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游记---为什么选择去天津?

老满哥

<p class="ql-block">距飞机起飞还有4个小时,利用这个空隙,乘着记忆还冒着热气,我码下了这些文字。</p><p class="ql-block">出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完了。</p><p class="ql-block">阳历二月十六日是礼拜天,乘儿子媳妇休息,把小孙女送回深圳。我跟儿子讲,返程时先去天津玩几天,然后再回家。儿子倒没说啥,只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要选择去天津?”</p><p class="ql-block">这一问一下让我有点发懵。去一个地方旅游一定需要有理由吗?似乎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比如流行的说法,“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没有强调什么理由。但是,去天津可能是有理由的。因为,如果有的地方是一幅画,那天津就是一本书;如果有的地方是一杯开水,那天津就是一壶酽茶。天津是需要细细嚼慢慢品的地方,我有这种感觉,但又一时讲不出个所以然。</p><p class="ql-block">带着一个九O后的随意之问,我踏上了津门之旅,并且把原本设定的休闲之旅,变成了类似于命题作文一样的求证之旅、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十七年前我曾去过一次天津。当时是随在京培训班团队活动,那个时候京津客专刚开通,团队坐动车早出晚归,像下跳子棋似的在天津大跨度跳了几个点,上了旧航母,逛了洋货街,进了狗不理,瞅了瓷房子,浮光掠影,连东西南北还没弄明白就回了学校。说实在的,这次想再去天津,就是因为上次吃了夹生饭,总觉得欠点什么,再加上当年那狗不理包子的确好吃,有点馋了。眼下有人提出了问题,带有那么一点点疑惑,也促使我必须认真规划好这二访津门的行程了。</p><p class="ql-block">天津不小,有近一万两千平方公里。我的时间不多,纯游的时间只有三天。若想弄清个大概,得有个章法。我决定先看目录,次读重点章节,然后再去找点花边新闻。</p><p class="ql-block">第一天,首选天津博物馆,试图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天津博物馆确实不错,五层几乎每层都有展览,其中有两个常设展览很棒。一个叫《天津人文的由来》,一个叫《中华百年看天津》。前面这个好比是一条河,把天津从哪来、怎么来、怎么样给说明白了。比如从贝壳堤考证发现四次退海成陆而渐成后来格局,从运河开通因漕运繁忙而筑城兴市,从濒海临都的特殊地理区位而成京都前卫、海防要塞、乃至清朝末年的国之软肋等等人文脉络。后面这个百年史展,好比是做了个切片,截取了天津历史长河中与国史联系最紧、屈辱最深、抗争最烈、影响最大的一段,放大了、掰开了展示在你眼前。让你站在海河边,用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角,审视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风云际会、波诡云谲、血雨腥风。</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游览重点人文景观。从三岔河口开始,在南运河“天子津渡”公园走一走,遥想当年朱棣在此登船直下沧州,进而兵指南京夺得皇位,功成名就,赐登船之处为“天津”,为成王败寇新添注脚,不免感而慨之。南运河冰封未解,一幅寒山瘦水景致,河水冻结了,时光似也停滞了。“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沿着运河走,过了狮子林桥,便是望海楼天主教堂。我问一位过路的大妈,“这是当年发生教案的那个望海楼吗?”大妈说,“这是望海楼,教案?吗教案?不知道。”旁边一位正在拍照的女士也凑过来问:“您说的那教案是咱回事?”历史的烟云消散得很快,百多年前那场因文化冲突引起的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血案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望海楼不对游客开放,只是静静地伫立着,作为一个历史标签,记录着近代东方帝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傲走向融合之初产生的剧烈振荡。三岔河口是天津的老城区,当年九国驻扎,租界林立,五大道、意风街洋味十足;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劝业场、估衣街、煎饼果子、狗不理,烟火弥漫。