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纪念馆: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殿堂

道不远人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134946</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道不遠人</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原为清未庆亲王奕劻王府的一部分。1951年梅兰芳入住这座幽静、安适的庭院,这里不仅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更是他最后十年生活的地方。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重而典雅的建筑。红灰色调的传统中式木门上方悬挂着“梅兰芳纪念馆”的牌匾,两侧垂挂着红色装饰带,金色云纹图案点缀其间,尽显古朴韵味。门前摆放的几盆植物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自然气息。</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纪念馆: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是20世纪杰出的京昆表演艺术家,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编演了众多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京剧舞台、服饰、装扮、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戏曲艺术海外传播的先行者。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名师学花旦,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色剧目,青年时已红遍大江南北,20世纪30年代初期评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坚守中华文化本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先后带戏访日、访美、访苏,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戏曲艺术,促使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成为国际公认的经典表演艺术体系之一。</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之美,不仅在于其舞台风采,更在于其进步思想和民族气节。从新文化运动前后排演的《一缕麻》《宦海潮》等直面封建礼教等社会间题的时装戏,到抗战初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历史剧,都与时代变革相关,以家国兴亡为系。抗战全面爆发后,梅兰芳息歌罢舞、蓄须明志,其间靠典当和卖画为继,在民族危难关头展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积极践行“文艺为人民”的宗旨,不断推陈出新,完成了从“剧界大王”到人民艺术家的升华和转变,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代戏曲大师,梅兰芳的舞台实践和理论总结构建了深具民族特性的戏曲表演体系,并在艺术传承与经验总结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戏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人们相信,美的艺术会代代相传。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梅兰芳的艺术及其人格魅力会在新时代愈发熠熠生辉,带给我们更深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外院梅兰芳艺术人生展↓↓↓</p><p class="ql-block"> 外院的主题展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活动。从早期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发展,到后来编演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再到抗战时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士气的历史剧,这些珍贵资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梅兰芳的进步思想和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一、守正·熔炼传统↓↓↓</p><p class="ql-block">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个梨园世家——景龢堂梅氏。梅兰芳九岁(1902年)开始学京剧青衣,十一岁(1904年)登台。1912年,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在北京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回顾从艺之路,梅兰芳说:“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p> <p class="ql-block">二、创新·锐意开拓↓↓↓</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京剧中存在的弊端加以剔除,在舞台、服饰、装扮、剧目等方面进不断地更新中日臻成熟和完善。1912年之后,他编演了多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进行了舞台艺术上的改革尝试。在唱、艺术巅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流派——“梅派”。1917年梅兰芳当选《顺天时报》读者票选的剧界地位。1930年《戏剧月刊》举行“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征文,获奖的三篇征文中梅兰芳均位列榜首,进一步确立名旦之首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传播·文化使者↓↓↓</p><p class="ql-block"> 作为20世纪杰出的京昆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世界,是把中国戏曲有组织的、有规模、全面系统地介绍到国外去的第一人,1919年至1935年,梅兰芳先生曾先后到日本(1919年、1924年)、美国(1930年)、苏联(1935年)等国家进行演出,赴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考察,结识了世界各国的热心人士,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同时也使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进入全世界的视域。</p> <p class="ql-block">蓄须明志:↓↓↓</p><p class="ql-block"> 别小瞧这一小撮胡子,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用处。日本人假定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末(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如果他们还懂一点礼貌,这块挡箭牌,就多少能起点作用。一—梅兰节</p> <p class="ql-block">四、担当·民族大义↓↓↓</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梅兰芳着须明志,坚决不登台演出,而绘画、授徒便成了他那个时期艺术情志要寄托。</p> <p class="ql-block">编创新剧↓↓↓</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侵略,我当时以无比愤怒的心情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个戏。这两个戏以反抗侵略,鼓舞人心为主题的。 一一梅兰芳</p> <p class="ql-block">五、新生·服务人民↓↓↓</p><p class="ql-block">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有感于翻天覆地、万象更新,年届花甲的梅兰芳毅然深入如火如荼的建设一线,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前沿,满怀激情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指战员演出。此外,他还经常率剧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不遗余力地扶持地方剧种的发展,多次出访演出,把新中国的文化新气象带到世界舞台。