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靠这片土地生存却不会靠这片土地生活——读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想想时间

<p class="ql-block">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本《沙乡年签》。之后的几天一直都在回味中,还朗读了书中的一些片段。言辞就如同是一片土地会滋养出不一样的种子,有些则营养不良,有些则生动有趣。我想这不仅仅只在土地,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他是否拥有一种情怀及是否热爱并尊重。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共生共存的,一切的发展都遵循着自性的原则,谁也干预不了。不然,许多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正如纳博科夫在小说《微暗的火》里写的“真正的信仰并不提供什么图片或地图,而是人应当平静地满足于一种温暖而朦胧的、令人愉快的企盼。”</p><p class="ql-block"> 读着的时候,突然觉得那些与自然有着亲密接触的人们的空间和只能生活在貌似精心规划好的空间里的人们要大出多少?心灵的自由又扩展了多少啊?那些多出来的植物品种动物种类又增加了多少的生活的趣味。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趣味会一天天单调下去,可滋养的环境如果在逐渐缩减,可滋养的心灵也会趋于这变化之中。</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乡野》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三月的玉米地可谓平淡乏味,可当玉米地上空传来鸿雁噰鸣,平淡也就不在乏味。”虽然很多人都无法实现他们想要过的生活,但要培养在自己所过的平淡生活里发现有趣。学会靠这片土地不仅仅只是生存,还要靠这片土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每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内容当然重要,语言却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纳科博夫谈写作时说,从A点到B点不要写最短的距离,而是要找最长的距离,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而这怎么写里却是要作者有非常敏锐仔细的对于平常事物的观察和积累。在《沙乡年鉴》里这样的细节(或者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比比皆是(比如《沼泽挽歌》里描写的那个在寂静中充满生机的黎明,又比如《青青草地》中那条作画的河),这些,一次又一次的击中我们有些干渴的心灵。“只有那些跪在地上找春天的人,才会看见葶苈,而且触目皆是。”那么我们至少也可以为路旁的一朵野花停下你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应该是那时时处处都出现的作者那种物我两忘、人土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及作者给出的关于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的各种探讨和可行性方案。这些思想同样敲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抉择?</p><p class="ql-block"> 作者写到:</p><p class="ql-block"> “这些沼泽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们是荒野,而鹤群就是荒野的价值体现。但所有荒野保护者都背离了自己的目标,以为要珍惜荒野,就必须关注并爱抚荒野,可等你关注够了,爱抚够了,供你关注爱抚的荒野也就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正是靠大雁的这种国际贸易活动,撒落在伊利诺伊田野的玉米粒才会经空运到达北极冻原,在北极六月的白夜里与过剩的阳光结合,从而为全球各大洲哺育雏雁。大雁用食物换阳光,用冬季的温暖换夏季的孤独,而在这一年一度的实物交易中,整个大陆获得的纯利润宛若一首诗,一首充满野性的诗,一首从冥冥天空飘落在三月泥泞上的诗。”</p><p class="ql-block"> “野外休闲在老罗斯福时代就成了个为人所知的问题。那时候,曾把乡野挤出城市的铁路又开始把城市居民成批地送往乡野。人们开始注意到,到乡野的城里人越多,人均享有的宁静、偏僻、风景和野生动植物就越少,而为了享有这一切,就得走更长的路,到更偏远的地方。荒野因汽车化游客的冲击而萎缩。</p><p class="ql-block"> 在广告宣传的作用下,自然荒野越来越少,任何想阻止其继续减少的主观努力都可能趋于徒然。”</p><p class="ql-block"> “难道我今生不去阿拉斯加,我可以在阿拉斯加共享的份额就毫无价值?难道我非得修条公路去北极大草原,去育空河畔的大雁栖息所,去科迪亚克岛上的棕熊生长地,去麦金莱山后的牧羊草场?”作者的这几个反问,我们也应该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扣问自己。 </p><p class="ql-block"> 一切多么美好一切又多么让人伤感。我们往往留心一件事而忽略另一件事。科学发展,机械化人类活动让我们获得了更富庶的物质享受,结果却丧失了保持心灵健康的能力。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简朴生活是一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也正如利奥波德在序言中写到“土地是一个共同体,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而土地应该被人热爱,受人尊重,这是伦理学概念的一个外延。至于土地会产出文化硕果,则是个早就为人所知但后果却常常被人忽略的事实。”就我们现在之状况。觉得《沙乡年鉴》较之《瓦尔登湖》应该被更多人读到。把感知美的能力植入到尚不甚美丽的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梭罗的一首诗来结尾也是我们内心所祈望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p><p class="ql-block"> 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p><p class="ql-block"> 我是他的石岸,</p><p class="ql-block"> 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手心里 ,</p><p class="ql-block"> 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p><p class="ql-block"> 而他最深隐的泉眼,</p><p class="ql-block"> 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