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师--杜受田

行走海岱

<p class="ql-block">杜受田故居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南街,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占地约25亩,内含28个小院,有堂屋、绣楼、厢房。</p> <p class="ql-block">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生。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杜堮到滨州城南的蒲台县城读书,后随父到京城居住,并在父亲的指点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业遂大进。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回家乡滨州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杜受田乃是清朝咸丰皇帝的老师,曾经担任过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以及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他的一生品行端正、学识精粹,爱国忧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直至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臣子的最高荣誉职务是位居“三师”,最高谥号是“文正”,最受信任的称号是“托孤大臣”。“生为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两朝人臣追求的最高目标。滨州杜家祖孙三代杜堮、杜受田、杜翰,达到了这个辉煌的顶点。杜堮是太傅,杜受田是文正公,杜翰是军机大臣、顾命大臣。</p><p class="ql-block">“文正”是封建时代臣子谥号的最高等,整个清朝,获得“文正”谥号的共有8个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杜受田谥号“文正”,是滨州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的杜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正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要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所说的正心,讲的是治世,标准是仁与义,意在为公。释家所说的正心即是明心,讲的是治身;道家说正心,即是“炼心”。释道正心的标准,是涤滤心灵。杜氏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用做规范,兼收释道思想的精华作为补充。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杜氏教育讲究学业和道德并重。杜诗在今天的杜受田故居处开辟了“净明山房”,供子弟藏书读书之用。并购下城中名地“卧佛台”,植松柏,造廊舍,建成家族私塾,以供子弟就读。</p> <p class="ql-block">杜氏故居给我印象最深当属忠孝堂、绣楼、净明山房、刚柱子几处,其中净明山房是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建造的,是供杜家子弟读书的地方,这也是杜家重视文化教育的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