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晋豫边革命根据地,曾经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国家的兴亡,从祖国的南方苏区,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来到了陕北、来到了山西抗日的第一线,和晋豫边老区人民一道,生死与共、历经百战,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战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八路军129师依据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关系,及时派出武装干部到晋东南各地建立人民武装。以八路军129师386旅补充团第一营为主的八路军工作团当时就进驻阳城,其间,原红军干部桂承志(中共党员,四川省人)、朱生荣(湖南人)、武士瑗(山西人)等联合阳城县牺盟会筹建阳城地方武装,组建成立了有200余人(枪)的“阳城县人民武装自卫队”,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朱瑞同唐天际带领中共晋冀鲁豫边省工委机关干部、联络处工作人员以及培养的“华干”学员等五十多人进抵阳城时,“阳城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就已发展到了500多余人(枪)。随后,根据毛泽东电报指示,晋豫边敌后根据地诞生的第一支八路军武装“晋豫边游击队”就是以这500余人(枪)为基础组建的,由唐天际为司令员的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的基础兵源也是由这支队伍中抽调出的200余人(枪)和“华干”学员共同组成,唐天际亲任司令员,方升普任参谋长,桂承志、邹顺清、朱生荣分别任支队长。在这支队伍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红军干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刚成立时,仅有唐天际、方升普(安徽人)、桂承志、邹顺清(江西人)朱生荣(后根据地方武装需要回阳城任原职)等几位红军干部,以及朱瑞走时留在游击队工作的邱世淮(邱明,江西红军)刘传德(刘建、福建红军)两位电台工作人员,在扩编过程中,陆续又有由六八七团调来的红军干部毕光有、贺子诚、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与部队失掉联系的八路军115师老红军罗德安(四川人)等都分别带领所组建的游击队加入了晋豫边游击队。 </p><p class="ql-block"> 随着游击队的不断壮大,游击队又请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向延安请调来了红军干部汪松渔、王在今来支队工作。以及八路军总部和386旅在不同的时期支援的军事和医务批红军干部张宜龙、董家义、李玉林、罗盛才(江西人)、蒲忠良、胡新平、罗安、钱升文、张本荣、张冠英、黄涛、黄华……等总共也不过二十余人。在近三千人的队伍中,他们人数虽少,然而都有较丰富的武装斗争的经验;普遍担任着各个大队中队的领导人和支队各职能机构的负责人,如一九二九年就参加红军、和红二十五军一起从长征走来的方升普参谋长同时还兼任支队的作训科长,亲自负责支队的每日集训,他还能吹口琴,常常和文工团的战友们一起研究剧目;邱世淮亲任电台队长,向工作人员讲授电报的常识及注意事项,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想方设法对电台进行配件维修保养,使部队能及时、准确 地接受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前方总部的指示,反映支队情况,从而对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地方武装、开展游击作战和维护前方总部经洛阳、西安到延安的交通运输线等,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王在今作为支队的保卫科长带领警卫人员负责了支队的日常安全工作;曾在红二十五军任过重要职务,性格刚直,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张宜龙除担任大队的教导员外还担负有军政干校和随营学校的教学任务;张冠英(院长)、罗安、钱升文和张本荣以及后来从129师卫生部医疗队援助到晋豫边的红军医生黄涛和黄华等都是久经锻炼的红军医生,意志坚强,革命热情高,医疗技术熟练,手术经验丰富。对支队后方医院的建设、各级医疗机构的筹建、卫生人员的培训、疫情的防治及药品医疗设备的采集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唐天际司令员,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井岗山斗争和长征,是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具有较全面的建军、作战经验,作风硬,行事果断又平易近人,亲自作指战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亲自为学员授课,亲自在晋豫边下寺坪的训练场为指战员们讲授作战技术,为成立的随军剧团题词并亲自登台演出,亲自和当地的各方势力谈判并亲自登门和当地寺院的主持筹借粮款,在当地留下了不少的佳话,至今仍让当地的老百姓津津乐道,晋豫边游击队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唐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批从长征走来的红军,虽来自五湖四海,但都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在支队的创建成长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建立了一个有独立领导能力的以红军干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这支武装力量是在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压力下白手起家取得的,是个难能可贵、团结战斗的集体。唐天际是这个领导班子的核心,使这支武装力量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不断的发展壮大。二是支队的老红军们在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晋豫边游击队的特殊背景是老红军结合知识分子组成。朱瑞、唐天际根据党中的指示,及时开办了豫北师管区训练班和"华干",吸引有志青年参与,为根据地的创建事先培养了一批得力的军政干部,唐支队创建的干部基础就是几个老红军干部带着所培养的二三十个"华干"学员。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开办了阳城吉德军政干政、北寨干部训练班和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干部学校等三所干部学校,为根据地的创建、为抗日武装的发展储备了数百名骨干力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来。在日常的工作中,老红军们也大胆团结、使用知识分子,实现了工农与知识分子结合。这支游击队吸收的青年知识分子多,战斗热情很高,但缺乏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几位红军老干部耐心老红军言传身教,对部队整体素质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传、帮、带"。唐天际司令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不厌其烦地多次给干部上课及实战讲评,并教育大家如何做好支队战士的政治工作;对基础好的学员,他们就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锻炼提高。