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历史课:周未火车亲子探密山西博物院(壹)

路过风景

K4586是今年新开通的左权至太原的火车,这也是阳泉东到太原的唯一一趟列车,看了列车时刻表后,意识到上午坐车到太原,晚上回程有一个下午的时候进行游玩,于是为了减少休息日孩子在家里看手机的情况,也为了增进知识,经过交流决定周日带娃来一次山西博物馆之旅。 明亮的地铁一号线车站,到博物馆非常方便,下车后通过车站广场就可以抵达地铁一号线,经过五站地的路程从太原理工大学站下车,下车后从C口出去,步行1000米就可到达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到达博物馆大约下午1点左右,中午没吃上饭,到达目的地后,第一时间把门口所有摊位的产品扫了一个遍,再次印证了旅途的疲劳在食物面前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 1919 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新馆 2005 年对外开放,占地 168 亩,2008 年 3 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 5 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 年成为 11 个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 50 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 40282 件(组),包括一级文物1650 件(组),其中有6件禁止出境展览。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等 7 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玉韫华夏、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 5 个艺术专题构成。</p> 晋字墙:进入大厅,有一面巨大的“晋”字墙,这面墙上镶嵌了60个不同形态的“晋”字,它们分别来自春秋时期的铜器、侯马盟书以及历代的碑文和书帖。最早的“晋”字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上半部分像两把倒立的剑,下面则是一个口或者一个日,代表靶心。整体意思是两把剑射向靶心,象征着一种力量和进取的精神。到了小篆时期,“晋”字的上半部分演变成了两个“至”字,而“至”在甲骨文中依旧代表弓箭的意思。下半部分的日依旧是靶心,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一支接一支连续不断地射向靶心,进一步强调了递进和更进的意义。<br> <p class="ql-block">  进入一层后,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变局---春秋时间的晋与秦”临时展览,时间为2025年---2025年5月5日,展品大多数为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夺簋:出土于山西运城垣曲县白鹅村,据考证一共有4件,大约年代是西周中晚期,底和盖均有铭文,大体意思是一个叫”夺“的人被周王命其掌管成周诉讼之事及殷八师,并得到了赏赐,为了拜谢颂扬天子美德,专门为先祖造了这个簋,祈求万年长寿无穷,子子孙孙永宝用,相当于向祖宗汇报自己出息了,呵呵。</p> 秦公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制品。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秦公作铸用鼎”,意思就是“秦公铸造的自用鼎”,秦公是当时秦国的国君。此展厅展出的是甘肃博物馆的藏品,同时叫做秦公鼎的上海博物馆也有藏。 秦公簋(gui):是春秋时期的祭器,圆形,有铭文6字,“秦公作铸用鼎”,意思就是“秦公铸造的自用鼎”。 西周兽形觥(gong):山西省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出士,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 西周兽面纹方彝(yi):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出土于运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整体呈长方形,造型像房子,盖和盖钮均作四坡式屋顶形,侈口,束颈,腹微曲。器具表面通体饰花纹浮雕。器盖和器腹的中心位置均装饰由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漩涡纹。盖和腹的四面饰双龙组成的内卷角大兽面,阔口獠牙,巨睛利爪。口沿下饰双体龙纹。方圈足饰长冠垂尾凤鸟。自盖至足的四隅皆有扉棱,颇显凝重大方。如此奇特的造型仅见于西周中期,之后甚为少见。器盖和器内底有相同的铭文,大体意思是:“为纪念其父丁而制作的宝器,祈望子子孙孙永宝用之”。<div>  彝,青铜礼器的通称,是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贵族在祭祀、宴飨等活动中使用的酒器。