老城区是块活化石,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东西对撞,土洋较劲,世界浪潮里的中国,中国眼中的世界,在这里生动呈现。</p><p class="ql-block">第三天,探访历史人物旧址。天津临都,方位特殊,靠近风暴中心,却又不在漩涡之内,信息通达,往来快捷,勾兑方便,进退有余地,回旋有空间,近代吸收了众多政商名流寓居于此。再则,发达的商业和多元的文化,也逐渐形成了宜文宜商、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天津老城区内,风流遍地,穿行其中,应接不暇。开放的人物旧址并不多,没落的皇帝、隐居的王公、霸气的军阀、诡秘的政客、流寓的文人各色人等,择其典型开放了几处,但大多徒见其表,除了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外,室内空空,单调乏味。海河边李淑同故居是个例外。李淑同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的故居是老物件,既不贪大,也不求洋,青砖院落、中式装饰透着历史的真实质感。李淑同是公众熟知的奇才通才,以奇而通,因通成奇,半生繁华半世僧,成旷世传奇。他的故事太丰厚,故居布设了八个展厅介绍他的一生,是以内容取胜的名人故里。走出故居,看了展览,我为他的前半生所震撼,为他的后半生而沉思。站在他临终前的偈语展示前,品读“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了了数言,促人开悟,顿感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烟火气是一座城市最朴素的生命状态,它有不有、浓不浓,往往给人留下好不好的印象。狗不理包子是天津名片,但是三天下来,吃了两顿包子、一顿馄饨、一餐饺子,我发现天津凡带馅的都好吃,包子是代表,狗不理是招牌。问题来了,北方都以面食为主,有的地方多吃面条,有的地方多吃饼,为什么天津的主食中包子的份额最大?再联想一下麻花,满大街不是麻花就是包子,都是面粉加工的产物。包子食用方便,吃得好又不费事、效能高。麻花既能果腹又能保质,利于远行携带。这两种食品大概率与古代天津繁忙的南北漕运有直接关系。再说曲艺,老城区里小剧场相声社非常多,我选了“名流茶馆”去体验了一把,风格与德云社一样,亲民逗乐,俗而不烂,一笑了之。我去过重庆、成都的茶馆,巴蜀的茶馆虽然也有川剧,但更多的是熟人之间摆龙门阵。我也喝过广州的早茶,广州早茶不在茶馆在餐厅,喝茶更多的是休闲和商务社交。我还去过北京前门的老茶馆,那里有相声,但主要的是唱京剧,票友是主要客源。比较一下,天津小剧场相声的繁荣可能又和南北漕运有点关系,南来北往的船夫客商,上了码头,一身疲惫,不总得找点娱乐。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凑一块,不能像重庆磁器口的棒棒军那样互相摆个龙门阵,怎么办?花钱买票听几段相声倒是挺好,天津话属北方方言,南方人北方人都能听懂,久而久之便成了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逛了三天,终于要回归主题了。</p><p class="ql-block">天津是多种文化胶着地,值得一探。濒海临都,勾通南北,融汇东西。京城正统的皇权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南方的农耕文化、面向世界的海洋文化集聚于此,形成了天津独特的个性。</p><p class="ql-block">天津是历史发展策源地,值得一究。天津建城六百多年,创造了一百个中国第一,特别是近代史上在教育、军事、司法行政制度等诸多方面,开历史先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第一支新式陆军和海军、第一个现代警察制度、第一套邮票、第一个电话局等等都发源于天津。天津曾经是历史的制高点,察往知今,应该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天津是几度受辱的伤心地,值得一访。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欺侮中国总以天津为入口,动辄坚船利炮兵临天津,威胁京城,甚至抢滩登陆,直抵皇城。天津是抗争的前沿,受难的洼地,历史的见证。中华后人,都有复兴民族之责,若要刻骨铭心,就必须去天津。</p><p class="ql-block">天津是休闲娱情的开心地,值得一玩。今天的天津宜游宜居宜业,作为四个直辖市之一的特大型城市,个性独特,有滋有味。无山地自阔,有海天更高。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看,在天津,你的情趣均有着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