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金色沙丘与绵延海岸的碰撞</b><div><b> (2024.12.24-12.31)</b></div> 2024年年末,临时起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找个免签国,出发前十几天之内搞掂机票、酒店、租车。在2025年元旦倒计时一周时开启了本次自由行。<div> 阿曼苏丹国, 简称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以其壮丽的沙漠、清澈的海水和古老的历史遗迹吸引着全球游客。 </div> 乘坐巴林国家航空(海湾航空),经巴林转机飞阿曼首都马斯喀特。<div> 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贸易的重要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阿拉伯半岛的唯一港口城市。明永乐三年起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其中就有三次抵达阿曼马斯喀特等重要港口城市。</div> 因为有四个小时的时差,早上睡到自然醒(北京时间上午十点)就是当地的日出时间,只要住宿地的东南方有空旷之处便可欣赏到美美的日出。 虽然没有刻意提早起床,但是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日出。 这些都是意外收获。 阿曼<b>[跨时代博物馆]</b>位于阿曼达希利耶省,于2023年建成并启用。该博物馆是了解阿曼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也是阿曼最新的文化地标,展示了阿曼多个历史时期的展品。 建筑设计融合了传统阿曼元素和现代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落成开馆不足两年的跨时代博物馆外观和内部都充满了几何线条 建筑内部包括画廊、图书馆知识中心、礼堂、工作场所、驻场艺术家住所和工作室、保护车间、咖啡馆以及社交和研究空间。 仅永久展览空间就达 9000 平方米,部分画廊高度超过 20 米。 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大型视频地图画廊,展示了阿曼五座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本篇下部可见我们游览时的建筑实景)。这是跨时代博物馆的模型。 这是阿兰姆皇宫模型。 这是苏丹卡布斯大清真寺模型 通过一系列高科技的沉浸式体验,利用互动展览和现代展示技术带你穿越阿曼的历史长河,将游客带入了阿曼的悠久历史中。 这是皇家歌剧院模型 让游客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建筑内部的细节和光影变化,展示建筑自身的魅力。 展览设计与建筑相得益彰,通过最新的沉浸式技术,展现了阿曼从史前到现代的丰富遗产。 在出入口处透过落地玻璃看建筑外观,室内的反光与室外的建筑连为一体。 阿曼<b>[国家博物馆]</b>坐落在马斯喀特市中心,2013年由皇室下令建造,并于2016年7月30日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达13700平方米,其中4000平方米用于容纳14个永久展厅,博物馆致力于展示阿曼半岛自200万年前人类定居以来的文化遗产,旨在让阿曼的文化遗产在苏丹国乃至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了解和欣赏。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乌维纳清真寺壁龛( 1562年)是阿曼现存的最古老的壁龛。 壁龛上装饰几何图案、文字和《古兰经》经文,并记有建造者、设计者和赞助人的姓名。壁龛顶部是以库法体阿拉伯文书写的关于伊斯兰教信仰的语句,长方形外框中有30个花环图案,内框中的凹壁有铭文和三个中国瓷盘。 在<b>海洋史展厅</b>能看见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各式船模,反映出不同时期阿曼木船的特点和不同的装饰纹样。作为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阿曼就开始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 四千年前的初代阿曼木船模型,由棕榈树龙骨绑上芦苇束、涂抹沥青制成。 <p class="ql-block"> 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早在唐朝时期,阿曼航海家欧贝德率领的“苏哈尔”号双桅三帆木船,历时七个半月抵达广州,开启了海上贸易航道。欧贝德为中国带来了亚麻、毛毯、阿曼特产乳香,又将中国的丝绸、陶瓷、食用香料带回阿曼。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哈尔号”模型,采用阿曼传统造船技艺,不用一根铁钉,以椰棕搓成的绳子将造船用的木板连结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曾4次造访阿曼。馆内藏品中包括数百件珍贵的中国瓷器,其中大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间的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罐。</p> <b> 武器与盔甲展厅</b>的展品有枪、炮、剑等<b>。</b> 馆内藏品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的,要数阿曼短剑。阿曼男子自古以来就有在腰间佩戴短剑的习惯,兼具礼仪性和实用性,它也被用在国徽上,象征以武力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早期的短剑多为直刃,大约在公元15至16世纪时,适合骑乘时挥砍的弯刃短剑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现在阿曼短剑的标准样式。 