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梅兰芳先生195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梅兰芳一生有过许多称号、头衔,但在入党《自传》中他最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艺术劳动者”,并以实际行动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六、芳馨·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8日,梅兰劳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7岁。首都各界为梅兰劳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陈毅副总理主祭,并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示哀悼,他在悼词中将梅兰芳称为我们中国的“一代完人”。梅兰芳先生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留下了160余个美丽的舞台形象和无尽的精神财富,梅兰芳精神永存,梅派艺术永存.</p> <p class="ql-block">宣誓入党↓↓↓</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天天正在做着我应当做的工作,将来还要把晚年的精力放在培养后一代的任务上面,如果自己还没有锻炼好,怎能够把现在的和将来的工作都做得好呢?所以热烈希望及早参加党组织,直接受到深入的共产主义教育,使我脱胎换骨,改造得更彻底,才可以放心大胆贡献出所有的力量。我今天才申请入党,不算早了,不能再等待了。一一梅兰芳</p> <p class="ql-block">艺术楷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艺术,必须货真价实,颠扑不破,才能流传永久,像《西厢记》《琵琶记》《拜月记》《白兔记》《牡丹亭》《白蛇传》等许多传奇名作,有的已经演了几百年,至今还在上演,而且还有观众.…这些都是祖先们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我们必须好好地继承下来,使它发扬光大。但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创新。同时在发掘、整理、改编工作中大家要集中力量来共同创造,也给下一代留下些像样的东西。一一梅兰芳</p> <p class="ql-block">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p><p class="ql-block"> 191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投票选举,梅兰劳当选“剧界大王”。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号召大家为当时最出名的五位旦行名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的新剧投票,随着徐碧云淡出舞台中心,四大名旦格局渐定。1930年,《戏剧月刊》举行“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的征文活动,苏少卿、张肖伦、苏老蚕的文章荣获前三名,在三篇文章中梅兰芳均位列四大名旦之首。</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故居)正院↓↓↓</p><p class="ql-block"> 正院是梅兰芳生前的生活起居之所,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陈设均按原貌陈列。每一件物品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故居东厢房(上)、正室(中)、西厢房(下)↓↓↓</p><p class="ql-block"> 故居包括会客室、起居室、书房、卧室,是梅兰芳先生1951年-1961年生活、工作的场所,室内陈设基本按原貌陈列。我们从中可以联想到他生活和工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故居东、西厢房(三间)↓↓↓</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原为梅兰芳先生之女梅葆玥的居所及梅兰芳先生的家庭餐厅。如今展示着梅兰芳编演的新戏剧照及舞台服饰,</p><p class="ql-block"> 西厢房(三间)原为梅兰芳先生长子梅葆琛一家居住。现在则陈列着他收藏的书画作品和其他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与《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九年四月二十五号礼拜五晚八点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贵妃醉酒》在大</span>埠弯月戏院开演戏单:梅兰芳饰杨贵妃、朱桂芳饰高力士、王少亭饰裴力士、姚玉芙、 李斐叔饰宫女</p><p class="ql-block"> 《贵妃醉酒》:此戏乃演唐朝杨贵妃奉明皇之命,在百花亭顶预备酒宴,不意明皇竟往梅妃官去了,杨贵妃无聊自饮大醉一段故事。此戏之妙处在因妒忌吃醋醉后稍露春情方为正格,在他认为,每每浪淫荡乃失戏之真义。梅君演此纯系旧规,所谓先正典型也。全剧之四平调行腔悠雅,身段袅娜娉婷,其衔杯折腰亦系古舞之姿式,醉后春情忽动与高力士等种种戏谑,尽情而不伤雅,尤为他人所不及。</p> <p class="ql-block">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人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p><p class="ql-block">该剧描写的是杨玉环深受唐明皇的荣宠,本是约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随后知道他早已转驾西宫,于是羞怒交加,万端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饮致大醉,后来怅然返宫的一段情节。</p><p class="ql-block">《贵妃醉酒》通过动作和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p> <p class="ql-block">《霸王别姬》梅兰芳剧照</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庭院中,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戏曲盛世。梅兰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演员,更是一位具有崇高气节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民族危难关头展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西跨院设有专题展厅和文创空间↓↓↓</p><p class="ql-block"> 专题展厅展示了更多关于梅兰芳及其家族成员的信息。这里的展品不仅包括梅兰芳的个人物品,还有许多反映其家庭生活的照片和文献资料。此外,文创空间内还可以购买到与梅兰芳相关的纪念品,让游客将这段美好的回忆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右二)与齐白石(左二)、汪蔼士(左一)、欧阳予倩(右一)</p> <p class="ql-block">西跨院文创空间↓↓↓</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1894.10.22-1961.8.8),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百年原版图画明信片,原汁原味再现梅兰芳在这个时期主要经典剧目,展现其坚持不懈、勤修苦练、勇于探索的丰富戏剧轨迹,表达其惊采绝艳、甜美圆润、自然典雅、雍容大方的生动表演风格,欣赏其早年创造梅派艺术之美的精彩戏剧人生。</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还收藏有梅兰芳生前所藏的三万余件珍贵文物,包括观曲资料、书画、实物以及各类文献等,成为国内外保存梅兰芳及相关文物文献最为丰富的机构之一。这里定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并承担多项重要科研项目,深入推动“梅学”研究。</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厅和文创空间《结语》↓↓↓</p><p class="ql-block"> 从“剧界大王”到“最美奋斗者”,梅兰芳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如何熔炼传统艺术和时代精神,何以就美的典型,又如何超越时势达成人格道德的完善。其艺术作品的千般妙处与其人生经历之万种风光,相互辉映,臻于至善至美,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无与伦比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的艺术创造和人生抉择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至善、至美的舞台形象和人格境界。走出梅兰芳纪念馆,我不禁感叹这位艺术巨匠的伟大贡献。梅兰芳不仅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新时代里,梅兰芳的艺术及其人格魅力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