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池,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了重建与扩建。它宛如一只乌龟缓缓向南爬行,因此得名“龟城”。作为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犹如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墙,自西周宣王时期肇建,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已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城墙之一。其周长6162.7米,高10米,顶宽3—5米,设有6座城门、瓮城,四座角楼和72座敌楼。城墙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坚固屏障,更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平遥,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拥有300多处古迹。1986年12月8日,它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2015年7月,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古老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定型。整座县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署之一,它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仪门,通常紧闭,唯有新官上任、接待上级官员或举行重大庆典之时才会打开。东侧小门称“人门”,西侧小门称“鬼门”。东西两侧的窑洞为“赋役房”,是征收赋税钱粮的场所,也是壮班的班房。仪门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府的威严,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与礼仪规范。</p> <p class="ql-block">亲民堂(俗称大堂),作为县衙的核心建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日图,屏风上悬挂“明镜高悬”匾额。这里是知县处理政务、审理案件、发号施令的场所,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县衙大堂,又名亲民堂,是知县处理政务和审理案件、发号施令的法堂。大堂正中屏风绘有山水朝日图,屏风上悬挂“明镜高悬”匾额。这里不仅是知县行使权力的地方,更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宅门,作为二堂前的一道门,是通往内宅的咽喉之地。宅门上的匾额书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警示知县在办公时要爱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国法,又要多体察百姓疾苦。宅门旁边设有“门子房”,有人想见知县,首先得通过门子。这种制度的存在,反映了古代官府的严格秩序与礼仪规范。</p> <p class="ql-block">二堂,这座保存下来的明万历十九年的建筑,外柱子上有一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这副楹联不仅体现了知县的为民情怀,更反映了古代官府的道德准则。</p> <p class="ql-block">二堂正中屏风绘有“松鹤延年图”,上方悬有“思补堂”匾额,意为退思补过。这里是知县日常办公及调解民事纠纷的场所,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勤慎堂,也叫内宅,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中间是客厅,当时的秘密案件、不公开的案件在此审理,因此老百姓称其为“三堂”。勤慎堂有知县的卧室、客厅、书斋。院里东西厢房供上级官员或知县的同窗好友来访时居住。平时只有知县一人在此居住,清代规定:知县不准携带家眷。这里不仅是知县的居所,更是古代官府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大仙楼,位于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县衙中保存下来的唯一元代建筑。楼下正房为典型的北方建筑——窑洞,是知县吃饭的餐厅,门外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大仙楼楼上供奉保护官印的狐仙,为平遥县衙独有,体现了古代官府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观凤楼,位于平遥县衙东侧20米处,上下两层,第一层是砖砌高台,第二层是木构建筑,中间为砖券门洞,观凤楼东侧的匾额上书“听雨楼”。站在观凤楼上,衙门街景尽收眼底。右侧为衙门,另一侧街景店铺林立,一派祥和景象。这里不仅是观景的好去处,更是古代官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听雨楼,这座充满诗意的建筑,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在这里,人们可以聆听雨声,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能领略古代官府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上的牌楼,这些古老的牌楼不仅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无数故事,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街景,漫步在平遥古城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文庙学宫,这座古代学宫,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文庙之一。2001年,平遥文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这座古老的学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地,2001年,平遥文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这座金代原构的建筑,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仅见证了平遥文庙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这座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平遥古城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具有教化、广育英才的寓意。它不仅是平遥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官府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平遥日升昌记,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私人银行),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它主要从事银两汇兑、存放款等业务,极大地推动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作为当时天字第一号的私人银行,日升昌曾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日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平遥行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曾是日升昌、尉泰厚等22家平遥票商的联合会所,见证了晋商的辉煌。行会馆的建筑风格仿明清时期,雕梁画栋,现为有浓郁地方传统特色的超大型晋商文化主题宾舍。它不仅是晋商文化的传承地,更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西河书院,这座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的书院,由县令王绶捐俸创建,并礼聘名贤俊秀读书会友,成为平遥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之后改为寅公馆,闫氏先祖斥资购得后,辟一方天地接纳四海文友墨客,弘扬古城书院文化,以交天下士。现在书院是闫氏后人本着致力于保护历史宅院,续写古城书院文化的初心,修缮复原,改为西河书院公馆(五星级民宿客栈)。这里既有书院的诗意,又有院落的惬意,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由威震全国的武林大师王振清创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镖局不仅在武林中享有盛名,还曾保过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皇镖。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途径平遥,同兴公镖局负责护送93万两现银到西安,使得同兴公镖局更是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这两块匾额 一是慈禧太后因同兴公镖局护送93万银两到西安,事后慈禧太后赏赐“奉旨议叙”匾;二是王树茂(王正清之子)60大寿时因其经营镖局30年从无失镖的成就和品行,被商界和武术界赠送的“庆衍花龄”匾。</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 建于明代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庙宇,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城隍庙之一。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武庙 又称关帝庙、关王庙。始建于唐朝,已有近1200年的历史。武庙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被明神宗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更名为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 是平遥武庙的主殿,为明代遗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内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彩塑像。</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是当年关羽在许昌时秉烛夜读春秋的地方。内有:关羽夜读春秋挂屏、编钟、古馨、平遥古代英武先贤木雕模型、神龛等。</p> <p class="ql-block">武庙里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武庙里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摄影整理:shijun</p><p class="ql-block">摄影时间:2025.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