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高平老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古邑立苍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烟火人间共汉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雉堞参差藏故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梵铃隐约诉沧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泫水潺湲穿市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西山迢递护金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炎帝遗墟犹可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春风先到黄梨乡。</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平地处丹河谷地,地势平坦,海拔830米左右。东面的七佛山,南面的游仙山,北面的韩王山,离县城仅3——5公里,为县城东、南、北三面的重要屏障,丹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 在建立高平县城前称麒麟村,因村中有块麒麟石而得名。麒麟村西北高处为寨,人们称之为县寨,高平八寨之一的“麒麟县寨”即指此。北魏设立县治,宋修筑城池,明代扩建。之后,屡经增建和修饰,日趋完整。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形势险要,是有名的军事重地,它及其周围的一带地方,是“长平之战”的主要战场,遗迹颇多,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 高平历史悠久,从城关镇店上村村南裤裆地和建宁村附近出土的石器陶片考证:高平地区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传说在尧舜时代,这里就是尧舜部落的地盘。所以古有“陶唐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和“虞冀州、舜绍尧肇十有二州,此属冀”的记载。夏、商两代,这里仍属冀州所领,且为国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夏蔡沈氏曰:“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商冀州,祖乙都耿属畿内”。据《禹贡》记载:古代冀州,包括今山西、河北、辽宁,西、北、东三面距河。这些记载均可作为可靠证据。</p><p class="ql-block"> 西周初期,周天子册封其小弱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因唐地临近晋水,又改国号为晋。当时高平地区属于晋国封邑。后来周王室日趋衰落,晋国土地大部被赤狄占据,高平地区亦为赤狄别种翟米辰所居。外传所谓“草中之戎、丽土之翟者是”。春秋中期,当晋国称霸中原时,赤狄各部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均被晋国所灭,高平地区复为晋有。战国初期,高平地区为晋赵献子采地。据《竹书记年》记载:“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晋赵献子浣城泫氏”即在今王报村。从此高平地区始称泫氏。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正式册封为诸候。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7年),又废掉晋君,并三分其残余土地。据《正义》说:韩原分有后来上党的潞、泽、辽、沁四州,及相州(今河南安阳)的一半。当时高平地区属韩。战国后期,泫氏改称长平,此时赵国虽然夺去韩国的辽、沁两州,及潞、泽两州之半,但长平仍归韩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韩,占领南阳(修武)、野王(沁阳),切断了韩国和上党地区的联系。因上党远韩近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将上党十七城邑献给赵国。当时长平即为赵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赵,白起代将,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大败韩、赵联军,杀赵将赵括、坑降卒四十万,长平遂归秦有。</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长平隶属于上党郡(郡治在今长子西)高都县。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三辅、三河、弘农)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区域,简称“十三部”,亦称“十三州”,将过去的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并州领上党、太原、云中等几个郡,据汉《地理志》说:上党郡置县十四,其中有:泫氏、高都、阳阿等县,由此可见泫氏是从高都分设出来的县份,这是高平立县的最初记载。其名称含义:据《竹书记年》记载,早在战国初期,泫氏即为晋赵献子采地,且县城西北旧有泫水因此得名泫氏。东汉大致沿西汉旧制,十三州虽略有更改,但辖境无多大变化。在并州上党郡所领的十三城中(阳阿置为侯国)仍有泫氏与高都县。</p><p class="ql-block"> 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攻灭袁绍起,到西晋统一中国前,并州上党郡均为曹魏所占据,西晋政权建立后,并州上党郡(郡治在今长治市)仍辖有泫氏、高都等十县。五胡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高平建制也随局势变化时有变动。从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起,到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刘渊族人刘曜夺取政权建立前赵,直到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得人石勒建立后赵的十几年中, 泫氏亦分别属于汉、前赵、后赵的领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6年),西燕慕容永称帝 于长子,从并州上党郡中又分置建兴郡,当时泫氏属建兴郡。