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寿塔</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溧水区古塔,永寿塔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城的永寿塔园内,地处秦淮源头的溧水区城宝塔路。永寿塔是座风水宝塔,</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初名永昌,后敕改今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永寿塔为砖砌仿木楼阁式,7级8面,高约40米,底层周匝八角形白石台座,塔身每层辟券门4个,另四面做假门,二层以上各层真假券门上下相闪而置,四层以上将假门改为假窗框,每层有腰檐、平座,周绕栏杆,塔内做四方形塔室,每层置木扶梯和木板楼面。现塔台基、石栏板、腰檐、平座、刹件和室内楼面、扶梯均已毁,仅存八角形塔壁。永寿塔是座风水宝塔,是溧水区城的一个标志,登上塔顶即能俯瞰秀丽的溧水城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概况:</p><p class="ql-block">永寿塔是溧水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位于溧水区城西北郊,秦淮河畔,宁溧公路旁,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一座风水塔,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永寿塔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当时溧水人丁不旺、 文风不振。阴阳家将此说成为溧水“风水”不好。认为县城三面环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财气、才气都带走了。万历三十四年,由知县徐良彦倡导,官员和民众共同集资,修建宝塔,以塞水口,补山水之缺。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宝塔落成,命名为永昌塔,意为祈求全县永远繁荣昌盛。后改为永寿塔。在塔周建永寿寺。清顺治五年,永寿寺内有僧众近百人,为溧水城内第一大刹。清康熙四十四年遭火灾,宝塔损毁严重。乾隆元年邑民肖克宏合众重修;晚清时宝塔又一次遭火灾,仅存砖构部分。</p><p class="ql-block">永寿寺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约一米的白石须弥座上,塔座每边长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云纹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纹。该塔从下向上逐层收小,造型非常优美。每层檐头挑起处挂有风铎,微风吹来,叮铛作响,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崔致远是位韩国人,曾在溧水为官,在韩国被誉为“东国儒宗”“百世之师”,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孟子,在中国和韩国流传甚广的一个人鬼的故事”仙女红袋“说的就是崔致远。为了纪念崔致远,2000年,溧水区筹资雕铸了崔致远铜像,铜像修起来后,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韩国人到溧水祭拜。</p> <p class="ql-block">中国唐朝时,新罗(今韩国)文人崔致远,少时来中国(唐朝时)求学,于乾符元年中进士,20岁就任当时宣州府溧水县尉。现在属南京市的高淳区和溧水区当时属宣州府署辖。</p><p class="ql-block">史载:崔致远,字孤云,新罗国(今韩国)人,新罗宪安王元年(公元857年)生于京都沙梁部。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2岁离家来大唐求学。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时年18岁的崔致远考中进士,先后任宣城郡溧水县尉、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都统巡官等职。28岁奉诏回国,向新罗宪康王献出自己在唐所著今体赋、诗105首、杂诗赋30首以及《中山覆篑集》5卷、《桂花笔耕集》20卷,得到国王嘉勉,先后任新罗国国王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太山、富城郡太守。42岁辞官归隐,隐居伽倻山海印寺,闭门读史著述,不知所终。他是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尊称。高丽显宗八年(公元1020年)朝廷追封他为内史令,后又赠谥文昌侯。至今韩国人民还在先圣庙供奉他的塑像,纪念这位文学泰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著作《仙女红袋》中所提到的双女坟就在高淳区境内。文中叙述了一段动人心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崔致远在此任上时,来花山游玩,就发生一断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那时候的崔致远才20岁,正是青春年少,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得知当地有双女冢一座,里面葬着姐妹二人,这姐妹二人也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天资聪颖,美貌可人,可惜红颜薄命,父亲想把她们许配给更有权势的人家,两姐妹不愿意,就双双自杀。崔致远听后心生惋惜之情,傍晚时分就来凭吊,晚风清新,惜玉之情油然而生,现场赋诗,戏邀双女深夜于下榻的驿馆相会。</p><p class="ql-block">当晚在驿馆,崔致远梦中忽见有仙女飘然而至,带来两只红袋,内装和诗二首,诗中悲切凄楚,诉说命运不公。两仙女一名为紫裙,一名为红袖,是同胞姐妹,乃宣州府开化城(今高淳区桠溪镇顾陇村)张姓富家女,幼亲笔砚,貌美才情,其父将二人许于当地一盐商之子,二女抗婚,遂抑郁而死,唐天宝年合葬于此。崔听罢感慨万端,惆怅不已,摆出美酒佳肴邀二女共饮,席间诗来词往,两仙女遂与崔致远互相钦慕,浓情密意,男欢女爱,与仙女百般妩媚滋润,共浴爱河,结成连理。翌晨,崔醒来后,遂再次前往墓前追忆梦事,把这次阴阳情欲相恋之事写成《仙女红袋》,该文被收入《新罗殊异记》流传至今。其中,《双女冢记》乃韩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首汉文诗。</p><p class="ql-block">唐代的妇女观,仍是中国有史以来历代相承的男尊女卑观。“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是古代妇女遵守的法则。她们的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女坟主人虽出身富门,从小躬亲笔砚,长大负有才情,仍也不能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盐商的这门亲事不满,只得以死抗争。</p><p class="ql-block">这故事的结局很是悲切,令人伤感。从今人的角度看,古人心中对冷酷的旧制度的抗争是多么的无力和无奈,相比之下,当下人类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是确有了很大进步,当倍加珍惜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夏之交,清晨湖面水雾迷离,烟波浩渺,固城湖泛着涟漪,荡着波涛。傍晚凉风拂过湖面,仿佛向我送来仙女喃喃之声。据说,在湖底,沉淀着一段悠远的历史,高淳历史上著名的“一字街”已静静地在水下沉睡了几百年。每当水位下降,渔民会常常打捞上来一些残砖断瓦、瓷器陶片,上面精美的图案,细腻的纹理诉说着旧日的繁华。小李村旁,固城湖畔,巨型的石料更是触目皆是,金陵通向皖西的古驿道就是从那儿经过。双女坟的周围群山环绕,前方小金山,山坳深处孕育出一股甘冽的清泉,泉水淙淙,长流不息,最后注入固城湖。流水涓涓的声音,是凄婉的、哀怨的,一千年来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崔致远,很多人称他为圣人,他曾经在中国的高淳写下浪漫抒情著作,这个地方,你听说过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