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贾平凹老师在《酱豆》里写到一种状态,大意是,新的腹稿酝酿创作期间,起床后枯坐式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想说、忆梦中各色人物、思绪伴随着焦躁、关怀他都属干扰。贾老师蓄力预备的状态,像极了一台秦腔大戏的准备,紧张有序、配合默契、各执其事、角色分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话说高台教化,指的就是在高大的戏楼或者简单些的露天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以戏曲为主,传扬忠孝节烈,演绎那些典型的历史人物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彩唱的演员们粉墨重施,有的戏我能判断出名目,有的戏就不行了,对传统文化了解的不甚深入,但喜爱。露天高台,原本没有字幕,后来我看到也装置了显示器滚动字幕,这样做法更有利于传统艺术广为多个年龄阶段的观众明白。不致于被戏谑者将其粗犷豪迈、抒情浓烈的风格形容为“如秦川大地尘土飞扬”,听不清词与看不清高密度扬尘后面是什么,一样困惑,岂不可惜了大秦之腔的艺术展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腔称“吼”,形容其行腔的力量感、穿透性、强化度,徽班进京前,京剧的成型,秦腔是它源流母体的一部,以关中方言演唱,铿锵厚实。传承方面,专业院团排演了多部青春版大戏,如青春版《周仁回府》,由李爱琴老师的学生、青年演员杨升娟饰周仁,对周仁从报讯、义替、被屈、殴打、哭坟,直到洗冤,曲折演绎,她的表演慷慨激昂、层次明晰、人物活现,作为《周仁回府》这部传统八大本之一的戏来讲,从任哲中、李爱琴、李小锋,再到杨升娟,很有“后继有人”的观感。《周仁回府》在老八大本里的名字叫《忠义侠》,她诠释出了“侠客”之风,与本义切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露天高台与室内舞台,略有区别,其实殊途同归,这两种样式,都是没有隔着屏幕的观看,真实并且直接。屏幕式的观看,比如电视、比如手机,本身的艺术呈现已经弱了一个层次,变得间接,如果单谈老话里的“教化”,面对高台即耳提面命,既有视听记忆,甚至有肌肉记忆,可以深刻入心,经久难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承了传统,才到达谈论创新的起点,继承的底线如同行路人不能丢行李、丢东西一样,起码全数的继承,不能减损。面对着岁月积淀沉厚的传统文化,需要耐心、虚心、专心、潜心,留下传统文化的先辈们当得起“绝学”与“往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月曾经照古人,一位老师说,细想想,我们和古人共有的东西原本不多,要珍惜。身为秦人,对秦腔的知解宜有基础性掌握,了解它、接近它,进而感知它的魅力与微妙,逐渐不陌生了,自然不会忘记。教条的东西多了,难免不讨喜,末了,推荐一部老电视剧,领略和秦腔扯不断的纠葛关联与爱恨情仇,《大秦腔》。</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