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3)郎木寺 扎尕那 郭莽草原 博物馆

持心向善

今天我们在中午时分就赶到了郎木寺景区,因为这是我们本次旅行的重点之一。<div><b>‌郎木寺‌</b>,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处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div><div>郎木寺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另一个是甘肃寺院,也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div> 我们就入住在郎木寺镇,有趣的是一条鎮道就讲小镇划分为甘肃和四川管辖。<div>严格的说,郎木寺不是一座寺庙,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庙宇+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藏族风情小镇,由甘肃甘南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若尔盖县共同管辖,白龙江一江相隔,形成了两个部分。<div>我们先去<b>甘肃寺院——赛赤寺</b>,但是由于停车和票价的原因,我们没有参观(主要还是时间的原因),大家的意见是先去<b>四川的格尔底寺,</b>这个寺院规模更大,也辉煌。也有人开玩笑的说,四川甘肃有钱。</div></div> 放下行李,就匆匆而入。 登上一个小天坛高处,同伴学着当地村民绕圈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尔登活佛,绒钦更登坚参尊者,遵上师预言授记,始建僧伽静修庵。从此,开始了传教宣法,讲经布道,利益众生的佛学事业。<br>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逐渐地扩建寺院。<br>1958年前,该寺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信教群众分布在碌曲郎木寺、阿拉及卓尼、迭部和四川江岔热瓦等地。<br>在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毁。<br>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 僧人住房(僧舍) 谦逊的背影 ——《谦卑》 一座山脉横亘与间 站在高地能眺望到对面甘肃的赛赤寺 二十座大经堂、金瓦殿 悄悄地拍摄,真是金碧辉煌 太阳西下,僧人回归 僧人在自建房屋 炊烟已起,回归 由于篇幅容量受限,视频只能做成简版。 第二天我们乘车100多公里,大约2小时多一点,就赶往扎尕那。<div><b>“扎尕那”</b>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甘肃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div><div><b>扎尕那山</b>,解放以前属卓尼县杨土司的四十八个旗(藏语称为玛日)之一。当地的始祖为吐蕃第三十二朝顺赞干布的后裔。</div> 迭部县所属的扎尕那座落在岷山、迭山形成的大峡谷里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 <br>扎尕那山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 我们到时扎尕那天气时阴时雨,厚云密布,但随风而起,天空会偶尔睁开一丝光亮,不时又一阵风起,厚云笼罩,真是大变而作的天气。<div>给我们带来了风起云涌,云雾妖娆,宛如仙境的美景。</div> 进去内租车游览。去走一走著名的“洛克公路”<div><b>洛克之路,</b>是美国一位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在1925年来这里考察过程中,拍了大量的照片,还将他的经历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引起了轰动,这条路也因此成为各国探险者心中的传奇之路。<br><br>  洛克公路是国道248的延长线,全长100-115公里,起始于卓尼县扎古录镇,终点扎尕那。<br></div> 洛克之路沿途有很多的观景台 “洛克之路”过了这个点后大约还有50~70公里就是土渣石路了!步行肯定是不行了,包车费用是很贵的(听说是800,可能是记错了),因为是没有回头路的,而且能不能中途停车,还要看驾驶员的心情。<div>我们没有再前行,天色也晚了</div> 一线天 我们乘车而上,步行返回,溪水冲刷着砾石而下,水流湍急 放飞无人机<div>(视频限于篇幅容量,做了简版)</div> 出来洛克之路,前往仙女滩 途中又是风起云涌 云卷云舒,瞬时变幻莫测 打卡 放飞无人机拍摄视频(视频限于篇幅容量,做了简版) 天色渐晚,大风乍起,依依不舍而归 赶往兰州,准备返程,途径<b>合作寺</b>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建者高僧贝谢热却丹。贝谢热却丹,甘南甘加人,是尊者噶丹嘉措之亲炙弟子,入藏学法获拉然巴格西称号,受合作地方首领的支持,建合作寺。 1958年时,合作寺被保留下来,但在“文革”中全被拆除。1981年合作寺得到了恢复,修建了大经堂等殿堂。 <b>米拉日巴佛阁</b>位于甘肃安多藏区合作市,它的全称是“<b>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b>。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 还途径了<b>郭莽草原‌</b>,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乡213国道旁,海拔3562米,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div>过了郭莽草原,没多久车程(再2个多小时),就出高原了。<div><div>由于草原太大,我们也是途径,下车休息,所以没有进入,于是就放飞无人机拍摄一点,以做纪念。<br>(视频限于篇幅容量,做了简版)</div></div></div> 由于台风的原因,我们的航班被取消了,火车票抢到的是要隔一天的,只能继续在兰州住下。也好,休息一下,也了解了解一下兰州吧!<div>游览<b>甘肃省博物馆</b></div> <b>甘肃省博物馆</b>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为特色。 甘肃,是取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div>甘肃省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定居并发轫于甘肃。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甘肃开辟出丝绸之路。<br></div><div>甘肃属于干旱、半干旱。<br></div> 彩陶器皿文化在甘肃历史文化中有比较高的地位。 上师铜像 上师铜像 <b>“马踏飞燕”</b>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青铜雕塑也被称为“马超龙雀”。它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是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一件精美艺术品。 结束甘南之旅,回归返沪。整个行程连同大交通和交通延误一共11天。在结束之际,总感到还是匆匆一过,看到了,也记录了一点自然与人文景象,风貌、风俗与风情特点,民生与民族文化特色,感叹于祖国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