经过短期训练的学员,许多都安排到一定领导岗位上,得到了信任和重用,使他们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p><p class="ql-block"> 这些从长征一路走来的老红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其自身的模范作用团结、影响着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有着极为融洽的关系,从游击队老队员众多回忆中都可以看出,这批老红军普遍都都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从他们的回忆中可知,朱瑞的警卫员刘金元,从长征就跟随朱瑞,尽管他文化不高,但谈起问题来,口若悬河,可以讲许多政治问题,政治思想水平不低,而且勇敢、忠贞、机警。老红军营长邹顺清、王在今都是如此,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单纯、热情,平易近人,一心为党、一心为公的正气。他们讲红军长征,讲红军英勇作战的战术,可以眉飞色舞地讲两三个钟头,他们和霭可亲,象家中的长辈,在军鞋无来源的情况下,他们坐下来,用那一双经过繁重劳动磨炼、骨节突出、长满了老茧的手,教青年知识分子干部把破衣、破被单,撕成布条搓成麻绳打草鞋,打好后,还用带色的旧毛线在脚尖前缀上个圆滚滚的绒球,穿上既轻便舒适又美观,平时游击队就是靠了这种草鞋跋山涉水,长途行军,而双脚不会打泡。许多学员在回忆录中讲到短期内都感到自己忽然间懂得了许多事情。作战时,搞战前宣传动员,战斗中发捷报,搞宣传鼓动工作。我们不会,请教唐司令、方参谋长、还有电台台长老邱(指老红军邱世淮)……。宣传科的队员这样讲。在战斗中,唐天际、方升普这些支队领导总是身先士卒,机智果断,亲自在第一线指挥战斗。每次战斗完毕后,他们都进行总结,把毛主席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与自己过去的实战经验经常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教育部队和作战指挥,对于提高晋豫支队的军政素质、继承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起了重要作用……。方升普参谋长抓军事训练,队列训练、射击教练以及战术演习。我们的队列教练搞得不错,基本能做到横竖一条线,步伐整齐,礼节周则……。自部队出发起,在队长、政委的领导下,袭用着红军时期的游击活动方式和战术,结合抗日战争形势的特点展 开活动。每到一地,首先深入群众,了解周围敌我情况,派出侦察。每晚宿营规定好信号。口令和一旦发生意外被冲散的集合地点。夜晚不解背包,抱枪而睡,以备一有情况,能马上集合行动。还训练各班组都能随时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特委运用党的力量,规定凡有条件的县和区要由地方干部率领部分地方武装或自卫队到部队去参训,使各县的武装力量能力不断提升,也为地方武装不断地升级到唐支队打下了基础……。这是众多原晋豫边游击队战士的部分回忆。四、老红军在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唐支队继承红军时期的传统,一直坚持在地方党领导下做地方工作,这也是创建根据地的需要。为此,除了支队所属部队直接进行地方群众工作外,支队政治部专门派出的民运工作队,和支队驻在各地的办事处、留守处等单位都要做地方工作。这些派出机构在老红军的指导和带动下,在宣传抗日救国,扩大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实行合理负担,废除苛捐杂税(晋豫边第一次实行减租,是游击队在唐天际主持下在阳城县下寺坪进行的);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改造基层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前;发展地方党员(交地方党组织)。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不但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和游击战争的发展,也密切了与地方党、地方抗日政府、群众团体和广大人民的联系,再加上部队的兵员,绝大多数是晋豫边人民的子弟,因而军队和地方、军队和人民亲如家人。地方上不但把大批年轻力壮的优秀子弟送到部队来,并且在战火纷飞中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不辞千辛万苦地送军粮、做军鞋。 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和部队小后方建设方面,红军老干部的筹划,领导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队没有供给保障,经费和一切军需品都没有固定来源。在创建初期,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曾发给支队两千套棉衣和三千元现金,友好的国民党军将领卫立煌,赵寿山等也支援过一些军用物资。这支由老红军为主创建的队伍,到一九四○年夏撤出时,已发展为七个大队,约有三千多人。连同后来兵站线带出的二千多人的干部战士,合起来共五千多人。和八路军115师344旅组成八路军二纵新一旅后,最终实现了党中央成为了一支正规部队的战略意图。</p><p class="ql-block">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支部队从游击支队到野战军,从国内战争到出国作战,英勇战斗十五年,转战十二个省及朝鲜北部,行程五万多里,战斗三百四十九次,歼敌三万九千余人。她继承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培植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出色地完成历次重大的作战任务,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值得我们记住的是,创建这支军队的老红军们,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进行,他们有的跟随各自所在的部队,又重新踏上了解放家乡的道路,有的留在了所属的根据地,同当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建设第二个故乡,更值得我们记住的是,那些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红军汪松渔、桂承志、邹顺清……等等,还有许多老红军,虽经编者多方查找资料,仍未找到他们最后的去向,再此一并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朱瑞红军长征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瑞组建晋豫边游击队时在阳城下寺坪的一张留影</p> <p class="ql-block">晋豫边游击队组建时支队领导的合影,几个老红军在列</p> <p class="ql-block">中央档案馆毛泽东给朱瑞回电的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朱瑞给党中央电报内容</p> <p class="ql-block">晋豫边游击队成立地阳城横河千峰寺,历史可追溯至后唐。</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和朱瑞在延河边的合影。开国大典天安门上毛泽东主席挂像就来自这一张,下图即是。</p> <p class="ql-block">1998年,唐支队老战友们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们故地重游,在司令部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康天际将军</p> <p class="ql-block">横河千峰寺“唐支队”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唐天际当时用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唐支队牺牲烈士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