北魏统一北方后,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废掉建兴郡。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复置建兴郡,并改泫氏县为元氏县。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又罢建兴郡、改置建州,辖嘉都、长平、安平、泰宁等四郡。这时又改元氏县为泫氏县,并从原泫氏县中增置了高平县。同时这两个县都隶属于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当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之后,长平郡属于东魏所领。北齐代替东魏之后,仍置有建州。但在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将北魏所置加器并为长平、高都二郡,改高平县为平高县,而泫氏县和平高县仍隶属于长平郡。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合并了进去,使之隶属于高都郡。此后独称高平而不再称泫氏。其名称含义,据说系因地得名。战国时这里称长平、秦时属高都县,因此在北齐天保时称平高县。北齐末又取“地势高峻而平坦”之意,改称高平县。北周灭掉北齐,于武帝建德三年(574年)置高平郡,将长平、高都二郡并入其中,高平遂为高平郡所辖的一个县份。</p><p class="ql-block"> 隆唐时期(581—907年)的政区制度,基本上是两级制,即以州(郡)统县。在这以前,州是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到隋文帝时鉴于南北朝时期,州郡之数成倍增加,于是罢郡以州直接统县,变三级制为二级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将高平郡改为泽州,将高都改为丹川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高平县东部划出一部分地方增置了一个陵川县。由此可见汉之泫氏即包括今高平、陵川两县之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 把泽州改为长平郡,辖丹川、沁水、端氏、菠泽、高平、陵川等六个县份。但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又重将长平郡改为泽州仍领此六县。唐王朝建立后,在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于高平置盖州(州治在今高平米山镇),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四个县(其中盖城是增置盖州时,在今陵川县西南新置的一个县份)。同时于薄泽(阳城)置泽州,领藻泽、沁水、端氏三县。两州之外并在丹川置建州领晋城县(晋城是从丹川分出来的一个新县)。武德六年(623年)废建州,将盖州州治从高平移至丹川,于是晋城也随之归盖州所领。武德八年(625年)将泽州州治从薄泽迁于端氏。武德九年(626年)废掉丹川,盖城两县,原丹川所领的地区并入晋城,原盖城所领的地方分别归回陵川和高平县。贞观元年(627年)天下已经安定,太宗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除将州县大加合并外,还根据山川自然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改为十五道),道下设有州(相当于过去的郡)、县等行政组织。这次区划的确定,基本上是将两汉以来的并州划为河东道,将隋代的长平郡改为泽州,属河东道。就在这时废掉盖州,将其并入泽州,并从端氏将泽州州治迁至晋城,领晋城、高平、陵川、阳城、沁水、端氏六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将泽州改为高平郡(治晋城)仍领此六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将高平郡改为泽州,属河阳节度使管辖,仍领晋城、高平等六县。从此以后高平县在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一直是属泽州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制度更加混乱,由于战争频繁,攻取得失不长,高平沿革也时常变更。唐末泽州属昭义军,五代梁末改名匡义军,后唐灭后量改名安义军,后晋复改名昭义军,但时间均不长,北宋统一中国之初,又改昭义军为照德军仍辖泽州。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其中府、州、军、监属于二级政区,类似秦汉以来的郡)、宋太宗时把全国州、军划分为十五路,当时高平归河东路泽州所领(当时泽州仍有高平郡之称)辖晋城、高平、阳城、端氏、陵川、沁水六县。当全统治北中国时,高平属河东南路泽州(为别于北京附近泽州通称南泽州)所领的一个具份,而金代的泽州,在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属平阳府。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属上党泽州昭义军:兴定二年(1218年)又改属孟州。元光二年(1223年)升阳城为勋州节镇,统高平、阳城、晋城、陵川等六县。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辖晋城、高平、端氏、沁水四县,同时废掉陵川。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司侯司辖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侯司并将陵川合并入晋城,将端氏合并入沁水,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又复置陵川,以泽州领晋城、阳城、沁水、高平、陵川五县。元代自确定行省制度后,高平即属于中书省平阳路(元成宗大德九年即1305年因地震改名为晋宁路)泽州所辖。