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户线列车时刻表。</p><p class="ql-block">2020年国铁西户铁路停运,2022年西安市对其进行提升改造,改为西安地铁西户线。该线路起点阿房宫南站,可与地铁5号线换乘,终点鄠邑区户县站。由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调度指挥、行车组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到西安就听朋友说:乘地铁绿皮火车就可以到户县(西安人习惯称鄠邑区为户县),很方便。去年十月十八日暑气渐消,便开始了我的户县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西安地铁阿房宫南站西户线车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车前人群挤似一窝蜂。</span></p> <p class="ql-block">西安地铁西户线列车上。</p><p class="ql-block">说是乘地铁,票价同地铁一样,但所乘的车妥妥的是一列老式绿皮火车。</p><p class="ql-block">曲指算来,我已近二十年没乘绿皮火车了。车上的卫生比当年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25分钟一站到达户县。</p> <p class="ql-block">俯瞰户县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户县站外貌</p> <p class="ql-block">户县站附近的房屋,感觉走进了城中村。</p> <p class="ql-block">为数不多的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打卡户县农民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户县农民画博物馆系统地展出了户县农民画创始与发展的历程。</p><p class="ql-block">见美篇《户县农民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1974年,六幅户县农民画作为T3特种邮票发行,六十余幅作品作为年画在全国发行。</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农民画。</p><p class="ql-block">绘画的材料也由纸质水粉改为布面丙烯。</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的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参观后,让我一改对户县农民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顺着东街走向区中心。</p> <p class="ql-block">文庙广场东侧府东巷南口的“书画古街”仿古牌楼,是户县县城的一座老地标。</p> <p class="ql-block">区政府门前景色不错,小桥流水、假山喷泉。</p> <p class="ql-block">文庙棂星门(复原)</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p><p class="ql-block">户县文庙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文庙坐北朝南,原有明清建筑群,自南向北依次为木牌楼、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献殿)和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崇圣祠)、尊经阁和训导宅等。今仅存戟门、明伦堂、大成殿等,约三、四进古建筑,但就此规模亦位于西安诸区县前列。</p> <p class="ql-block">鄠邑文庙博物馆因文管部门尚在内办公,仅开放戟门展厅,文庙院内现存大量本地石刻及文庙古建筑群,不能完整展示在游客面前。</p> <p class="ql-block">戟门面阔五间,展厅内主要以陶瓷器物为主,涵盖从新石器到清代的一些文物,没什么精品。</p> <p class="ql-block">看门的保安告诉我:不远有一个王氏宗祠也是文保单位,可以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出了文庙,直奔北街的王氏宗祠。</p><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这里没见到管理人员,只见院墙边放了不少修渼陂湖时拆掉的真文物(现在渼陂湖上都是新建的假文物)。</p> <p class="ql-block">空翠堂一九五七的省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渼陂湖、萯阳宫、空翠堂的石狮、石雕以及其他建筑构件,还有明代“渼陂空翠堂记”碑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王九思雕像。</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查资料得知:鄠邑区王氏宗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北街,建于明、清,是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原有建筑四进,由西向东依次为祠门、照壁、宗殿及祭堂,现前两进已毁,存中殿和祭堂及厢房若干。</p><p class="ql-block">明末由王氏后世王昆倡族众建宗祠以祀祖王九思所建。</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王家也是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明代“前七子”之一,著有《渼陂集》《渼陂续集》《碧山乐府》等,所著《户县志》为明代三秦八大名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 王九峰:王九思之弟,字孝夫,明正德三年进士,授御史,嘉靖三年擢山西副使,著有《白阁集》。</p><p class="ql-block"> - 王心敬:清代著名理学家,人称丰川先生,研究农业,推崇汜胜之的“区田法”。</p> <p class="ql-block">祭堂</p><p class="ql-block">从窗缝向里望,空空如野。</p> <p class="ql-block">户县钟楼是鄠邑区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为避免“地脉散、人文不振”,决定建文昌阁于城中心,故始名文昌阁。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分别进行过重修,乾隆十年重修后称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是省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户县钟楼仿西安钟仿得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钟楼四面的四条街,分别叫东街、西街、南街、北街。</p> <p class="ql-block">钟楼旁没有开元商场,咱来一个開元面莊</p> <p class="ql-block">钟楼里是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鄠遗珍 灿若星辰</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鄠邑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邻渭水,古人云:“山水之佳,户杜为最”,风调雨顺,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素有“银户县”之称,更有“中国第一画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等美称。物华天宝、钟毓灵秀的自然条件,成就了鄠邑在陕西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存繁衍,由此拉开了文明的序幕。夏立有扈氏国,商为崇国,西周作丰邑,秦置鄠县,历代相沿,于2017年正式更名为鄠邑区。这里曾钟鸣鼎食,见证金戈铁马的岁月;也曾聆听丝路驼铃,寺观青烟围绕如丝,鄠邑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本馆遴选出60余件精品文物,辅以对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杰出人物的介绍,旨在展现鄠邑区文明孕育、发展、繁荣的整个历程。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过去,代表着文化的“根”与“魂”,更是通往未来的钥匙,需要当代的我们深挖其价值,从中汲取能量,坚定文化自信,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鄠邑区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典型陶器及代表纹样</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的鄠邑</p><p class="ql-block">在文献记载中,早在夏代时期,有扈氏族人就曾在今鄠邑区所辖的范围内建立方国,繁衍生息,夏启曾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是这一区域最早的有关战争的记录。