方彝器身大多为长方形,上有盖,直口,腹部大多平直,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其盖上小底大,造型很像房屋,有的盖子形如四坡式屋顶,有的形如五脊式屋顶,有的与器身接合部位还有类似斗拱的装饰。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div> 西周兑盆:出土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内壁铸有46字铭文,铭文揭示了兑的身份和经历。他跟随应伯受周王之命,参与征伐南淮夷的战事,因有俘获而作此器,以祈福于其祖父。通过这段铭文,我们可以窥见西周时期的军事活动和祭祀文化,感受到古代战士的英勇和他们对祖先的敬仰。 荀侯匜(yí):西周时期荀国器,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huán)底,龙形鋬(pàn),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荀国铜器存世极少。 燕姬甗(yǎn):春秋时期产,山西省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出土,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置食物,下部为鬲(lì),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层箅子。子上有通气的孔。铜甗流行于商代到战国时期。汉晋以后,甗无足,则称为釜。<div>  燕姬甗为上甑下鬲,子母口套合。甑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置双附耳,底有"一"字形箅孔33个。鬲内壁微敛,平折沿,两侧有一对附耳,腹略外鼓,四分联裆,四蹄足。甄通体满饰纹饰,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部中间饰一周波曲纹, 腹壁近底处及两耳内外饰一周重环纹。鬲素面。甑内壁铸有铭文3行11字,释义为:"虢(guo)季为嫁到匿(燕)国的女子制作的陪嫁青铜瓢,永宝用享之。"虢季是姬姓虢国的国君,"姬"是虢季家族出嫁女子的姓;</div> 镈(bó)钟:春秋时期的单体打击乐器,河南省伊川县徐阳墓地出土,与编钟不同,镈钟更侧重于指挥乐队、控制节奏。它单独悬挂,提示节拍、分明乐句,是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墓地中出土了3件镈钟,它们的器体厚重,钮部设计为两虎相背,合瓦形钟体,口部平齐。<br> 兽耳熊足青铜舟: 春秋·郑 通高10.5厘米,口径21×16.4厘米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铜舟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既是青铜器的一种形制,主要用于盛放液体,比如水或汤,也作为礼神之器,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 夔龙纹盖鼎:春秋时期,全身面满了精美的夔龙纹,夔龙纹是商周时代铜器上一种动物纹饰,其纹多图案化,全系动物侧身形状的刻绘,多具张口巨首、长身卷尾、头顶一角、身下一足之形。 蟠虺(huǐ)纹簠(fǔ):春秋时期,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簠是盛稻粱之器,盖、器基本相同,上下对合成一体,盖、器均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四个曲形蹼形足。腹壁和足壁饰“C”形蟠虺纹。<br>  蟠虺纹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蛇相互蟠绕,构成单元且重复出现的纹样。 子犯鬲(lì):国家一级文物,春秋中期,2021年由范季融先生捐献给山西博物院,宽平折檐,短直竖颈,圆肩,鼓腹宽裆,三兽蹄足。器腹饰三组龙纹,以扉棱间隔。其口沿处有“子犯之造鬲”的铸铭,而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可以断定,造鬲者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表里山河”的始作俑者,子犯是他的字。当墓主人地位不允许使用鼎的情况下,鬲可以充作鼎的意味功能 <p class="ql-block">  晋公盘:春秋时期青铜礼器,国家一级文物。这座别出心裁的水上动物乐园,就是晋文公重耳送给爱女孟姬的出嫁礼物,即将与女儿离别的爸爸把他开不了口的嘱托和思念刻写在了青铜盘内,希望女儿每次看到随水流转动的鱼儿都可以一解离家的相思之苦。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这些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鸟嘴也可以启闭,乌龟头也可以伸缩。在内壁,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译文为,在周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这天,晋公说:我的始祖唐公,接受了大命,辅佐他的父亲武王,以威严的戒令管理众多的非华夏部族,开拓疆域,到达大廷,四方部族都很崇敬(唐公)。成王命唐公建都於京师,在众多被征服的部族的土地上做主宰,建立自己的国家。