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是时光的胶囊,封存着文明的密码。步入其中,仿佛踏入一条无声的长河,每一件展品都是过去与现在的信使。无论是青铜器的斑驳纹路,还是陶瓷釉彩的光泽,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以文字为镜,记录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同学们都知道这两尊鼎是用来祭祀的,三千多前,人们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却能制造出如此精美又大气的青铜器,可见古人的智慧,一点也不低于现代人。</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观音造像 </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化身,铜鎏金工艺的运用凸显其神圣性。黄金在佛教中象征“光明”与“永恒”,鎏金工艺不仅增强视觉庄严感,也隐喻佛法普照众生、超越世俗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金翅鸟(迦楼罗)</p><p class="ql-block"> 作为佛教护法神,金翅鸟常以吞噬毒龙的形象出现,象征降伏邪恶、护持正法。其金器造型的华丽,既体现宗教权威,也反映对自然力量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曾侯乙编钟</span>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拥有十二音律,总音域多达5个八度,出土时还自带“说明书”。</p><p class="ql-block"> 贾湖骨笛则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贾湖骨笛以其七声音阶著称,展示了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较为复杂的音乐理论和技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大多数人认为先秦之前只有“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而贾湖骨笛笛身有七孔,不仅能够吹奏传统的五声乐曲,还能够吹奏七声乐曲或外国乐曲,贾湖骨笛的出现,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约八千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的古代盛酒容器(如青铜爵、尊、觚、角,陶制酒瓮,瓷制酒壶等),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古人社会文化、技术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缩影。《礼记》载“酒以成礼”,汉代“羽觞”用于曲水流觞的文人雅集。酒器纹饰中的祥瑞图案,暗含古人对吉祥、长寿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蜡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裙上的图案模取的是早期铜鼓上的鹭鸟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鹭鸟纹反映了古代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span>鹭鸟被视为吉祥的瑞鸟,寓意平安顺遂、生产丰收,是古人的美好愿景。这条鹭鸟纹蜡染褶裙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依旧值得后辈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宁波花轿,作为不同时空下的文化载体,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身份象征、工艺美学和礼仪制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博物馆里的藏品无数,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能记住,但是我们一定要去看看每个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去听听ta从遥远的时空给我们讲述的奇妙故事。</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展馆外墙上,那些沉睡千年的器物仿佛被镀上一层金边。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迪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