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环,前世今生

懷舊堂主

<p class="ql-block">农历年前去了一趟上环,漫步于19至20世纪的“南北行街”,寻找华商“发迹”的宝地,意犹未尽,过年后,再去中环走了一圈,穿梭于“石屎森林”,沿着陡峭的石板路,看街景,品人情,一乐也。</p> <p class="ql-block">1890年的石板街(砵甸乍街)。</p><p class="ql-block">时值春节,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裳,手挽礼盒,探亲访友。</p> <p class="ql-block">「砵甸乍街」的名称由来,是因为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第一任总督砵甸乍爵士( Sir Henry Pottinger ,又译朴鼎查)(1843-1844在位)而命名。石板刻意砌成一块稍高,一块稍低,有防滑作用。</p> <p class="ql-block">1880年代的中环,商铺林立,人声沸鼎。</p> <p class="ql-block">中环的小街小巷,也是外籍居民的交谊地。</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宠物同行。</p> <p class="ql-block">1880年的威灵顿街。</p><p class="ql-block">图中央有挑着一担柴的。早年香港的燃料以柴为主。來自新加坡的“坡柴”为上等貨,低下家庭烧杂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以柴為首。因柴而来的香港俗语特多:扭纹柴、拉柴、拗柴、废柴、搣柴……你还知道多少?</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威灵顿街,稍嫌冷清。</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南边,便是威灵顿街。</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北面,便是香港第一条马路一一荷李活道。</p> <p class="ql-block">荷李活道的历史建筑物一一大馆,昔日的中央警署。</p> <p class="ql-block">大馆北面,即向着维港方向的马路,是荷李活道。荷李活跟电影无关。据說,早年英人不认识长在那里的榕樹的名称,以为是“冬青”树(Hollywood),便将香港这第一条马路命名为“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p> <p class="ql-block">橫街窄巷,时有惊喜。</p> <p class="ql-block">1870年的皇后大道。</p> <p class="ql-block">中环,也是寻找美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歪果仁挤满食店。威灵顿街。</p> <p class="ql-block">1860年的毕打街。远处可见毕打街钟楼。宝顺洋行就在海岸边。</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毕打街。</p> <p class="ql-block">毕打街。星期天,有点静。</p> <p class="ql-block">时尚、格調,都写在街上。</p> <p class="ql-block">毕打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1863年,皇后大道中及毕打街交界处兴建了毕打街钟楼,钟楼具有报时及报火警的作用,当时是中环的标志,在1908年被拆卸。</p> <p class="ql-block">毕打街是为纪念香港首位船政司(Harbour Master)汤马士.毕打(Lieut. Thomas Pedder, R. N.)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香港开埠初期,毕打街东有颠地洋行,西有香港邮政总局、渣甸洋行、连卡佛洋行等。1867年,颠地洋行倒闭,原址则建成当时香港最高(六层高)的香港大酒店,1926年被大火烧毁。其後香港置地公司购入该地,改建成告罗士打行,1980年代再改建为置地广场。</p> <p class="ql-block">毕打街,原名必打街,是香港中环的一条重要街道,位于香港商业区的核心地带。它北起云咸街,南至皇后大道中,经过德辅道中至干诺道。</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的石板街(砵甸乍)街。</p> <p class="ql-block">今日石板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1869年,座落摆花街的一棟楼宇,张灯结綵,雕樑画棟,不知道是谁家豪宅。</p> <p class="ql-block">德辅道中。</p> <p class="ql-block">德辅道中是与毕打街交界的中区大马路,汇丰、中银香港的总部均在这街上。</p> <p class="ql-block">1974年,德辅道中(东西走向)与毕打街(南北走向)交汇处。左上方是告罗士打行,右下方是中央邮局。两者皆為中区地标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街道路标,也是“打卡景点"。</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位于德辅道中、毕打街交汇处的告罗士打行,是中区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威灵顿街与云咸街交界。远方旧建筑物為艺穗会。</p> <p class="ql-block">云咸街。云咸街于1842年开通,以连贯同期通车的皇后大道和荷李活道,为香港开埠初期辟建的道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的中央邮局,充滿文艺复兴时代风格,可惜在1970年代拆卸了。</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的中环海滨。红彤彤的单层巴士,与漆黑的甲虫小汽车及绿帆布红车身的人力车并列,相映成趣。右侧可见卜公码头的拱形铁売上盖。今在港岛南区赤柱的码头上盖,就是从这里搬过去的。左侧可见中央邮局的部分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于1886年落成,大楼前后部分的设计迥然不同,似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津解放路的原汇丰银行大楼,1925年建成,风格与香港早期的汇丰银行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1935年港岛中区景象,金字塔形的第三代汇丰銀行是中环地标,当年港岛的最高建筑物。</p><p class="ql-block">第三代汇丰銀行于1935年启用,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大厦楼高70米,共13层,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有指它是香港首座装有空调的建筑物。香港日据时期,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p> <p class="ql-block">当今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是汇丰大厦的第四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位于香港中环,夹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之间,邻近皇后像广场、渣打银行大厦,亦接近港铁中环站。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由构思到落成历时6年。整座建筑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总高180米,用钢30,000公吨及铝4,500公吨建成。</p> <p class="ql-block">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前的昃臣爵士铜像。昃臣,汇丰银行第三任大班。</p> <p class="ql-block">第四代香港汇丰总行大厦于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启用,并由同年12月去世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开幕仪式。</p><p class="ql-block">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及首幢耗资10亿美元的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