我的父亲献公,聪明叡哲,坚强而威武,庄重而善良,美名传世,神灵显赫的在天上,遵从天命,以修习我身,让晋国甚为安好。晋公说:我这个小子,效法先王,秉持其德,肃敬如常,安和所有诸侯国,众邦没有谁莫不日日恭顺于晋邦。我蓄养众多俊士,作为左右帮手,保卫治理王国,小心谨慎地辅佐天子,国事不管好坏,都以敬畏之心待之。广开疆土,虔诚的对待诸侯间的盟誓和祖先神灵的祭祀,诚恳的、恭敬的酬答神灵,协调理顺百官。今铸造大女儿孟姬的嫁妆,孟姬你这孩子,(嫁到楚国后)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国国君的嫡妃,昭显万年,藩翰晋国,世代不断地永宝此器。</p> <p class="ql-block">  侯马盟书: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上面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侯马盟书因出土于山西侯马而得名,据研究,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鞅同其他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物。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盟书内容有以下几种:宗盟类:要求效忠盟主,一致对外,实现宗族内部团结;委质类:其作用是与旧主划清界限;纳室类:是对参与者扩充财产的约束;此外,还有诅咒类及卜筮类。</p><p class="ql-block"> 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p> <p class="ql-block">  吴季子剑:吴国青铜器,剑身上有铭文24字。铭文含义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弟季子为他祈福,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之礼并设扃后,制作了这剑。这么有名的一把剑在山西出土,反映出春秋时期晋、吴之间的密切交往,是"晋吴联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虎鹰互搏銎内戈:春秋时期青铜器,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前锋尖锐,援作三角形,横断面中间厚、两侧薄,中心透镂精美花纹,惜已朽蚀。短胡,椭圆形銎,上端有圆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构成一幅紧张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鹰搏击图。主人某位赵卿是后来赵国的先祖,春秋晚期晋国的重要贵族,在晋国宫廷中大权在握。有实力打造如此精美的武器,从其华美的程度上看,这件戈更有可能是用于礼仪而非实战,其上虎鹰反身互搏的图像也明显受到北方民族影响,是一件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p> 鸟尊:春秋时间青铜器,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形体肥硕,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锋锐的钩喙为自由开合的流口,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闭合,设计巧妙。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为了使器体平衡稳固,在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形成三点支承器体。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晋国晚期青铜杰作。<br><br> 据考证,赵卿鸟尊的主人是春秋晚期的晋国正卿赵鞅,赵鞅又称赵简子,字志父,“简”是他的谥号,他的祖父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晋定公时期,赵鞅被封为上军将,位列晋国六卿之首,实际主政晋国长达十七年。 鸟尊的头部有弯角、耳朵和冠,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好像正紧紧盯住前方的猎物。赵卿鸟尊头部比例匀称,覆盖有细小的鳞羽,脖颈上铺满带有羽丝的羽毛。鸟喙呈钩状,是酒器的流口。鸟尊的上喙在倒酒时倾斜鸟身,鸟尊上唇活动的流口就会随着重力自动张开,美酒就源源流出,不仅可以防止蚊虫的飞入,还可以避免酒香的散出,这种设计可谓兼具审美和实用性的典范。 蟠龙纹方壶:春秋时期的盛酒器,方形带盖,捉手镂空蟠螭纹,四角贴附蟠龙。壶长颈,颈两侧附兽首套环耳,鼓腹,圈足高而宽。颈、腹、圈足四角贴龙形扉棱,盖沿饰龙纹,颈上部饰波曲纹,下部饰龙纹,腹部饰蟠龙纹,圈足饰镂空蟠螭纹。 夔龙纹建鼓座:春秋时间青铜器,1996年太原市金胜村674号墓出土,鼓座圆盘,表面隆起,正中有8厘米高的圆筒,以承放贯鼓之建柱。鼓座外壁有4个铺首衔环,等距分布。鼓座的顶部饰一道绹索纹;圆筒外侧饰一条蟠螭纹带。鼓座表面饰5条高浮雕纹带,除第二条是正反相间的牛头状兽面纹外,均为相互缠绕的夔龙纹带,带间以素面凸棱和三角几何纹带凸棱相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