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减负效果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持之以恒、精准施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只有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多干事、干成事、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才能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只有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干部才能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p><p class="ql-block"> 服务群众有“温度”。 在细微处下功夫,不断满足群众所需所盼,服务群众才能更有温度。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坐在办公室碰到的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拓展听民声、知民意的方式和渠道,多下基层走一走、多与干部聊一聊、多入群众家里坐一坐,利用线上平台广泛收集意见,借助富有当地特色的议事场所谈心聊天……服务形式越接地气,越容易走到群众中去,也就越能听到更多群众的所想所愿。要做到不被表格束缚、不为成绩内卷,让基层干部“解放”双手,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切切实实用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安全排查、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一份份切实有效的“工作清单,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为民服务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服务群众有“力度”。 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基层干部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了解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留出更多时间,精细服务举措,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噪音污染等民生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要根据问题找准需求、考虑周全,真心实意地解决他们期盼解决的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基层减负必须要摘除形式主义的“牌子”,要让制度铭记心中,行动落在实处,理顺权责、简化流程、轻装上阵,广大基层干部身上的包袱轻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就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