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9893192</b></p><p class="ql-block"><b>昵称:野 渡</b></p><p class="ql-block"><b>文/野 渡</b></p><p class="ql-block"><b>图/野 渡 戴秀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 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福州于山一年一度兰花展,在2025年春节期间,又在兰花圃里隆重向社会公众倾情推出。于山兰花圃建于1979年,地处于山东南麓,占地总面积10.68亩,是国内少有位于城市中心的兰花圃。“兰花圃”三字为朱德委员长手迹,遒劲有力。圃内悬崖壁立,古树参天,绿叶成荫,依山势建玉带涧、天香亭、 美苍亭、芝兰阁、幽兰居、集仙岩、幽兰谷等景观。这里四季幽香的兰花景观与天然清雅的名胜古迹,交相辉映,形成一处不可多得的观赏兰花胜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于山兰花展,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许多新品种以其优雅的姿态,映入赏花人的眼帘。色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应有尽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让人大饱眼福。随处可见游客长枪短炮对准兰花,拍个不停。爱美的女士,更是单独或成群摆出各种姿态与兰花同框合影,忙个不停。我们也不甘示弱,举着手机云台,在兰花圃里穿梭,找角度、对焦距、调构图、查光线,力求拍出兰花的美姿态,定格兰花美丽的瞬间。留存相册里,分享美篇中,让更多的人一睹兰花展的概貌,从中获得审美愉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图片除署名外,皆自己的手机所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年2月25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兰花圃,迎面而来,是姹紫嫣红的兰花,伴随缕缕幽香扑鼻而来,地上、石墙面、树干、门楼顶、曲水旁、方塘中、崖缝里、花架上、芳草丛无处不飞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丰姿绰约、高贵淡雅的兰花,在阳光下,春风里,随心所欲,倾情绽放,生意盎然,真可谓:彩练随风舞,幽香满园来。自由舒展优美的花姿,为早春二月增添绚丽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倘佯在兰花圃里,望着蜿蜒而去朵朵兰花,还有川流不息的赏花人群,我仿佛看到了绵延二千多年的兰花文脉,从历史的深处向我款款而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赋予其丰富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内涵。相对而言,兰花的文化內涵则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浓烈的家国情怀,是其它三君子难以企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图/戴秀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到兰花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孔子、屈原,正是他们从兰花的身上,看到风骨,看到思想,看到家国情怀。于是,他们相看两不厌,赋予兰花文化上的意义,注入满腔家国情怀,使兰花负有特殊的文化使命,在家国情怀上,为兰文化涂抹上浓墨重彩一笔,使兰花成为有志之士膜拜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图/戴秀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文化史上两大圣人圣贤,所创造的文化功绩彪柄史册。在文化地位上,孔子和屈原都在各自的时代具有极高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治世安邦的法宝。而屈原的“楚辞”则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纪元,影响至今,包括音乐巨匠刀郎先生,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都不难找到楚辞的影响与浓郁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图/戴秀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兰花在我国文化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主要与孔子经历有关。孔子胸怀报负济世苍生的理想,到诸侯各国求职处处碰壁,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看到芗兰在幽谷中独茂,于是作《猗兰操》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孔子是将自己比喻为兰花,本应为王者香,却生不逢时,难遇明君,贤者徒有家国情怀,只能被当作粗鄙之人。孔子心中的兰花,也成了寄托家国情怀的载体。后世苏轼曾写《兰》:“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这里所说王者香的典故,便来源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图/戴秀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下图/戴秀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对兰花品格的理解,往往与修道立德联系来观察,触类旁通从兰花身上得到的启示。他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所以后世人多称兰花为幽兰,视兰花为花中君子。兰花文化除家国情怀、君子修道立德内涵外,也包含忠贞刚直、质朴美好,象征君子高尚的品格。从某种意义而言,兰花完全修为“人格花”。比如“蕙质兰心”用以形容女子贤惠聪颖,“君子如兰”用以形容男子谦逊儒雅,“义结金兰”用以形容情谊坚固深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赞颂了兰花的王者香,不因为穷苦而改变自己的高尚品格。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透过兰花表达淋漓尽致。他说:“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从人的情志方方面面的成长来看,都与兰花生长的特性相吻合,这对后代人赏兰评兰都有启迪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一个有报负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栽培兰花的名人。他为官正直却屡遭小人陷害流放。但他初心不改,炽热的家国情怀常常通过对兰花的吟诵表达出来。在《离骚》里面七次写到兰,六次写到蕙。《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在《九歌》中也有七次写到兰。“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生中,壮志凌云,忠贞爱国,淡雅高洁,温润如玉。独茂山野的兰花,就是其满腔热血,报国无门,不甘沉沦,谦谦君子的化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从屈原歌颂兰花品格,赋予其人格魅力,开创“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之后,大大促进了兰花的栽培与观赏的流行,形成了人们对兰花审美的文化氛围。