商代在此地建立崇国,为商之属国。商代晚期,崇国的国君崇侯虎被周文王统领的军队击败,这一地区又归周王朝直接掌控,文王作邑于丰,这里同属王畿之地。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岐山、沣镐一带皆被赐予秦襄公,秦国在此设立扈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迁都咸阳后,置鄠县。</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代青典型铜器及主要纹样</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带盖鼎</p><p class="ql-block">战国时间</p><p class="ql-block">通高20.7厘米 口径19厘米 腹围66厘米1975年户县县城西郊出土</p><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铜敦</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通高23.3厘米 口径21.5厘米1975年户县县城西郊出土</p><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的鄠邑</p><p class="ql-block">秦王朝统一天下后,设置内史掌管京畿地区,鄠邑区属内史管辖,至汉代隶属于右扶风。秦代始建,西汉扩建的上林苑地跨咸阳及临近的多个区域,其中就包括鄠邑区,汉武帝、汉宣帝等也曾登临游幸。东汉末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封其弟旻为鄠侯。秦汉时期,即使政权更迭,鄠邑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钱币的铸造</p><p class="ql-block">范铸法,自先秦时期开始流行,秦汉时期主要以此工艺制造钱币。钱范制作完成后,将熔化后具有一定比例的铜、锌混合液浇注在钱范内。待钱范完全冷却,便将钱币从范中取出,进行人工磨锉。打磨后的铜币圆润自然,成为可流通的货币。</p> <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的车</p><p class="ql-block">车马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陆路交通工具。先秦时期,马车既是统治阶层地位的象征,同时又是重要的军事装备,用于战争,一个国家拥有战车乘数的多少往往代表着其军事实力的强弱。</p> <p class="ql-block">“一刀五千"刀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艺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铸币的钱范</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鄠邑</p><p class="ql-block">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纷乱局面,天下重归一统,在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三郡,鄠邑属京兆郡。到唐贞观年间,属关内道,开元年间归于京畿道。王侯将相、文人墨客都曾到访此地,留下一段段佳话,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西坡墓位于今鄠邑区甘亭街道西坡村,清理墓葬的过程中发现三彩天王俑、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铜马镫、塔式罐等,为唐代墓葬,馆藏的三彩骑马女俑、武士俑、三彩鞍马、三彩骆驼皆出土于这座墓。</p> <p class="ql-block">“盘龙舞凤”瑞兽纹镜</p><p class="ql-block">隋代</p><p class="ql-block">直径18.3厘米 厚0.8厘米</p><p class="ql-block">1986年户县庞光镇王寨村征集</p> <p class="ql-block">铜镜的形制变迁。</p> <p class="ql-block">元代鄠邑</p><p class="ql-block">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全国,在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六路,户县隶属于奉元路。至元十八年(1281)周至、户县两县划界,灰渠头(今玉蝉乡新兴村)以东归户县。金元时期的鄠邑,人才辈出,至元十年(1273)前后,道教全真派教祖王重阳灵柩由河南开封运回,葬于重阳宫。至元十二年(1275)前后,户县人贺贲在修建房屋时,掘得白金3700两。时元世祖忽必烈驻军六盘山,准备南征,缺饷,贺贲持2500两奉献,世祖即位后赐贺贲金符,总管京兆诸军。总的来看,元代的鄠邑社会稳定,文化繁荣。</p> <p class="ql-block">贺氏墓位于今鄠邑区秦渡街道张良寨村,1953年3月村民取土发现有古墓并墓志一合,知墓主为贺仁杰,1978年3月于此墓的两侧又发现两座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元代陶俑,本馆所藏的元代陶俑以及镂空竹节花草纹圆玉佩、鸳鸯纹小玉盒、松鹿纹镂空鸡心佩皆出土干这几座墓葬中。贺仁杰墓西北侧墓内出土墓志一合,志盖阴刻隶书:“大元故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推忠宣力保德功臣太傅谥惠愍贺秦国公墓志铭”,墓主是贺仁杰之子贺胜。东南墓内亦出土墓志一合,未刻字,墓主可能是贺仁杰之父贺贲。贺氏墓葬从西北向东南成一直线,均为砖石合砌,墓室呈正方形,底部铺长方形石板,四壁下部砌长方形青石条,上部及顶部则用青砖砌成。贺氏一族,世代忠良,颇受元代统治者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将军俑</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高36.5厘米</p><p class="ql-block">1978年4月户县秦渡镇张良寨贺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骑驼击鼓俑</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高42厘米 长33.5厘米宽18.5厘米</p><p class="ql-block">1978年4月户县秦渡镇张良寨贺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镂空竹节花草纹圆玉佩</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直径6.3厘米,厚0.6厘米</p><p class="ql-block">1978年4月户县秦渡镇张良寨贺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鄠邑区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鄠邑</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区划,在陕西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置陕西布政使司,下分四道,鄠邑属于关内道西安府。到了清代仍沿袭明制,鄠邑辖于西安府。这一时期的鄠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永乐年间,能工巧匠营造公输堂,天宫楼阁,精妙绝伦;弘治年间,立程明道祠,纪念宋代理学家程颢;嘉靖时,王九思倡建太史桥;崇祯时期,知县张宗孟创建大观楼。这些文化遗迹,或工艺精湛,或惠民益世,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钟楼一楼展厅,已到十二点,工作人员就赶人出去,到闭馆时间了。二楼展厅没有参观,钟楼也没上去。</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博物馆中午要闭馆的,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了吧?</p> <p class="ql-block">出得钟楼,经当地土著指点,钟楼附近这家面馆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网红经常打卡的面馆。</p> <p class="ql-block">座在路边吃了一碗户县美食——摆汤面。</p><p class="ql-block">因咽炎不敢吃辣,要了一碗不带辣椒的。颜色差些但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同桌拼桌的大姐的面条,真是色、香、味俱全,看得我直流口水。</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又路过钟楼,钟楼还没有开门。不想久等,只好乘绿皮火车打道回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