万米苗圃,这是一个小型的袖珍植物公园,有50种树木40种花卉,还有一些园林小品,木质大厅、赏花台、木门洞、雕塑、阳光温室、小菜园等,每年都对社会的朋友们免费开放,观光拍照。(详见另外一个苗圃的专题美篇)古城呼兰具有近300年的建城史,比哈尔滨的历史还要早100多年。四位同学到赋有小巴黎圣母院之称的、亚洲最高的天主教堂;观赏了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亚洲最高的128岁的仙人掌。还有近百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望亭。</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把这些影像,做成了美篇,供同学们欣赏。 在照片的最后,我又翻拍了14张,在邮电学校上学时同学们的合影,1978年的这些照片,是很珍贵的,已经47年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 中专同学聚呼兰2025.2.25. <p class="ql-block">尽管皑皑白雪的冬季,已经见不到花红柳绿,但是从北京归来的岳成友同学,执意要参观朱长仁同学经营的茂园苗圃。</p> <p class="ql-block">参观苗圃的广场、木制大厅、花卉园和温室。</p> <p class="ql-block">参观小菜园和黑松</p> <p class="ql-block">参观亚洲最高的∽呼兰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参观百年历史的呼兰西岗公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它的地势平均高出相邻的地面三米以上,公园南侧的地面,与土岗下的住宅楼的三楼地面是一个水平线。</p> <p class="ql-block">漫游西岗公园。</p> <p class="ql-block">参观128岁的亚洲最高百年仙人掌。</p> <p class="ql-block">昔日日本人修的神社,如今变成了公共厕所。</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吃饭在呼兰具有40多年营业史、享有盛誉的老兰滨饭店进行,午餐期间大家谈笑风生,畅叙友谊。</p><p class="ql-block"> 然后他们准备到哈尔滨道外参观中华巴洛克老街区。</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录像24分钟/100分钟。</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照片35张。</p> <p class="ql-block">40年的老兰滨饭店,菜味可口,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朱长仁同学的茂园苗圃。另外三个同学中,岳成友同学在北京自己也种了一块小菜园,张耀荣同学在哈尔滨群力住宅楼下,也有一块小菜园,赵世民同学在肇东的平房四周,也有一块100多平方米的小菜园。四个同学都有黑土情结,追求自然绿色食品的生活理念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主教堂旁边的,一栋百年建筑楼房。这座教堂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同学在古老的教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同学在西岗公园正门前的大牌楼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正月15的彩灯展,还没有撤去。</p> <p class="ql-block">近百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望亭。</p> <p class="ql-block">日本鬼子建造的英灵塔,在光复后被愤怒的呼兰人民拆除塔尖后,留下的基座成为日本侵华罪证的遗址,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呼兰历史人物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仙人掌展馆冬季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仙人掌展厅外的宣传板</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季巨大的仙人掌,四月份开出黄色的花朵,然后接出仙人果。</p> <p class="ql-block">十多米高的仙人掌室内照片翻拍。因为冬季怕人开门,放入过多的冷气,影响仙人掌生长,所以在冬季停止对外开放了。</p> <p class="ql-block">四望亭</p> <p class="ql-block">百年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光看仙人掌展馆外面的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拿去两瓶白酒,谁也没喝,除了开车的张耀荣同学没喝酒,另外的三个人喝了12瓶青岛白啤,大家喝得非常尽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全景照片,他照不到拍摄者自己。</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照片35张。</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在保留的老相册中,翻拍的47年之前的珍贵照片14张。</p> <p class="ql-block">当年邮电学校主楼的外景照片,现在已经变成了广场。</p> <p class="ql-block">线路304班在二龙山实习时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线路304班班干部合影,中间是班主任李成库老师,后任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局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寝室七个人合影,后来刘雪利也加入了我们寝室,变成了八个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照片中唯一一张有黑龙江省邮电学校牌匾的照片。照片中的人,都是呼兰籍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我们寝室八个人的照片,中间的那个老师是谁?我记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寝室七个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邮电学校1978年春季运动会上,以1.62米的高度,打破省邮电学校男子跳高记录的照片。当时我采用的是比较落后的俯卧式跳法,因为那个时候,学校买不起刚刚兴起的背越式跳高需要的泡沫垫子和铝合金的横杆。我、刘景辉、付祝才三个人,同时打破了邮电学校原来一米50多的男子跳高纪录。</p><p class="ql-block"> 拍摄者:于林生同学。</p> <p class="ql-block">假日里我们寝室的几个同学,在松花江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星期天我领一部分同学,回到我呼兰的老家,在呼兰县西岗公园,我们三人合的影。</p><p class="ql-block"> 黑白照片是我自己冲洗的。</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照片,我收藏了,现在把它翻拍出来了。现在看来当时赠照片,比赠其他物品都更有意义。过去赠与的物件,到现在都已经落伍了,只有年轻时的照片一旦没有了,是无法再复制的,这些照片很珍贵,有的同学本身可能都已经丢失了此照片。</p> <p class="ql-block">总计49张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