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铁轨上,寻找拉鲊站的呼吸——探访《驻站》拍摄地拉鲊站

Yu见•岁月静好

<p class="ql-block">拉鲊站,从历史深处驶来的孤独小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昆铁路蜿蜒于川滇的崇山峻岭间,位于攀枝花仁和的拉鲊站便是这条“钢铁长龙”上一颗沉默的铆钉。这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站,曾是三线建设时期无数铁道兵用血汗浇筑的缩影。2020年6月,因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攀枝花至元谋部分路段被淹没,拉鲊站至花棚子站全线关停。</p><p class="ql-block"> 50年,客运货运,来来往往,拉鲊站是见证。如今,站台上斑驳的砖墙、锈迹斑驳的铁轨、站房外那棵苍劲的攀枝花树,无声地诉说着半个世纪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驻站》的主场景“东寨”便取景于此。导演刘雪松说,这里“美丽又孤独”,完美契合驻站民警“与寂寞为伴”的职业底色。 </p> <p class="ql-block">山河与烟火, 拉鲊的风景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距拉鲊站一公里多便是拉鲊古渡,古渡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的湍急与险峻,见证了古代征战的烽烟。而今,古渡旁的石碑与残留的栈道,仍能让人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时光流转,这里从军事要塞变为铁路驿站,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平凡在此交织。</p><p class="ql-block"> 而拉鲊站的背后,是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古村落的迤沙拉村和四川最美古村落的联合村。这里苍山环抱、民居错落,与金沙江畔的落日余晖,构成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当地村民的日常,是鸡鸣犬吠的烟火气,是火把节围着篝火跳起的舞蹈,是家人的絮叨邻里的闲聊是有客来的热情招呼。</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致敬,从荧幕到现实的“驻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已经关停的拉鲊站成了旅游点。</p><p class="ql-block"> 初二上午,我们到时已停了十几辆车牌号为川渝云贵鄂的小车。人们循着《驻站》的镜头而来,他们或许有攀枝花情结,或许有成昆线情结,或许有三线建设情结,或许单纯是《驻站》的粉丝……他们来了,在站牌前留影,在轨道上行走,抚摸站台的老砖,凝视空空的老屋,仿佛触摸历史的脉搏。以他们的方式致敬,致敬那些没留下姓名的建设者,致敬那些“把头发熬白”的常胜们,也致敬身边每一个坚持着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铁轨上的变奏,从怀旧到新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拉鲊站虽已关停,但不远处,一列列动车呼啸而过,绿皮火车的“哐当”声渐行渐远,仿佛在提醒:时代在变,但那些“孤独的守护”从未褪色。 </p><p class="ql-block"> 拉鲊站的故事,是过去与当下的交响。绿皮火车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缓慢的节奏、拥挤的热闹、窗外的风景、远方的等待;而动车的飞驰则象征着效率与现代化。一切都在变又或者不变——铁轨延伸之处,皆是人间。</p><p class="ql-block"> 分不清是拉鲊还是“东寨”,思绪与江风相伴。这一刻,历史与现实、戏剧与生活、孤独与热闹,在拉鲊站的方寸之间融合。或许,这就是《驻站》想要传递的: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段沉默的坚守,都是山河岁月里最动人的诗行。 “最了不起的事,就是做好一个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尝试用Deepseek写作,做了些修改。图片均为本文作者摄)</p>