明朝建立之初,在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废掉晋城县,把它直接划归泽州,同时使其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性质与省同)平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将泽州改为直隶州,直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后改为冀宁道),辖高平、阳城、沁水、陵川四县、清朝初期仍与明朝相同。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改州为府,将泽州改为泽州府。并在原泽州所辖地区新置风台县(即以前的晋城县)这时山西省泽州府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之称,高平县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十七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国裁道以后,实行省县二级制,高平县直接归山西省政府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确立专署建制后,高平县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公署设于长治市)。这个专署原是阎锡山所设的行政机构,但不久即为共产党所掌握,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高平建立了牺盟会组织,在中共高平县委(民运工作团)领导下,成立了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使政权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员手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长治沦陷,专署撤离长治,为了便于领导抗日救亡工作,暂时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办事处驻壶关,西区办事处驻阳城,高平属西区办事处领导。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政变后,高平为阎锡山统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国民党二十七军进驻陵川,挤垮了阎锡山政权。从此以后,高平县境出现了三种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不久二十七军在陵川成立了一个军区设计委员会,随后派姬镇魁到高平活动,组织国民党政府(驻高平侯庄)。同年(1940年)四月,日军侵占高平,五月成立了日伪高平县公署,日寇把高平划归上党道。民国三十年(1941年),高平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以士敏(端氏)为依托,在高平西半县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同敌人展开斗争,这个政权属太岳二专区领导。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一部,在马村一带歼灭了姬镇魁一个中队,国民党西区政府垮台,高平西半县全部为抗日民主政府控制。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建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个县跨高平,陵川、长子、长治四个县的连结地带,10月撤销。同年(1943年)陵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个新政权以高平县东南部(即米山、云泉以南,白晋路以东)和陵川县的西部和西南部组成,横跨陵,高两县边境。十一月,姬镇魁政工团主力一千二百余人,被八路军击溃,陵高县政府即由陵川的大槲树村迁至高平县侯庄。高平东半县为共产党全部掌握,迫使姬镇魁残部与日寇一起龟缩于县城及其附近,动弹不得。陵高县政府当时属太行八专区领导(当时的太行、太岳区均为晋冀鲁豫边区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高平解放,随之对区划也作了调整,通过调整撤销了陵高县,将原高平县划归陵高县的地区重新归回高平县,恢复了高平旧时区划,同时高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太岳四专区管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了太行、太岳行署,恢复了原山西省建制,高平即成为长治专区所辖的一个县。一九五八年山西省政府再次调整区划,把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署,高平县仍为其所辖。同年十一月,高平、陵川、晋城三县,统一合并为晋城县,原高平县则成为高平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五月高平和晋城正式分县,同时撤销了高平人民公社,从而高平又恢复了并县前的建制。一九七○年晋东南专署改称晋东南地区,高平仍为其所辖。一九八五年晋城市成立,高平划归晋城市所辖。</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禹贡》九州高平属冀,春秋属晋,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先属韩,后属赵。秦时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置泫氏县,仍属上党郡。北魏改为元氏县,属建兴郡,永安中析泫氏置平高县,属长平郡。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省法氏入高平县。自此,高平县名历代不变。隋初高平属泽州,大业三年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于高平置盖州,贞观元年属泽州,宋、元、明因之。清属泽州府,民国属冀宁道,以后的隶属关系,随着省内行政区划的变革而进行了多次的变动。县的建制,除抗日战争后期和建设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变动外,一般没有变更。</p> <p class="ql-block"> 古城路,又名正街,位于小城的中心区域。这条街道狭窄但店铺林立,是高平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它的历史与高平小城的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开宝六年(973年)的筑城之始。