历代文学作品中,兰花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升格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君子”一词,初指“君王之子”,后被延伸为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修身养性,俭以养德。兰花多生于幽僻之处,色清、气清、神清、韵清,二者的气质十分完美契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屈原通过描写兰花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到后来人。鲁迅先生正是其中之一。1933年,当时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反围剿,白色恐怖弥漫。鲁迅借凭吊屈原,表达了对革命文艺运动的支持和对文化战线的反围剿决心,写下了“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诗中通过兰花与萧艾的对比,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革命文艺工作者也要坚持传播先进文化,不屈不挠。“九畹贞风”正是与屈愿的爱国情怀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国情怀不仅是爱国人士拥有,甚至连亡国之君也会拥有。历史上“勾践种兰”的典故便是明证。公元前 492 年越王勾践从吴国被释放回国,立志灭吴争霸,报仇雪耻,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时期。其间,他种兰渚山明志,警醒自己,最终复国。《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 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名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兰文化的内涵是多样、丰富性的,种兰赏兰有助于怡情养神,提升品味。所以,帝王将相也会有种兰赏兰的审美趣味。唐朝皇帝李世民兰花诗:“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清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也有兰花诗:“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两位皇帝对兰花的描绘很精采,丰韵毕露。至于历代文人雅士种兰赏兰诗文则更多,他们都在颂兰的诗文中致敬屈原,并不断丰富充实着中华兰文化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兰花是个大家族,经过历代种兰者辛勤培育,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有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等。其观赏价值很高,多用盆栽种,放置于厅堂或者书案上作为清雅点缀,彰显主人的品位。不同种类的兰花花期也不同。春兰在2月至3月,蕙兰在4月至5月,建兰在7月至10月,而寒兰则是在11月至翌年2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兰花不仅具有竹子的虚心和节气,同时,也拥有了梅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更能展现松树的苍劲雄健和生机。而且,人们又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水仙的冰肌玉骨以及菊花的介清逸和牡丹国色富贵等花卉的优秀品质全都集中到了兰花身上。因此,兰花不仅在自然美的欣赏上达到了天花板境界,更是涵盖了所有花卉的优秀品格而成为最完美的“人格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兰花还寓意吉祥, 与仙鹤、松柏等组成吉祥图案。兰桂齐芳成语中的“兰”象征高雅君子,“桂”与“贵”同 音,二者合意形容高贵典雅高洁的品德操守。中国人喜欢素淡、雅致、清幽、圣洁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坚韧的情操,兰花正是这种风格与情操的完美结晶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濂创作《兰谱》,为兰立传。其中对兰花的特性有了很好的总结。他说:“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这 段话不仅是对兰花的自然美的欣赏,更是赞 美了兰花独占了竹子的节格刚直,梅和松的精神与气节,并形成了一种兰文化的特质,在“花中四君子”中标新立异,丰采耀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子赞兰赞颂了兰花的王者香,不因为穷苦而改变自己的高尚品格;勾践种兰种的不仅仅是兰花,更是一位强者的自尊,复国的鞭策,目标的确定,百折不挠的胆略;屈原佩兰更使兰花成为坚守节操、忠贞爱国、洁身自好的代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兰花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涵蕴深厚,与中华民族文化紧紧相连,同呼吸、共命运,是高洁、典雅的人文精神和爱国、坚贞、不屈的优秀人格品质的象征,是几千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练,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璀璨耀眼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中国人对兰花的认识理解不断加深,持续升华,兰花的影响也不断渗入中国人的生活,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和道德中有机组成部分,极具中华民族特有气派和品位,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中华兰文化,而享誉世界兰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博采百艺之长,同时又丰富了各种艺术,如绘画、书画、音乐、戏剧、文学、工艺、园艺、陶瓷等都有兰花的元素,为这些艺术样式提供了更多内容表达的载体,进一步丰富兰文化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兰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至少在中华文化圈中甚为流行,诸如传播到日本与韩国等邻邦孕 育了日本兰文化和韩国兰文化,共同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兰文化。作为东方兰文化的主力军,进入了国际兰文化的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纵观我国的兰文化萌芽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不难发现兰文化是历史的偶然出现,也是历史必然选择的结果。可以说始于创造“兰”字之时。从古代的“蘭”字分析,“蘭”字是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明月映照。早在几千年之前,我国就将“兰”字应用于诗歌中,歌颂美好的生活,描写爱情故事。 《诗经》中有一首描写陈国风情的诗《防有鹊巢》,诗中首次出现了兰科植物的名称。至此以降,在孔子、屈原文化大师倡导弘扬下,兰文化发展蔚为壮观,开拓了兰文化活水泉源,源远流长,伏脉搏动了几千年,未曾中断。兰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文化中坚力量,甚至成为东方兰文化、世界兰文化的核心內容。当然,这也是中国兰文化对世界兰文化最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2月25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雅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