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下《荷花》.韦敏丽老师教学笔记整理</p><p class="ql-block">一、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1. 情境创设:研学任务驱动学习 -"荷花塘管理员"角色贯穿课堂:通过"领取入场券→完成研学任务→兑换奖励"的主线,将识字、朗读、文本分析转化为趣味关卡(如"轻声词通关""结构梳理关")。 </p><p class="ql-block"> 实录片段: "管理员说,如果想要进入园区,就要凭实力赢取门票...第一关: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评析:游戏化学习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使枯燥的初读环节具有探索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p><p class="ql-block">2.语言训练:多维突破难点 叠词与修辞的深度解析 通过"挨挨挤挤"引导理解荷叶的茂密,拓展ABB式词语(层层叠叠、密密麻麻); 结合"碧绿的大圆盘"对比喻句的赏析,延伸拟人手法在文中的运用。</p><p class="ql-block">实录互动: "谁能举例长势密的ABB式词语?...‘层层叠叠’‘葱葱茏茏’要积累到本子上。" 评析:紧扣语文要素(三年级修辞学习目标),从感知到运用形成梯度训练。</p><p class="ql-block">3. 审美体验:沉浸式品读 “五感法"结构梳理: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嗅觉(清香)、视觉(荷叶/荷花姿态)、想象(化身荷花)多角度描写。</p><p class="ql-block"> 实录片段: "课文分为3部分: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心感受...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随风起舞。"评析:通过角色代入("如果你是荷花会看到什么动物?"),将文本解读转化为审美体验,呼应叶圣陶"语感培养"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课堂片段与评点:</p><p class="ql-block">1.字词教学与朗读指导师:集体读词语——"莲蓬、姿势、破裂"...注意"莲蓬"的轻声读法。</p><p class="ql-block"> 生:(开火车朗读)花瓣→花骨朵→莲蓬... 师:火车开得稳!但"小莲蓬"的"蓬"要读轻声,再试一次。 </p><p class="ql-block">评点:将易错字词融入情境("入园门票"),通过游戏化操练强化记忆,体现"学练结合"。片段2:文本结构探究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荷花?有的说5段,有的说3部分... 生:用鼻子闻香味,用眼睛看荷叶荷花,用心想象自己变成荷花! 师:掌声!这正是作者观察与想象的秘密。 ```</p><p class="ql-block">评点:鼓励多元解读,通过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发现写作逻辑,培养整体感知能力。</p><p class="ql-block">片段3:跨学科实践(美术融合)</p><p class="ql-block">师:现在制作荷花植物卡!要写名称、颜色、形态特征... 生:(展示作品)我的荷花有银白色花蕊,粉红花瓣像小裙子!</p><p class="ql-block">评点:将语文要素(状物描写)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实现"读写结合,学科融通"。</p><p class="ql-block">三、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1. 生成性资源利用:对学生提出的"干枯荷花"观察可延伸生命教育,如补充"残荷亦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2. 朗读层次深化:在想象化身荷花环节,可加入配乐诵读,强化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3. 研学任务延展:将"植物记录卡"设计为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实地观察荷花并完善记录。</p><p class="ql-block">四、总评:</p><p class="ql-block"> 韦老师的课堂以"研学活动"重构传统散文教学,体现三大创新: 任务驱动:将知识学习转化为闯关探险,契合儿童心理; 语用导向:从字词积累到修辞鉴赏均注重迁移运用; 美育渗透:通过角色想象、绘画创作实现"文画共生"。 整堂课既落实了"体会优美语言"的单元目标,又践行了新课标"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的理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