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旧书的乐趣

若瑜

<p class="ql-block">  读书之人大抵都藏书,爱书,惜书。看见一本自己心仪或感兴趣的图书,立马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抑或如昔日挚友惊喜重逢,眼前一亮,心情一振,便迫不及待地想占为己有,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光好读书。于我,读书有点杂乱,天文地理,人文历史,诗词歌赋,养生美食,顺手拿起一本,随便看上几页,然后又可以拿起另外一本漫无目的地翻翻。碎片化阅读,零星涨知识,不刻意去计划安排,甚至硬性给自己下个什么读书指标,也许这样才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p><p class="ql-block"> 书有新旧之分。新书硬扎,沉甸甸的,飘着油墨书香,让人爱不释手,有时还不忍心撕开那层包装薄膜。而旧书呢,封面蒙尘且泛黄,内页有对折甚至破损的痕迹,随便一扔就像扔进历史的故纸堆。但我舍不得扔书,书柜经常是塞得满满当当,有时淘到一本旧书还如捡到一件宝贝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淘旧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那年国庆我赴杭州吴山拜望海波兄,在一小巷的拐角,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摆着一个旧书摊。我好奇地踱过去,发现都是一些很有年代感的旧书报刊,如《三国演义》《封神榜》《毛泽东选集》《电影画报》,还有《地道战》《小兵张嘎》等连环画。老人不时整理着地上的书籍,一摞摞整齐地堆放着,上面贴着两元、三元、五元一本不等的便纸条,最贵的也不超过十元一本,边上一顶旧毡帽,里面零零散散放着几张钞票。我随手翻了翻,一本《西湖揽胜》的图书映入眼帘,封面一张绿柳依依的相片,如镜的湖面倒映着远处的雷峰塔,西湖春天朦胧的美感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三元,付现钱便宜卖了,老人向我嗫嚅道。我摸了一下自己的口袋,没带钱,怎么办?可以去对面的小超市扫码兑换零钱哟。我忙不迭跑到对面,向老板说明来意,老板非常和气地说道,你扫那墙上贴着的支付宝。我拿出手机,扫了三元支付,老板从收银盒里排出三枚一元硬币——给,拿去换书吧。</p><p class="ql-block"> 我翻开《西湖揽胜》的后记,原来这是一本出版于1979的老书,那年我刚好小学发蒙,也正是对外开放的国门刚刚开启之际。当时可以算是一本介绍西湖较为全面的编著,西湖胜迹、杭州掌故、艺文佳话、历史人物、土特名产等无不涉及,曾受到国内出版界的瞩目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后来又相继推出了英文版、日文版,行销海内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世界了解杭州西湖,让杭州西湖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编者最后一段话如是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又打开扉页,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刘珊”两字,原来这本书的主人是同姓家门,想必是一位说着吴越侬语的西子姑娘。内页右上角很多处打着三角折,一些介绍西湖景点的优美文句下面画着好看的波纹线。我猜想这位叫刘珊的姑娘是否从事旅游或者解说的行业,也可能备考导游证在背读这本书的内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不管怎么样,我都祝福这位有“书缘”但从未见面的姑娘事业有成、好运连连。也许她已成长为一名优秀导游,熟练地介绍着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西湖十景”的传说故事,让广大游客对西湖一见倾情、再见倾心、流连忘返,陶醉在湖光山色的风姿倩影中,继而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无限缱绻之情。现在杭州又涌现了举世瞩目的“六小龙”,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越来越散发无穷魅力,实在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回首向来萧瑟处,亦无风雨亦无晴。从岳麓山下负笈还乡已近卅载,从溁湾镇到师大的二里半路时常在梦中萦绕。这条记载青葱岁月美好回忆的道路樟树荫天,两旁商铺林立,其中有家无人值守的旧书店至今尚在营业。去年秋日我回母校,看见门口的书架上摆着几本老字典,其中一本边角破损、封面呈淡绿色的《新华字典》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本1962年修订重排本第3版的小型辞书,1965年于上海第40次印刷,印数已达795万,定价1.25元。原来,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发行以来,至今已出版12版、走过70余载,可以说这本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陪伴了几代国人开蒙识字,记录了东方大国前行的脚步,浓缩了几代读者的记忆,可谓“典藏家国记忆、映照时代新意”。屈指一算,眼前这本工具书也已“六十花甲”,比我年岁还大,可以说历经岁月沧桑、见证时代变迁。它曾经的主人已无从知晓了,现在又“流转”到了我的手上,我就像遇上了一件“老古董”,扫码付款取书,视如珍宝。</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本旧字典就摆在我的案头,时不时让我想起人生的第一本《新华字典》。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吧,夏天跟爸爸到街头卖葱,几分钱一把,然后好不容易积攒到了两块多钱,就来到位于现在的人民东路、原县新华书店的一个小门面,买了一本褐红色塑料封面的字典。当然,放学回家我和姐姐、弟弟一起做作业的时候,这本字典成了大家的“共享”。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人生识字除了启蒙老师外,不少就是从这本字典开始的,遇到不认识、生僻的字,我就求助于它。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字的读音、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还有些新的语词涌现。为避免出错闹笑话,这时我也翻开字典查证,每次都有新发现,同时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趣味与魅力。可惜,这本与我共成长的字典随着几次搬家、外出求学而不知所踪,实为憾事。</p> <p class="ql-block">  现今信息爆炸时代,“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大家都忙于刷微信、玩抖音、看小红书,纸质阅读倒没那么感兴趣了。也许经营难以为继,也许年轻人早已不屑一顾,需求减少、市场萎缩、受众式微,街头的旧书店感觉越来越少了。倒是在废品收购店,还时不时可以看见成捆成捆包扎的旧书报刊。某日闲暇去醴浏铁路老火车站,路过一废品店,老板正忙于“晒书”,许是纸张受潮发霉的缘故。我凑拢去一瞧,发现了一本紫红色皮塑封面的《常用中草药手册》掉在地上。我捡起来拍拍上面的灰尘,打开封底一看,上面写着: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970年3月第1版第2次印刷,印数50万-280万,定价1.31元。想必这在当时又是一本畅销的图书,因为中间只间隔了3个月就第2次印刷,而且印数增加了200多万,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哦。</p><p class="ql-block">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扉页《出版者的话》第一句便是:“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书中选载中草药400种,载常见病66种,防治处方333条,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以便广大医务卫生人员在革命实践中尽快掌握。我随手翻开手册一看,山苍(木姜子)、蛇莓、草决明(决明)等中草药的别名、识别特征、生长环境、性味功能均有翔实记载,旁附手绘图。这本手册强调政治性和实用性,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便现在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置身那个“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战天斗地集体“送瘟神”的火红年代。</p><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阅读旧书,不仅可以触摸历史的气息,感触白云苍狗、岁月悠悠,而且可以神交素未谋面的“书主”,进行心灵沟通,增添生活情趣,实乃其乐无穷也。</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我们这一代六零、七零后人小时候都看过的《哪吒闹海》连环画。如果现在手里还有几本的话,建议带到影城去,和九零、零零后们一起边观看热映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动画电影,边翻翻过去的哪吒小人书,感触黑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迭代进步、潮流观念更新、鉴赏水平提高,追忆童年美好时光,珍惜现今幸福生活,想必又是一次丰富的情绪价值体验。</p><p class="ql-block"> 能不恋旧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