从那时起,历代县令都对县城进行过修葺和完善,其中就包括这条古老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据《高平县志》记载,当时的城墙高达2丈5尺,城墙下有深1丈的护城河,并设有东、西、南三门。直至咸丰、同治年间,这些历史遗迹都还保存完好。而如今,古城路两旁的如梓城巷、天池巷、桥儿巷、钟楼巷、观音巷、学门底巷、刘家口巷等小巷道,都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到了民国时期,这条正街已经成为了县城的中心。县府学庙、商贾文人以及三教九流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800多米长、6米宽的街道两边,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恒益昌粮店、保和堂药店、统顺益估衣店、成德永钱铺、官盐总局、蔚兴昌烟坊、四泰恒布店、海龙观饭店、成和斋书店、福泰恒杂货等商号的旧址如今仍可寻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平古城曾建有高大气派的城墙、角楼、城门、吊桥,有气势恢宏的骑街鼓楼,有纵横交错的“三街六巷九圪洞”。</p><p class="ql-block">“三街”是城市的主干道和商业中心,包括:1. 正街:古城中轴线,南北走向;2. 市北街:连接正街与北城区域;3. 兴隆街:位于东城门外,因东关正街的繁荣延伸而来,曾是交通要道和贸易枢纽。</p><p class="ql-block">“六巷”是城内主要的支巷,具体包括:西门巷、观巷、观音巷、书院巷、钟楼巷、学门底巷。</p><p class="ql-block">“九胡同”是更狭窄的巷弄,名称多与地形、姓氏或行业相关:牛家疙洞.、青石圪洞、 铁过门、布袋底、车碾巷、桥儿上巷、东梓城巷、四排楼、饧坊巷。</p><p class="ql-block"> 高平古城始建于宋代,明代用砖包城墙,清代形成“凸”字形布局,形似“金龟探水”。街巷格局延续至民国,后因城墙拆除(1947年起)和城市建设逐渐改变。</p><p class="ql-block"> 古城曾经北有宏伟壮观的城隍庙、南有热闹非凡的南大寺、东有古朴典雅的文庙、西有清幽之地瑞云观等。遗憾的是,这些古建筑历经岁月风雨的浸蚀和战乱人祸的破坏,至今已经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高平古城路东西两侧的神秘的小巷子充满了魅力,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丰富的文化和一个让人舒适的氛围。<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静的被尘封在岁月长河中的老城</span>里,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古民居,虽然大多都坍塌、或者被破坏,但总有些老物件木雕、石雕、砖雕和窗棂等在被人遗忘的旮旯角落中,不经意的彰显出岁月的凝重和历史的沧桑,让人留恋和深思!高平古城的“三街六巷九胡同”是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街巷格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市井文化。</p> <p class="ql-block">钟楼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部。东起古城路中段,西至崇寿寺(俗称北大寺)旧址,全长0.24公里,宽6.1米。旧时因巷西的崇寿寺有钟楼一座,内有一颗高约四米、周长6米,声闻周围十数里的大铁钟,故名钟楼巷。该巷旧时隶属于招贤坊,巷西的崇寿寺是城内两大古寺之一,1940年日本侵占高平后被其全部烧毁,现仅剩舞台。</p><p class="ql-block">西门巷</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部。东起古城路中段,西与新建路相交,全长0.33公里,宽6.5米,旧时因该巷西端紧靠西门,故名西门巷。该巷横贯新建与古城两路之间,是县城西半部的主要通道:旧时西门口的府君庙是县城有名的古建筑,该庙建于唐代,内有两棵古相,其中一棵三人合抱不住,1940年日军占领高平时,被其全部烧毁,现仅留遗址。该卷旧时为双桂坊。</p><p class="ql-block">观音巷 </p><p class="ql-block">待于城内西部。东起古城路中段,西与西门巷相连,全长0.25公里,宽5.8米。旧时因巷内设有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食宿及中途更换马匹的驿站,因此得名馆驿巷。因“观”、“馆”同音,后又取谐音演变为观音巷。该巷旧时隶属于双桂坊。</p><p class="ql-block">书院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部。东起古城路中段,西与新建路相交,全长0.32公里,宽5.1米。清乾隆时因在巷西(现城西小学住地),办过一座专供秀才进修的宗程书院,由进士出身的司昌龄(高平石末人,任训导使,故名书院巷。该巷旧时隶属于双桂坊。</p><p class="ql-block">观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部。东起古城路南段,西与新建路相交,全长0.3公里,宽5.1米。旧时因巷西有一瑞云观,故名观巷:该巷旧时隶属于南厢北。巷西瑞云观旧在城东名白鹤观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明代洪武年同选至该巷西端,更名为瑞云观,1940年日军侵占高平时,遭到严重破坏。现为高平县生产资料公司驻地,旧时巷口有盐店一座,群众称之为老盐店,后迁至市北街:现巷口有太行旅社、人民银行等。</p><p class="ql-block">市北街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北部。东起兴隆街北段,西与古城路相交,全长0.3公里、宽6.5米。旧时群父习惯称西门巷与古城路相交的十字街口为市中心,该街因位于其北,故称市北街,市北街是县城旧时比较繁华的街道,有盐店、当铺、钱庄、烟酒、副食等各种商店和摊贩数十家。解放初期曾盛极一时,当时的县委、团委、妇联、小报社等机关单位就没在该街东段,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这里虽然仍有一些零星店铺,但已不及以前。该街路北旧时隶属于节义坊。