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文学修养仅局限于闲暇时好呤诵唐诗宋词,而唐诗唐宋词中我更喜欢苏东坡的词,不是因为东坡诗词的文学地位,而是我喜欢他这个人——因为他的诗词中,我读到了一个“百姓友人”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苏轼作为太守,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带人到石潭谢雨,作《浣溪沙》五首记途中观感,《麻叶》是其中第三首,也是东坡作为“百姓友人”的代表作——更是我喜诵读的一首词。</p> <p class="ql-block"> 那是怎样的乡村生活气息? 麻叶郁郁青青,成片成海。苘叶反射着太阳的光,亮晶晶的;初夏艳阳高照,苏轼戴上他的草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未入村庄,己闻到一阵香气,是煮茧的味道,有点刺鼻但在这个季节香。寻着香气,来到一家村舍。隔着篱笆,从那边传来缫(sao)丝姑娘的盈盈笑语和娇嫩的妙音。</p><p class="ql-block"> 拄着拐杖的白发老翁,摘取将熟的麦子,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用来充饥。苏轼又一次寻找到一道乡间野食。豆叶黄,是秋收,是渴望的丰收。老翁白天喝醉了酒,随手抓把青麦充饥,简直是闲适的田园生活。那是无战无乱的太平年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怡然自乐!</p> <p class="ql-block">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这首词写夏日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及东坡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虽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东坡笔触皆围绕农事和农民生活,从中选取和提取题材,故人云,四十岁的东坡如杜甫。</p><p class="ql-block"> 整首词,洋溢着初夏的活力,生命的活力。男人劳作,女人缫丝,老人颐享天年。田间,风调雨顺,精耕细作。田园之乐,不过尔尔。东坡真是名副其实的会游玩。农田不是长者庄稼的土地,而是孕育着快乐,希望与太平的乐土。不知道,这样的图景是多少边疆战士的梦境,也是多少背井离乡的迁徙者的梦境?或者在言笑晏晏的田园乐之下,东坡是否在追求着浮生一日,活着就是一种快乐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时令为南国谷雨前后,苘盛茧熟,青黄不接之时,老翁炒青尝新实为不得己而为之。而在东坡笔下却充满田园情趣。</p><p class="ql-block"> “问言豆叶几时黄”又是对农家秋收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古时,士大夫阶层与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文人墨客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观察农事,将其作为吟咏的对象。但苏东坡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脱下官袍,走入田间,与农人并肩而立。这种身份的自我消解,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道出了词人与农人之间毫无隔阂的对话。这不是居高临下的询问,而是友人间的闲话家常。词人蹲在田间,与农人一同察看豆叶的长势,关切地询问着收成时节。这种平等的对话姿态,在宋代文人中是极为罕见的。<b style="font-size:20px;">苏东坡以其独特的"百姓友人"身份,打破了士大夫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b></p> <p class="ql-block"> 《苘叶光》一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苏轼:他不再是被贬的官员,不再是名满天下的文人,而是一个关心农事的普通人。他询问豆叶何时变黄,不是出于好奇,而是真正关心农人的生计。这种平等的对话,展现了苏东坡对农人生活的深切理解。</p><p class="ql-block"> 这种身份的转变,在宋代文人中是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优越感,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人传统。苏东坡用他的行动证明,<b style="font-size:20px;"><u>文人不仅可以吟咏田园,更可以成为田园的一部分。</u></b></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田园诗往往停留在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上,诗人多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但苏东坡的农事词却突破了这一局限。他不仅描写田园风光,更关注农事细节,关心农人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麻叶层层苘叶光"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准确把握。这种观察需要长期的田间经验,不是那些书堆里爬出的习惯于走马观花的文人所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对农事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他<b><i>不仅关心农作物的生长,更关心农人的生活。这种关怀超越了传统田园诗的局限,开创了农事词的新境界。</i></b></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百姓友人"情怀与身份,体现了他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刻理解。在他看来,<b style="font-size:20px;"><u>仁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关怀</u></b>。这种思想在宋代文人中是极为难得的。</p><p class="ql-block"> 读《苘叶光》,我们看到的是苏东坡对农人生活的真实关切。他不仅关心农作物的收成,更关心农人的生活状况。这种关切不是表面的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这种人文情怀,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人传统,即<u style="font-size:20px;">文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心百姓生活。</u></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百姓友人"情怀,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古代文人精神的一次升华。苏东坡用自己的行动用他自已的词证明,文人不仅可以吟咏风月,更应该关心民生。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品,更是一个文人对百姓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怀,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中永恒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