赛义迪式短剑 19-20世纪 短剑在阿曼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这件赛义迪式短剑以布赛义迪皇室的名字命名,犀牛角制成的圆头剑柄、银线皮带和银带扣引人瞩目。剑鞘背部另设一个皮鞘,插了一把备用小刀。剑柄和剑鞘上有凿刻、压印、贴花、透雕和凸点纹饰。 初看以为是帽子,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是盾牌,跟中国古代的盾牌太不一样啦。 博物馆内还有许多微缩景观,此图为马斯喀特市中心建筑群,下方正是我们所处的国家博物馆,在博物馆正前方的是阿兰姆皇宫。 阿兰姆皇宫 皇宫左侧是米拉尼城堡 在博物馆里看到巴赫拉城堡的模型就马上在行程中加上它啦 。 阿曼各地保存着1500多座古代城堡,有“千堡之国”的美称。本篇下集专门介绍我们游览的几个城堡。 阿曼服饰的演变 游客不多,但都看得很认真。 在国家博物馆门口拍摄对面的阿兰姆皇宫 阿兰姆皇宫外观近景。这座皇宫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苏丹·本·艾哈迈德(1792年至1804年在位)下令建造的,1972年重建后成为皇家住所,并更名为阿兰姆。皇宫的正面建筑以金色和蓝色为主,以其华丽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而闻名,堪称伊斯兰建筑的缩影! 现在皇宫不对公众开放,游客只能在门口拍照留念。阿曼苏丹用它来接待贵宾和举行仪式。 皇宫后门上的阿曼国徽,是两把带刀鞘刻有花纹的阿拉伯弯刀、一把带剑鞘的阿曼短剑以及宝剑佩带,整体象征人民不惜以武力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 皇宫车库大门上也有国徽,还可从中看到周边环境。 皇宫围墙后面可以看见米拉尼城堡 从我们住的酒店看皇家歌剧院的背面 皇家歌剧院是波斯湾的第一座歌剧院,历时十年建成。这是皇家歌剧院的侧面近景。 皇家歌剧院的侧面全景 皇家歌剧院的正侧面,图右侧国旗下方为正门,有警卫守住正门并拦着,无法到正面打卡。 在皇家大剧院外打卡,巧遇貌似无人机表演,虽并不惊艳,但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歌剧院外侧环廊 从酒店步行至歌剧院的人行天桥 马斯喀特的穆特拉(Mutrah)市集出入口 这个市集也算是当地的著名景点。众多商铺出售阿曼本地和进口的工艺品、古董、纺织品和珠宝等。 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我们没有采购计划,转了一会儿就去城堡看日落了。 这是在尼兹瓦堡旁边的一个市集,和Matruh集市不太一样,更多的是不同的陶器,陶罐、镂空的陶灯、杯子、烛台,有纯色的也有七彩的,堆放很整齐。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选择住进沙漠,而是在进入沃希拜(Wahibah)沙漠入口处Raka看了一下这沙漠绿洲。 沃希拜沙漠( Wahibah)由橙黄色的沙丘组成,而沙丘的底部为橙红色,高达70公尺。沙漠上交错著车辆走过的痕迹与路径。 橙红色的连绵沙丘和一些被绿树包围的房子。 确实有一种沙漠绿洲的感觉 可爱的小朋友一直跟着我们,用带着方言的英语跟我们交流。 阿曼被形容为一半沙漠一半海水,来阿曼旅游无需刻意安排却常不经意看到海。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地处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要道,东北与东南濒临阿曼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1700公里。 海边的小渔村 海边的鸟儿望着远处的钻井平台 挺立浪头 在海浪中起舞 长年被海水侵蚀塑造成形状奇特的礁石 岸边很特别很少见的礁石 吹海风,看海浪,听涛声。 沙滩上有一群踢足球的青年 沙滩上有一串海鸥的脚印和鞋印的交错。 还有散步和晨跑的人们。 日出时,阳光洒在海面上,照亮了海砺石。 沉船湾的海水与堤坝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日落时,斜阳把海水染成金色。 太阳西斜,鸟儿满天飞。 世界上最美丽的天坑———阿曼Bimmah, 位于马斯喀特与素尔之間,天然形成的,表面上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巨型的大碗,又大又圆。 地质学家说,它是石灰岩洞穴坍塌造成的,而当地人则说,它是月亮上掉下来的一块碎片砸进地里造成的。 坑內长约500米,宽40米,水深20米,连接阿曼所有的海。淡水与外面接壤的海水混合而成的蓝绿色的水面,像是碧绿的宝石一般。 有一位印度阿三哥,在大家的起哄中,穿着牛仔裤直接从洞口上方跳下来,胆子之大真是令人惊叹。 很多人下水游泳,没看到穿泳衣的,都是穿着T恤就下水了,还有戴着头巾的女子在水里游。 坑内的水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在水中遊來遊去的魚兒,有人脱下鞋子,双脚往水里一泡,水里的小鱼儿欢快地围着脚边,也是一景。 天坑的水在阳光的照耀和游人的搅动下,泛起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涟漪。 <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b>探秘阿曼(下)古代城堡与现代信仰的交融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点击链接观看</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5ndqmb"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秘阿曼(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