</p><p class="ql-block">四排楼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部。东起兴隆街中段,西至古城路中段,隔路与西门巷相对,全长0.31公里宽5.2米。旧时因巷内房舍整齐、楼房且多,故名四排楼。该巷旧时包括四排楼、两看庙、一十一间、工上四段。其西口旧时被称为大十字,这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车马川流不息,直至西门,俗称市中心。现虽不似以前,但仍很繁华。该巷旧时隶属于孝行坊。</p><p class="ql-block">学门底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部。东起兴隆街南段,西至古城路中段,全长0.32公里,宽5米。旧时因该巷东端的文庙办有学堂,且地势西高东低,故名学门底。该巷旧有文化巷之称,早在清末监间,巷东文庙便办起了学堂,民国初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为高平当时最高学府。随后又在附近创办了模范学校。1940年被日军全部毁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又在原废墟上创办了高平县初级师范学校,后扩建为高平一中。该巷旧时隶属于儒林坊。民国初属城东编村管辖。</p><p class="ql-block">铁过门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南部。东起青石圪洞南段,西至古城路南段,全长0.26公里,宽5.2米。旧时因巷内金阁楼下的大门,全部为铁叶所裹,故得名“铁裹门”。因“裹”、“过”同音,后取谱音演变为铁过门。该巷是城内东南部主巷之一,巷西口有百货商场,巷东为高平一中。该巷路北旧时隶属于儒林坊、路南隶属于治平坊。</p><p class="ql-block">兴隆街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部。北起市北街东段,南止学门底东段,全长0.39公里,宽5.2米。该街北段旧时来属于节义坊,中段隶属于孝行坊,南段隶属于儒林坊。民国初属城东编村管辖。兴隆街是城内最长的南北巷道,北端即旧时的东门口,南段即文庙(现高平一中)。旧时该街虽无商业网点,但因地理位置优越,故将“巷”称“街”、又名兴隆,这种破格称谓值得思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碾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部。北起市北街中段,南至学门底东段,中与四排楼巷相交,南北走向,全长0.3公里,宽5米:该巷旧时隶属于孝行坊。</p><p class="ql-block">西梓城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北部。东起古城路北段,西至新建路中段,全长0.28公里,宽6.1米。旧时因该巷西端有城隍庙一座,故亦名城隍庙胡同:清末该巷属于招贤坊。城隍庙是巷内旧时主要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建于金代大定年间,明、清重修,距今约七百多年:一九四〇年日军侵占高平被其毁坏,现为高平粮食局住地</p><p class="ql-block">东梓城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北部。东起桥儿上东段,西至古城路北段,全长0.28公里,宽5.5米,该巷旧时亲属于节义坊。该巷西口旧有关帝庙一座,其外院南半部的舞台,看楼等,一九四〇年均被日机炸毁。</p><p class="ql-block">桥儿上</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北部。西起古城路北段,东至东关正街南段,全长0-31公里,宽4.9米。旧时因该巷西端有集贤石桥一座,故名桥儿上。该巷旧时隶属于节义坊。该巷西口与人民大礼堂相对,东有村办旅社,巷道虽窄,但交通便利,是县城北段通往东关的主巷。</p><p class="ql-block">饧坊巷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西南部。东起古城路南段,西至城关供销社东侧,全长0.165公里,宽4.1米。该巷旧时因产饧糖闻名,故名场坊巷。因巷道较短,俗称饧坊圪洞。旧时该巷隶属于南厢北。</p><p class="ql-block">裤裆街 </p><p class="ql-block">位于县城南部。北起泫氏街中段,南至旧观音堂,然后东西岔开,因其形似裤档,故名裤裆街。东段向东南延伸至银行家属院南,名裤裆东街:西段向西南延伸至太焦铁路涵洞口,名裤裆西街。全长1.155公里,宽6.5米。该街北段即旧南门外,这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有百货、副食、镶牙、药材、旅社各类门市部和个体商业网点数十家。东西两岔段为居民点该街北段旧时隶属于南关厢,东段隶属于南厢东,西段隶属于南厢西。</p><p class="ql-block">所街 </p><p class="ql-block">位于县城南部。东起裤裆西街中段,西至所阁口,全长0.24公里,宽7.5米。旧时因街西有所阁一座,故名所街。该街旧时隶属于南厢西,所街是城南有名的巷道。过去因为这里经常演戏,且常演好戏,所以妇孺皆知。</p><p class="ql-block">东关正街 </p><p class="ql-block">位于县城东部。南起市北街东端,北抵长平街东段,全长0.26公里,宽5.2米。该街即旧时东关主街,故名东关正街。旧时该街隶属于东关厢,北段旧有灶君庙一座。1940年日军侵占高平时遭到严重破坏,现为高平农机厂驻地。</p><p class="ql-block">布袋底 </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内东北部。南起东梓城东段,北抵长平街东段,全长0.16公里,宽5米,南北走向。旧时城墙存在时,因该巷由南而北直抵城墙根,且中间不通任何巷道,犹如口袋一般,故名布袋底。该巷旧时隶属于节义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时该巷北端有药王庙一座,1940年日军侵占高平时被其烧毁。解放后高平县人民政府在其废墟上建立了高平中学(北中),现改为高平县第二招待所。</span></p> <p class="ql-block">凌公馆</p> <p class="ql-block">青石圪洞</p> <p class="ql-block">城东二号民居</p> <p class="ql-block">算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